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傳統的「和」文化有怎樣的關係 材料一 《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

2021-05-06 03:11:12 字數 5503 閱讀 4395

1樓:手機使用者

(1)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經》的內容也要緊隨時代,增加新的時代內涵。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道德經》中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我們要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其精華。

(2)①在社會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如果傳統文化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時俱進,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理念,既體現了傳統的「和」文化,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因此這一治國方略必將促進社會的巨大發展。

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嚴格等級制度下的「和諧」,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並致力於共同富裕的新「和諧」。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該題考查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第(1)問:措施類試題,即如何處理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考生注意從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的角度作答。第(2)問:

考生注意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材料一《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思想深邃,言簡意賅,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

2樓:狂新冬

(1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經》的內容也要緊隨時代,增加新的時代內涵。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道德經》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我們要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其精華。

(2)①在社會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如果傳統文化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時俱進,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理念,既體現了傳統的「和」文化,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因此這一治國方略必將促進社會的巨大發展。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嚴格等級制度下的「和諧」,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並致力於共同富裕的新「和諧」。

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的、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求一個關於道家思想課的**,最好難找到點的,自己寫的肯定更好拉。

3樓:月亮上的

和諧社會與道相通

當今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然而,要進一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新局面,就必須以實現人的價值與人的生命質量為焦點。因此,在這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的繼續。

雖然當今社會人們已經習慣於把富庶度最為理想社會的標尺,然而,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不難發現古人對理想社會的評價是以和諧度為標準的。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說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用「和合」二字來概括。和諧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國關於「和諧」思想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2023年前黃河流域的遊牧時代,遠古人就把人類對自然世界最佳的依附關係,理解為和諧。魯迅先生曾說過:

「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獨特的中華精神文化遺產,道教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思想中蘊含著豐富且深刻的「和諧思想」,這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示與實踐意義。

談到道教思想,首先要談到的就是道祖老子,老子是道教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都集中反映在其五千字的論述《道德經》之中,《道德經》論述了老子關於「道」的理論。老子之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和諧之道。

《道德經》中蘊含著老子和諧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這些思想可以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益參考。

老子認為萬物皆源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萬物自然執行變化的真理,是萬物之宗,萬物之始,萬物之源,萬物在「道」中實現了和諧統一。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為萬物之源之道也要順應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執行,那麼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之時更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老子還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老子認為人是與道、天、地並重的,是屬於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不僅表現在人依賴自然、受制於自然之上,也表現在人能夠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並在交換的過程中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之上。

人作為四域之一,雖不卑微於自然之下,但是人更不能帶有凌駕於自然之上的目光,為追求最大的現實利益,以人的需求為主導,向自然無度的索取,妄想征服自然,役使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對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理應愛護自然,促進自然更加和諧與完美的發展。這就是老子思想中「天人和諧」的自然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特徵正是對老子這種「天人和諧」的自然觀的繼承與發揚。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集中體現了老子和諧的人生論思想,老子認為上善之人具有能利萬物、大公無私、甘處卑下、不與人爭、心懷廣闊、言而有信、應時而動等品質。

社會是由人相互交往而產生的,可以想見,如果人都具有上善之人如水般恬淡,和諧的品質和人生追求,那麼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必定會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

充滿活力的社會一定是人的價值得以實現,人的身心自由發展的社會。老子說:「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這是老子的矛盾觀。萬事萬物均是矛盾的統一體,因此不可能消除萬物的差別取得絕對的統一。老子又說「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可見老子的矛盾觀是和諧的矛盾觀,和諧是在矛盾的差別對立中產生的。

把老子這種和諧的矛盾觀,應用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不難看出,社會成員之間、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是構成社會的自然現象。社會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豐富多彩,才充滿生機。因此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絕不能抹殺人的個性,而是要在能夠被社會接受和容許的限度內,實現社會成員身心的自由發展,這樣的社會才是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

道教傳承了道祖老子和諧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並且在長久以來的發展中對老子的和諧思想加以深化,使和諧思想滲透到道教的教義、科儀、戒律之中,構成道教的思想體系的和諧智慧。道教思想體系中的和諧智慧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有深刻的啟示。

首先道教「慈愛和同」的寬容和諧精神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平。

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的社會,但是和諧社會一定是和平的社會。和平的環境是實現社會和諧根本的條件之一。前面也曾提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現世社會,社會成員之間,社會群體之間,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之間都存在矛盾的差異。

這種矛盾差異的存在,使得當今世界存在著激烈的矛盾衝突,其中以國家之間利益的衝突、文化的衝突與宗教的衝突表現得尤為明顯。現在,這樣的衝突已經破壞了世界和平的局面,如果衝突進一步的激化,必將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程序。要怎樣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在衝突中尋找和諧,在維持我國和平、發展的良好環境的同時促進世界的和平呢?

