1樓:匿名使用者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2023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他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
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有不少明朝軍隊裝備相當數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紅夷大炮」「佛郎機炮」和中國自己發明改造的種類,當時有人評價,這些改造的火器,「猶勝西番」。
四·內閣職權
內閣的職權大體有票擬批答之職、草擬詔敕與封駁之職、顧問諮詢與勸諫之職、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經筵進講之職。
1。票擬批答即對各衙門、臣僚進獻的奏章,草擬答覆或處理意見,以供皇帝參考決策。從票擬職權的初設看來,內閣只是祕書機構。
然而,隨著仁宗、宣宗時,內閣票擬製度被明確固定下來,票擬成為內閣參與行政決策的重要手段。由於皇帝決策前,必須經過內閣的票擬,草擬政策處理意見,在皇權和司禮監權利較受限制的時期,重要的決策主要由內閣票擬決定。
票擬大約經歷了「同宣協恭」、首輔專票、分票三個時期。早期,眾閣臣商討擬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見不合,則發還改票,多時可至五改,形成皇帝與眾閣臣之間的政治協商。到了弘治以後,首輔權威漸重,嚴嵩、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個人「專票」,政事皆決於一身。
同時由於帝權的衰弱乃至缺失,首輔的行政權力變得相當龐大。天啟年間,魏忠賢矯旨命內閣分票,首輔不得專權票擬,漸成定製。但是首輔的權力依舊遠遠高於其餘次輔。
2。草擬詔敕與封駁
詔敕的擬訂初由翰林院執行。內閣制度完備後,翰林院與內閣分置,詔敕的擬訂專由內閣。所謂封駁,即如果閣臣認為皇帝的諭旨不妥,或者是太監假傳聖旨,可以封還不受,或拒絕草擬。
由於詔敕需由內閣初,這就意味著皇帝的意志無法向下傳達,也就不可能予以貫徹執行。
3。顧問諮詢與勸諫之職
大約分為兩種,一是召對顧問、諮詢。二是密疏進言。對於密疏進言者,有專印,加蓋即專呈皇帝,一般必有答覆。
由於一般的奏章,都需傳抄邸報,發於諸大臣知道,而密疏則可以留中不發。密疏就給了進言的大臣以極大的發言權,使其能夠言他人所不能言,極大拉近了皇帝與密疏進言者的關係。因此密疏進言是一種極大的特權,也屢遭詬病。
4。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
這是內閣權力由內廷轉向外廷的一種體現。內閣會議由內閣、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參與,定期商討日常重大事務的決策。其建於內閣建立之初。
由於政務「必下內閣而後行」,內閣的日常行政權力由此得到鞏固。內閣會審並未得到固定,始於仁宗而幾經廢立。初,天下刑獄決於三法司,刑部理刑名,督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
仁宗命內閣參與會審重囚。憲宗成化年間罷之。隆慶元年高拱請復之。
至崇禎,帝以特旨以內閣參與清理淹獄。內閣由內閣會審得到對司法權的干涉。但非固定制度。
5。經筵進講之職
經筵,即為皇帝講解治國、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講。
(以上摘自《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張德信著)
2樓:己惜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證自己的王朝能夠萬代相傳。加強**集權。廢除了宰相制度。宰相的活皇帝幹。
到了朱棣「奉天靖難」奪得政權以後,因為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就設立內閣制度。解縉等人出任首任內閣。這時候的內閣是六品官階。
但到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後,感覺自己皇位來的確實不容易。(因為他的弟弟一直跟他爭奪繼承權)。這人也比較仁義。
就給跟自己混的一些重要大臣內閣職位。然後通過兼職的方法提高內閣的品級。如內閣首輔兼任禮部尚書之類的。
內閣的地位這樣才提高了。
明朝所有內閣首輔名單
3樓:__yin為有你
1、黃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十一月降。 1402
2、解縉: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永樂五年二月罷。 1402-1407
3、胡廣:永樂五年二月進,十六年五月卒。 1407-1418
4、楊榮:永樂十六年五月進,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1424
5、楊士奇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正統九年三月卒。 1424-1444
6、楊溥:正統九年三月進,十一年七月卒。 1444-1446
7、曹鼐:正統十一年七月進,十四年八月卒。 1446-1449
8、陳循:正統十四年八月進,天順元年正月罷。 1449-1457
9、徐有貞 天順元年二月進,六月罷。 1457
10、許彬:天順元年六月進,七月罷。1457
11、李賢:天順元年七月進,成化二年三月丁憂。 1457-1466
12、陳文:成化二年三月進,五月降。 1466
13、李賢:成化二年五月復,十二月卒。1466
14、陳文:成化二年十二月進,四年四月卒。 1466-1468
15、彭時:成化四年四月進,十一年三月卒。 1468-1475
