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的風光習俗

2021-07-03 12:06:41 字數 6414 閱讀 9080

1樓:鞏義老百姓

柳林就在五強溪集鎮下游一公里處,河對岸是卵石遍佈的河灘。老牛,夕陽,漁舟,吊腳樓,裊裊炊煙,在灘頭構成一道湘西特色的“水鄉風景”。河灘上方有一座形似田螺的山倒映在沅水,人稱“望月峰”,山上石壁陡峭,登上頂端只能通過九百九十九級石階。

站在峰頂四望,山腳下的江面舟船漂漂,對岸農舍田園如畫似錦,遠處“丹霞族”的象鼻山、奶子山、撐架山,一覽無餘。月亮巖腳下常有伏水回漩,深不可測。據《辰州府志》記載:

山下有明月,池水清漪,皎然月白。故叫明月洄。沅水下游桃源縣境內的凌津灘電站蓄水後,明月洄又叫明月湖,水面如鏡,碧波萬頃。

柳林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 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裡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

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風俗存在著差異、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帶為偷娃娃,想得貴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廟的神座上“偷”廟主買來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再買泥娃娃為它披紅掛綵,以鼓樂吹打送回原處,稱為還子。

柳林一帶則是以偷棗子為主,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與特定的物產交織而成的一種民俗事象。

2樓:匿名使用者

動人明月湖

記者從沅陵縣城啟程,乘快艇沿江而下,一個半小時到達五強溪。柳林汊就在五強溪集鎮下游一公里處,河對岸是卵石遍佈的河灘。老牛,夕陽,漁舟,吊腳樓,裊裊炊煙,在灘頭構成一道湘西特色的“水鄉風景”。

河灘上方有一座形似田螺的山倒映在沅水,人稱“望月峰”,山上石壁陡峭,登上頂端只能通過九百九十九級石階。站在峰頂四望,山腳下的江面舟船漂漂,對岸農舍田園如畫似錦,遠處“丹霞族”的象鼻山、奶子山、撐架山,一覽無餘。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會專家黃進曾實地考察說:

“明月湖方圓十里丹霞地貌面積之大,山勢奇美,在國內罕見。”與望月峰遙遙相對的一座巨石生得像初升的半月,叫月亮巖。它臨江斜立,其底部被三塊大岩石分層疊壘而起,呈現傾而不倒的千古奇觀。

月亮巖腳下常有伏水回漩,深不可測。據《辰州府志》記載:山下有明月,池水清漪,皎然月白。

故叫明月洄。沅水下游桃源縣境內的凌津灘電站蓄水後,明月洄又叫明月湖,水面如鏡,碧波萬頃。

“水似眼波峰似眉,疑是桂林湖南來。”有詩人對明月湖發出這樣的感嘆。

神奇夸父山

柳林汊下游對面的夸父山村有三座典型的丹霞石山———撐鍋崖。《山海經》、《水經注》裡記載的夸父山,就是這裡,這裡千百年來流傳著夸父追日的悠遠故事。

夸父山由“三足鼎立”的三大石峰組成,均高600餘米,分別立於沅水河邊。相傳夸父從東海開始,一直奔跑著追趕太陽神。當他追到古沅陵時,天色已晚,他人也跑累了、餓了,便移來三座石山作撐架,架起石鍋煮天煮地充飢。

事後,他卻忘記移走那三座石山,於是人間便有了這裡的“鍋兒崖”和“夸父山”。

夸父山石峰高聳雲天,山下溝谷深深,石徑蜿蜒其中;山泉潺潺,泉水從崖上灑下,形成一道道水簾;人在谷中行走,感受的是清涼和幽靜。清代詩人顧奎光曾這樣描寫這裡的景色:“谷中聞碓響,木未見樵行;不厭看青翠,初冬風日晴。

”悽美“寡婦鏈”

五強溪電站未修建以前,沅水有“三堖九洞十八灘”之說,尤其是柳林汊境內的甕子洞、虎子磯一帶最為險要,不少縴夫和船工在此喪生。

甕子洞其實不是洞,而是一道江水湍急的河灘,水底暗礁無數,吞噬了多少船隻和木排上的精壯漢子的性命。相傳有一縴夫,自己、父親和兒子,都在甕子洞死得悽慘。湘西女人有柔情之水,也有鐵骨之心。

那縴夫的妻子水媽,為讓子孫後代能平安地在水上討生活,在安葬好自己的男人後,含淚四處募捐,一年又一年。她用化來的錢財,請有名的鐵匠、石匠在甕子洞的懸崖上,鑿出了一條石棧道,打煉了一條“十里鐵鏈”,掛在懸崖絕壁上,方便縴夫們攀鏈而行。從此,再沒有縴夫跌落江中。

“水媽”含笑離開人世後,當地人為了紀念她,叫這條“十里鐵鏈”為“寡婦鏈”。

五強溪電站修起後,水漲淹沒了險灘,但“寡婦鏈”還在,只有鏽跡斑斑,好像仍在訴說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