道教慈同和愛的思想為緩和各種矛盾衝突,在理論思想上提供了有益的引導。

道教認為萬物皆源於道,萬物皆有道性。「道」以虛為體,使萬物自然生化,各適其性,即是所謂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但是,儘管是世間萬物是千差萬別的,但因為萬物皆源於道,因此其執行卻和諧而有序,事物之間的差異並不導致必然的衝突。

道教是慈愛的宗教,也是寬容的宗教。道教的慈愛與寬容不僅是對信眾的慈愛與寬容,也是對人、對世間萬物,甚至是對其它宗教信仰的慈愛與寬容。因為道作為萬物之始,萬物之宗,具有慈愛萬物的寬容品質。

所以人要效法「道」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容慈愛精神去包容萬物的差異,在矛盾中尋求和諧。《度人經》中所說「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境界就是道教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想境界。

在處理當今世界的矛盾衝突時,如果能借鑑道教這種「慈愛和同」的寬容和諧精神,以取得衝突雙方的共同發展,那麼一定能夠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其次,道教「眾善奉行」的思想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道的角度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天地之間萬物缺一不可,一切生靈都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權力,既然萬物都沒有貴賤,因此要善待萬物。同時道教也認為大道普濟救世的美德於人而言,表現在現世之中就是要善待萬物,這是做人的根本與修道的必須。

如《抱朴子內篇•對俗》中說:「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道教對「眾善奉行」的信仰追求,表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就是要求「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這種大力弘揚人與人之間誠信互助、和諧相處的精神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淳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雙贏的過程,對人有善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善的迴應。如果人們能夠把道家「眾善奉行」的精神,作為與人的交往行為的向度,那麼必然會對形成誠信友愛的人際關係產生積極的作用。

同時,道教「重人貴生」的思想,能夠促進了個人自我的和諧。

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個人自我的和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許多宗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間的一切快樂都是虛假的,並且把對幸福的嚮往寄託於虛幻的天堂或渺茫的來世之中。而道教卻是「重人貴生」的宗教,道教對世俗生活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洋溢著濃郁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情趣。道教追求長生不老,講究性命雙修,追求超脫卻不離今生。

道教主張在塵世中享受生命的真趣,並且在這種享受中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無限的宇宙之中,得到精神境界的昇華。

既然道教講求的性命雙修是不離塵世的,是把世俗生活與神聖的生活高度的和諧統一。那麼要在塵世中達到「貴生成仙」的目的,就要求修行人在現世生活中超脫低階趣味與物慾的奴役,順應自然,常懷知足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把道教這樣的修身思想應用於人的現實生活之中,對促進個人自我的和諧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的。

最後,道教的戒律還昭示了人道主義的道德歸旨。

談到宗教,不得不談到的就是宗教的戒律,宗教戒律是構成宗教倫理的重要內容。道教的戒律是以五戒為核心的,「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為五戒。」圍繞五戒闡發的數百條戒律都體現了道家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倫理原則,積極引導人們從善去惡、自潔自律,清淨不爭,具有現實的意義。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歪風邪氣開始滋長,這些因素不但造成了社會道德的淪喪,也影響到和諧社會建設的程序。道教超脫物累的戒律思想可以對社會成員心靈與道德價值的提高產生一定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道教是追求和諧的宗教,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也曾說過,和諧社會是道教的人生祈願。道教的思想中的和諧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重要內容,包含了其對和諧社會探索性的追求;同時道教思想中的和諧智慧也是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六大特徵是相通相融的,並且具有創造性的轉化力量,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和諧社會與道相通」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哪些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充分體現了黨和 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符合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二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把發展作為社會和諧的根基,而這個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構建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哪幾方面內容

一共六個方面 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 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 安定有序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 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 安定有序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哪些具體要求 1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2 公平正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 思想 理論和 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