16、商輅:成化十一年三月進,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1477
17、萬安:成化十三年六月進,二十三年十月罷。 1477-1487
18、劉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1492
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進,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1498
20、劉健:弘治十一年七月進,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1506
21、李東陽 正德元年十月進,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1512
22、楊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進,十年三月丁憂。 1512-1515
23、樑儲:正德十年三月進,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1517
24、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1524
25、蔣冕:嘉靖三年二月進,五月致仕。 1524
26、毛紀:嘉靖三年五月進,七月致仕。 1524
27、費巨集:嘉靖三年七月進,五年五月降。 1524-1526
28、楊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進,七月降。 1526
29、費巨集:嘉靖五年七月進,六年二月致仕。 1526-1527
30、楊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進,八年九月致仕。 1527-1529
31、張璁:嘉靖八年九月進,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1531
32、翟鑾: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 1531
33、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1532
34、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十二年四月降。 1532-1533
35、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1535
36、李時:嘉靖十四年四月進,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1538
37、夏言: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1539
38、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復,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1541
39、翟鑾: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
40、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復,二十一年七月罷。 1541-1542
41、翟鑾: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 1542-1544
42、嚴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1545
43、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1548
44、嚴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 1548-1562
45、徐階: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隆慶二年七月致仕。 1562-1568
46、李春芳:隆慶二年七月進,五年五月致仕。1568-1571
47、高拱:隆慶五年五月進,六年六月罷。1571-1572
48、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進,萬曆十年六月卒。1572-1582
49、張四維:萬曆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丁憂。1582-1583
50、申時行:萬曆十一年四月進,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1591
51、王家屏:萬曆十九年九月進,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1592
52、趙志:萬曆二十年三月進,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1593
53、王錫爵:萬曆二十一年正月進,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1594
54、趙志:萬曆二十二年五月進,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1601
55、沈一貫:萬曆二十九年九月進,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1606
56、朱賡:萬曆三十四年七月進,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1608
