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踏青,這個習俗怎麼來的,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內容有什麼

2021-06-19 12:47:22 字數 5331 閱讀 8242

1樓:雅澤美食大世界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祀掃墓的悲傷之情,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之聲,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也**遊,古時叫探春、尋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郊遊的大好時光,而我國民間直到現在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如今,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

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祭祀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之前就有,但那時不一定是在清明節,清明掃墓是秦之後的事,清明掃墓唐朝開始盛行,並流傳至今。

2樓:蟲兒住進蘋果心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在秦朝的最後一年,劉邦終於擊敗了霸主並贏得了世界。想在父母的墳墓前敬拜,但由於戰爭,找不到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紙袋中取出紙,將其撕成幾小塊,向上帝祈禱。

果然有一片紙片被風吹落在一座墳墓上,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後來,民間的百姓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2.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節不僅是祭祖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當清明節到來時,地球呈現出春天和風景的形象。氣溫上升,這是春耕播種的好時機。

因此,“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業諺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的習俗豐富而有趣。

除了注意禁火掃墓之外,還有一系列的習俗,如踩綠、盪鞦韆、蹴鞠、打馬球和剪柳樹。

3.清明節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式踏青的大好時光,冬日裡,活動空間狹小逼仄,心靈像一顆裹得嚴嚴實實的繭,難以舒展。當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偷得浮生半日閒”,卸卻一切俗務,攜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尋覓春天芳蹤。

融入自然,看藍天白雲,聞菜花香,聽燕子呢喃,沐浴春光裡,徜徉在鄉間的小路上

由此看出,清明節不僅是古代傳承下來祭祖的節日,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時光

3樓:百度

踏青這個功能是清明節本來就有的,古人的墓地一般都在山間田裡,這種接近自然的地方當然也是踏青的好去處,而且清明這個節氣是氣溫回升春回大地的好日子,在這種春光明媚的時候外出踏青其實是再好不過的了。

4樓:二謙

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5樓:小短腿

每年清明節的時候,都是鮮花遍野,綠意盎然,也是最適合放鬆踏青的。

6樓:來自涉故臺生氣勃勃的雪梅

清明掃墓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習俗演變來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寒衣被稱為三大鬼節。這三大鬼節,最為國人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據說,清明掃墓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習俗演變而來。

8樓:小遷吉他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清明掃墓時,都會看看附近的風景。

9樓:弟弟行為呵

為了紀念故去的人,思念他們而出的踏青,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舉行

10樓:

清明掃墓踏青,這個習俗來自春秋戰國時期

11樓:匿名使用者

《曆書》“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節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內容有什麼

12樓:0熊小乖

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於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13樓:匿名使用者

答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1]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14樓:漫迷魚

1、通過添土上墳,祭奠先祖。

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及其四周的雜草清理乾淨,然後在墳上培上新土,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隨後,還要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是用鐵鍬在地上挖的土塊。當然立墳頭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

2、添土以後,人們多在墳前擺上小餑餑、酒、菜餚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

拓展內容: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它不僅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且還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因清明節前後的活動大都與已逝的人相聯絡,所以清明節又有“鬼節”之稱。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和事件開始的

我國bai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du代,已有二 zhi千五百多年的歷史。dao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內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容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

求清明節由來習俗和有關古詩,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有關清明節的詩詞

踏青,上墳。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u,牧童遙指杏花村。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關清明節的詩詞?1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 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

漢族清明節習俗,特點怎麼寫,漢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總是打壓漢人文化習俗,破壞漢人民族意識 禁止漢人過年放鞭炮 指定然房地,也是限制,就是不讓漢人高興 禁止漢人土葬 說是佔用了土地 禁止漢人高高興興結婚 說是迎親車隊破壞交通 專門針對漢人計劃生育 女真韃子為了誅滅漢人抗金之心,首先迫使南宋政治自己去鎮壓抗金的漢人義士 如,岳飛等 難道要學趙構?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