柳林民俗

柳林的習俗

一、春節

柳林民間稱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俗稱大年)為過年,俗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者即是。

廣義的過年包括整個“新正壽月”,屆時家家燈燭,戶戶紅聯,老者欣喜,兒童雀躍,共同沐浴著普天同慶的歡樂。除夕俗稱年除。

早飯習吃油炸糕,以慶祝一年終結。晚上閤家團聚,調冷盤、喝燒酒,稱“年宴”。宴畢點燃院中炭壘火爐稱“點旺火”(城區沿川一帶稱塔塔火)。

睡前給旺火爐及家中灶膛裡填放柏葉、柏木片或柏柴香,使香菸燎繞。除夕夜大人小孩故意遲睡或徹夜不眠,俗稱“熬年”,也叫“守歲”。

50年代前,除夕夜有接神儀式,闔家男子老少提燈籠,捧禮盤,盤內擺放香表、酒器、供獻,從居室到大門內外諸神位前上香、焚帛跪拜,爾後燃放爆竹。大年早上,又行醮紙儀式。開門先放炮,然後點神燈。

屋內供南海觀音、灶君、財神、夫子爺(孔丘)、馗星爺(鍾馗)。大小門口貼像供俸門神。院內供天地爺、土地爺、牛王菩薩、馬王老爺等,諸神位前,敬禮如儀。

此時,大門外燈籠高懸,滿院中香菸繚繞,燈火通明,爆竹聲聲,此起彼伏。

除夕下午大小門前、諸“神”位前均貼大紅對聯。

“守孝”之家頭年貼黃聯,次年貼藍色,第三年恢復紅色。大小門外兩側擺放“攔門炭”各一塊,上貼紅籤,或紅綠紙條束腰點綴。或書“黑漢在此,百無禁忌”字樣。

大年早飯吃豬肉哨子(肉片湯菜)掛麵湯(或長豆麵條湯)。

午餐主食羊肉水餃。飯前燒黃二酒以冷盤、炒菜為押品。

大年早飯後,兒子、兒媳攜幼抱雛,手執酒具,登居處給父母敬斟喜酒,行跪拜禮,祝

福老人延年益壽。平輩年幼者給兄嫂拜年,行拱手作揖禮。拜年禮成,受禮者饋贈行禮者壓

歲錢。初

三、初四日,上年成親的新婚夫妻須攜酒、肉、粉、點四色水禮給岳父母、舅、姑、

姨、姐等近親拜年。

拜年禮在40年代前被認為“正倫”大事,不能苟且。60年代後漸被廢止,但散發壓歲錢一直沿襲不衰。

80年代後,有的視交往關係分贈多寡,或有求於人時帶有行賄色彩。

二、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日古稱破五,意在破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大年初一起,家中掃地不倒土,積至初五太陽出山前持至十字路口倒之,謂作“送窮土"。旺火爐燃剩的煤渣煤灰,不過破**清理,屆時結合清街掃院一併收拾。該日傳統吃食為五穀面水餃,今已不傳。

三、人日(人起)

正月初七為人日,俗有“人日補大年”之說。故柳林民間人日飲食與大年相同。該日晚

上不令兒童外出串門,意恐“失魂”。

四、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亦稱燈節。

柳林秧歌多在正月十二三出場,

以元宵節為中心,

古有“正月十五鬧元宵

"之說。

元宵節期間家家懸燈結彩,燈籠上多寫“吉星高照”或字謎字虎。元宵夜觀燈猜謎,是

柳林人民寓教於樂的活動,富有歷史文化傳統。

正月十五晚上,

家家門前又有“打夜火”之俗。

於大門外近街畔處堆放葛針(酸棗枝條)或豎置高粱秸杆(俗稱棒棒,成捆狀),待日落之後,月華初升之時,家中大人手捧托盤,內建香表供獻清茶一盅對天焚化祝禱,然後點燃街畔柴禾。

霎時家家門前烈焰升騰,處處兒童歡呼雀躍。

高升、二起腳響徹雲霄,

火光燈光照耀如同白晝。火勢稍小時,兒童開始“撲火”,從火堆一側躍過火焰跳向對側。年幼者由父母抱越,俗傳“撲神火”可以消災免難。

正月十五前,按地域或按宗族姓氏推出的糾首社家在村中(或街面)公地搭設天官神棚(柳林城川一帶稱盤子,為一木製神龕),張燈結綵安排燈會。神棚前插立木杆,杆頭安置燈碗,排成九曲黃河陣燈油會,以十五晚為正會,前後延續數天(夜)。屆時男女老幼接踵而至轉九曲,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秧歌隊、彈唱班、放焰火,人們盡情歡樂,在新正壽月所有節日中最為隆重。

五、添倉

農曆正月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是農家預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的節日。

屆時凡外出經商、拜友、串親者必須連日趕回,以應添人進口之吉。家庭主婦捏蒸米麵“倉

官”,分別擺置炕頭、窗臺、水缸內(漂浮水面)、糧倉等處。炕頭的倉官面塑男女老幼團坐

炕頭,象徵“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打場式倉官,老者執木鍬,幼者扛谷袋,牛拉,碌碡,

