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鈺
1.皇帝稱呼后妃為其封號;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和格格、貝勒、阿哥是他們的名字。
2.皇后稱呼妃嬪為其封號;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和格格、貝勒、阿哥是他們的名字。
3.后妃稱呼皇帝皇后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級別低的后妃為封號,也可稱呼妹妹;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兒女是他們的名字;稱呼長公主、其他公主、阿哥和格格、貝勒為其封號。
4.王爺王妃稱呼皇帝后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阿哥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兒子女兒是他們的名字;稱呼其他格格、貝勒為其封號。
4.長公主稱呼皇帝為皇兄,稱呼皇后為皇嫂,稱呼其他妃嬪和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公主、格格、阿哥、貝勒是他們的名字。
5.公主、阿哥是皇帝的兒女(親生和收養的)。稱呼皇帝、皇后為「皇阿瑪,皇額娘」,稱呼生母為「額娘」,稱呼其他嬪妃為「××娘娘」;稱呼長公主為「皇姑」或「姑姑」;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年齡大的公主、阿哥為姐姐、哥哥,比自己小的公主、阿哥為妹妹、弟弟或直接稱呼名字;稱呼比自己大的格格、貝勒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小的格格、貝勒為其名字。
6.格格、貝勒是王爺的兒女。稱呼帝后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父母為「阿瑪,額娘」;稱呼其他王爺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阿哥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大的非同父阿哥、格格為其封號;稱號比自己小的非同父阿哥、格格為其名字。
2樓:匿名使用者
阿瑪,滿語,漢譯為父親 如果父親為皇帝,則稱呼為「汗阿瑪」。在清前中期的奏摺或正式文件中,均稱「汗阿瑪」,無論滿漢語。或者是「皇父」。
所謂「皇阿瑪」是晚清被被漢化後的叫法,溥儀自傳中《我的前半生》中就有這樣的稱呼。
3樓:楓葉隆隆
皇阿瑪:皇父
固**主:滿語中固倫是國的意思。固**主用以稱呼皇帝的女兒
和碩公主:滿語中和碩是一方的意思。和碩公主為妃嬪生的女兒和皇后撫養的宗女。
4樓:面壁
清室的公主也叫公主,並不像電視裡的那樣叫格格。在輩分上,和其他朝的公主差別不大:
公主:皇帝家族的直系女,按輩分來,等級如下:
大長公主,皇帝的姑姑輩。這個輩分上,有的朝代叫太主,但不曾出現過**或電視劇中杜撰過的「太公主」。按說這個輩分的公主是皇帝的長輩,但皇帝就是皇帝,她也不可能稱呼皇帝為「皇侄」,也得老老實實稱呼皇上或陛下什麼的,除非是關係特別親密的,在私下場合另說。
長公主,皇帝的姐妹輩。同上,也得稱呼皇帝為皇上或陛下什麼的,私下場合另說。
公主,皇帝的女兒。一般就稱呼阿瑪吧,但不曾出現過電視劇或**裡杜撰過的「皇阿瑪」。
5樓:匿名使用者
汗阿瑪吧。如果是女兒與父親的關係的話。
古代皇宮內的稱呼。 50
6樓:那麼反
陛下,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 皇后,容華,賤妾,少君,皇孋,御妻,妃子,娘娘,公主,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
1、皇帝
天子(源於商朝)、皇帝(源於秦始皇)、萬歲(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皇帝的自稱:聯、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2、太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對其稱為皇祖母。自稱本宮(對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後自稱)。簡稱太皇,或稱太母,是古代中國皇帝及東亞地區部分時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號。
在部分朝代曾出現的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等,皆為太皇太后的變體。
3、世子
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4、皇后
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5、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
6、貴人
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后。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妃、妃、嬪之下。
7、太妃
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8、惠妃、麗妃、華妃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置。《舊唐書·后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9、美人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10、寡小君
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11、昭儀
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12、婕妤
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13、內主
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后。《晉武帝立皇后大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
14、元妃、元嫡
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15、元后、元配
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傳二》:「穆宗即位,禮臣議:』孝潔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16、慈壺、慈闈
對帝王母親或皇后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7、中宮
皇后的住處,代稱皇后。
18、國陰
后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后妃稱國陰.
19、御妻
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
20、娘娘
皇后或宮妃的稱呼。
21、坤極
皇后的別稱。《後漢書·樑皇后紀》:「樑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
22、妃
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23、妃子
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后,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24、妃嬪
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
」秦始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5、嬪、九嬪
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
唐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唐書·后妃傳》。
26、妃嬙、嬪御、嬪嬙
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御。
27、貴妃
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后。南朝宋武帝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8、貴嬪
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后。以後,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9、德妃、賢妃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30、淑妃
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人。以後歷代多設定。
31、太妃
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32、椒房
又稱「椒室」。漢代皇后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后。
33、淑媛
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7樓:
中國古代皇室宮廷稱謂大全: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別人不得冒充。
商:王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稱:聯、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縣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對於剛剛故世的還未有諡號的皇帝,通常稱為「大行」等。
古代皇室後宮稱謂一覽表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后: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后: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別稱。《後漢書。皇后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清朝皇室的輩分排序,包括溥儀以後的後代
8樓:為誰為誰為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
康熙六十年時,康熙曾就愛新覺羅的這個姓與乾隆有過對話。
康熙:「你知道愛新覺羅的意思嗎?」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覺得這世上最寶貴的是金子嗎?「乾隆:「不是,仁義為最寶貴。」
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旗」。2023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9樓:封2012號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
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祺」。2023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後,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後,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顒琰。
道光帝綿寧繼位後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訢、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
家族世系屬於登基皇帝輩份,譜份越高。
清朝格格如何稱呼長公主,清朝皇室輩分的稱呼比如公主得叫皇上什麼
清代格格是有分為等級 長公主一般是稱前一代君主的格格的分為以下五等 順治十七年 一六六0年 始把 格格 分為五等,即 一 親王之女,稱為 和碩格格 漢名為 郡主 二 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 多羅格格 漢名為 縣主 三 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 多羅格格 漢名為 郡君 四 貝子之女,稱為 固山格格 漢名 縣...
關於輩分稱呼的問題,急死了,輩分 稱呼問題
父親的祖父祖母 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8666364 曾祖父曾祖母 父親的父親母親 祖父祖母或爺爺奶奶 父親的姑父姑母 姑爺爺姑奶奶 父親的舅父舅母 舅爺爺舅奶奶 父親的姨夫姨奶 姨爺爺姨奶奶 父親的哥哥嫂子 伯父伯母 父親的弟弟弟媳 叔父...
關於清朝稱呼,關於清朝皇帝和臣子的稱呼
康熙朝時 弘曆應該是貝勒爺 親王的兒子沒有任何爵位和地位,也不分旗。滿清八旗分 滿族八旗和漢族八旗,八旗中又分 上三旗,下五旗 貝勒不是品級,是爵位。貝勒 滿族話,意思是 廣闊遼闊的意思。能當上貝勒的人是隻有上三旗的貴族,比如多爾袞,他雖然是親王 後來加封的 但是他生下來就是貝勒爺。滿族正白旗 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