57、李廷機: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進,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1612
58、葉向高:萬曆四十年九月進,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1614
59、方從哲:萬曆四十二年八月進,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1620
60、劉一燝:泰昌元年十二月進,天啟元年十月降。1620-1621
61、葉向高:天啟元年十月復,四年七月致仕。1621-1624
62、韓爌:天啟四年七月進,十一月致仕。1624
63、顧秉謙:天啟四年十一月進,六年九月致仕。1624-1626
64、黃立極:天啟六年九月進,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1627
65、施鳯來:天啟七年十一月進,崇禎元年三月致仕。1627-1628
66、李國:崇禎元年三月進,五月致仕。1628
67、來宗道:崇禎元年五月進,六月致仕。1628
68、周道登:崇禎元年六月進,十二月降。1628
69、韓爌:崇禎元年十二月進,三年正月致仕。1628-1630
70、李標:崇禎三年正月進,三月致仕。1630
71、成基命:崇禎三年三月進,九月致仕。1630
72、周延儒:崇禎三年九月進,六年六月罷。1630-1633
73、溫體仁:崇禎六年六月進,十年六月致仕。1633-1637
74、張至發:崇禎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罷。1637-1638
75、孔貞運:崇禎十一年四月進,六月罷。1638
76、劉宇亮:崇禎十一年六月進,十二年二月罷。1638-1639
77、薛國觀:崇禎十二年二月進,十三年六月致仕。1639-1640
78、範復粹:崇禎十三年六月進,十四年五月罷。1640-1641
79、周延儒:崇禎十四年九月進,十六年五月罷。1641-1643
80、陳演:崇禎十六年五月進,十七年二月罷。1643-1644
81、魏藻德:崇禎十七年三月進,本月卒。1644
82、史可法:崇禎十七年五月進,八月出。1644
83、高弘圖:崇禎十七年八月進,十月罷。1644
84、馬士英:崇禎十七年十月進,弘光元年閏六月罷。1644-1645
85、黃道周:弘光元年閏六月進,隆武元年七月出。1645
86、路振飛:隆武元年七月進,二年十月降。1645-1646
87、丁魁楚:隆武二年十月進,永曆元年正月叛。1646-1647
88、吳炳:永曆元年二月進,八月卒。1647
89、嚴起恆:永曆元年九月進,三年正月降。1647-1649
90、黃士俊:永曆三年正月進,四年正月罷。1649-1650
91、嚴起恆:永曆四年正月進,四月罷。1650
92、文安之:永曆四年四月進,五年二月出。1650-1651
93、吳貞毓:永曆五年二月進,八年三月卒。1651-1654
94、丁繼善:永曆八年四月進,十四年罷。1654-1660
95、馬吉翔:永曆十四年進,十五年七月卒。1660-1661
擴充套件資料
建文四年(2023年)八月,朱棣派翰林院**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漸有「內閣」之稱。起初,內閣諸輔臣雖有位次先後,但地位相近,職權也沒有明顯差異。後來,閣臣逐漸分化,「三楊」和陳循相繼在內閣中擁有了相對特殊的地位。
大致到天順、成化年間李賢為首席輔臣期間,「首輔」產生並逐漸制度化。到嘉靖年間,在諭旨、詔令中,明世宗首次正式使用首輔、元輔、首臣、首相等對首席內閣大學士加以稱呼。
嘉靖、隆慶至萬曆初年,內閣首輔權力較重。在內閣中,他們趨於專斷票擬,不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閣臣置喙;在內閣外,他們對六部的影響力也較為強大。
與此同時,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相繼圍繞首輔之位激烈爭奪。至張居正,內閣首輔的權力達到頂峰,一方面他是內閣的長官,閣僚則降為首輔的屬員;另一方面,部院員缺,特別是吏、兵二部尚書的推用,實際也均由張居正決定。
張居正死後,內閣首輔的權力在皇帝的不信任、內閣與六部的鬥爭以及宦官權力再次膨脹的情況下走向衰落。包括內閣首輔在內的內閣大臣大都碌碌無為,浮沉守位,沒有再出現此前一類」權臣「。
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英國卻是重要的決策機構,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是假的,內閣名為顧問,實則掌控朝綱,所有命令無不經由內閣,若非明朝滅亡,就此走向共和尚未可知。清朝的內閣到是奴才成群,可稱之為內侍,原因是清酋極權 文化結構不一樣以及歷史背景不一樣,中國 集權的歷史近2000年,期間不斷總結完備制度,形成高度集權。西方到1500年以後才逐漸形成民族國家,君權逐漸穩...
高拱是靠什麼當上明朝內閣首輔的?
靠著自己的能力,靠著自己的戰隊,因為他選擇了一個非常對的人,用自己的全部能力幫助他的。靠自己的實力,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華,而且這個人為國家貢獻了很多,這個人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個人能力比較強,並且可以很好的解決朝廷內部比較複雜的黨派之爭,所以才可以當上首輔。明朝首輔高拱結局怎麼死的?高拱有治世之才,當然...
歸納一下明朝內閣制度與之前丞相制度的區別
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援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儘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