糧食成堆;水缸內放漂一隻麵塑鴨子,窗臺上擺一隻麵塑小狗„„各式倉官均附帶麵塑燈瓜

一隻,加捻注油,晚上點燃,別具風情。此時,兒童唱起歌謠:“倉官爺,添倉來,糜子谷,

扛回來。大甕圪堆小甕滿,盔盔缽缽都裝滿”、“倉官爺,添倉來,扛回個胖壯小子來,有

吃有穿大發財。”兒歌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企求和願望。

60年代糧食困難,人們以玉茭面加糖精代替小米麵,敬神儀式廢去。70年代後,城川一帶逐漸不蒸倉官,南北山村偶爾有蒸塑者,但因米麵疙瘩不易消化,蒸的數量甚少。青年人對此置之顧,外出者屆時也未必趕回。

盤子文化

柳林盤子是柳林民間年俗中元宵節主要社火活動之一,民間俗稱“天官會”。

多以居住地域位置,數十戶人家集資建壇立社,輪流做酉首,主持鄰里元宵節祭祀。

所立神壇原稱盤子,現在“柳林盤子”多指整個祭祀過程。

何謂天官?指民間元宵節供奉之神“天、地、人三界十方生靈之主宰”。(天、地、人

三界十方生靈,是中華民族樸素的信仰哲學的精髓,人只要行善積德,便可升入天界成神,

受人間叩拜,要是做惡缺德,就會下到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盤子,多以精美木雕而成,塔樓樣式,一般為兩層,

3~4米高。壇前榜紙對吊,紗燈高懸;神前旗羅傘扇,香菸繚繞。氣勢莊嚴肅穆。

壇內供奉天官(天官賜福)、地官(地官赦罪)、水官(水官除厄);左右還敬有各路神仙,如:菩薩、觀音、八仙、趙公元帥、送子娘娘、鍾馗、尉遲公等。

元宵節三日,為傳統祭祀日。由社火內巧媳婦蒸好棗山、花花、節節高、肥豬肥羊等精

美麵塑供奉神前,社內農家攜妻伴子前來敬香燒表,乞求一年全家平平安安。

新婚夫妻在婆婆一再懇求下,前來偷燈許願,祈求早生貴子,來年還上一對上好花燈,以致百年老壇,紗燈綿延數百米。

每每夜幕降臨,社外遊客蜂湧而至,觀燈賞盤,神前隨心佈施,燃香祈得平安鎖,戴於朐前,保佑全家安康。尤其正月十五,萬人空巷,人群簇擁,煙花四起,鑼鼓喧天,好一幅太平盛世。

求子風俗

多子多福,這種傳統觀念可謂源遠流長。

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是歷代**戲劇裡大富之人的標誌。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將郭子儀,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貴壽考冠絕古今,由此而上了《無雙譜》,以此為題材的《滿床笏》成了明清兩代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

《紅樓夢》裡賈府唱酬神戲,賈老太太因拈著了這齣戲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不同,

各地的風俗存在著差異、

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安徽淮南一帶為偷娃娃,

想得貴子的人家到八

公山上泰山娘娘廟的神座上“偷”廟主買來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

再買泥娃娃為它披紅掛綵,以鼓樂吹打送回原處,稱為還子。江蘇淮安是,親朋好友送子,送的東西為一紙糊小紅燈或一塊磚,懸掛在盼子夫婦床頭。而柳林一帶則是以偷棗子為主,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與特定的物產交織而成的一種民俗事象。

柳林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

女子婚後不孕,

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裡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年俗文化

2006 年2月9日,“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

鎮南山寺拉開序幕,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民俗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究探索如何保護和

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游及黃土高原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

展。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地處晉陝黃河峽谷中段、黃土高原腹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發

祥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積澱深厚,每到傳統年節,這裡的人們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活動,如火爐則、傘頭秧歌、天官會、轉九曲、吹打樂等,其獨具特色的年俗文化有較強的

代表性。

在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開幕式上,

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會授予孟門鎮“民俗文化保護之鄉”,南京大學、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宣佈孟門鎮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並舉行了掛牌儀式。

“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年俗文化節”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宣

言認為,中華傳統民間年節民俗文化,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創造,是中華古老文

明的生動表現,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它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與“和合團結”

的民族精神,集中了民眾的美好向往與智慧創造。

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民俗是中華民族極其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發展民族新文化的根基。

描寫山水風光和田園風光的詩,描寫「山水風光」和「田園風光」的詩有哪些?

找王維就好了,他的詩都是這種型別的。描寫 山水風光 和 田園風光 的詩有哪些?描寫山水風光和田園風光的詩句 山水風光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3.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

山水風光的古詩,關於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杜甫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絕句 兩...

田園風光的詩句,形容田園風光詩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形容田園風光詩句 1 遊山西村 宋代 陸游 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