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少數民族統一中國這一歷史現象

2021-07-04 13:55:01 字數 5072 閱讀 915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是個以華夏(漢人)文明為主,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大民族,歷史有多次民族融合,也有少數民族統治漢人的時期,但基本上還是延續漢民族文化傳統習慣,並逐步被漢文化同化,這也是我們民族得以延延不息,代代相傳的原因。相容並收是我們得以屹立世界文明的重要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和清朝都屬於征服王朝,它們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首先與它們所採取的生產方式、民族心理有關。而匈奴和北魏等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與中原的農業完全對立的畜牧業還不足以支援他們征服中國,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歷史現象。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多民族的國家理應由多民族聯合治理,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歷史事實卻不是這樣:自從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逐步形成了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以來,在多數時間內中國都是由漢族的剝削階級來統治,其他少數民族雖然也曾在邊疆地區建立過一些民族性的政權,或者也曾入主中國北方,但直到蒙古統一中國以前,少數民族從來沒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統治者。

漢族的統治階級,憑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暴力,不僅對廣大漢族人民進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且對周圍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這種統治是極少數人對絕大多數人的統治,因此必須用暴力來維持,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自周秦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及其統治者,曾多次反抗漢族剝削階級的這種統治,或者企圖同他們爭奪對中華民族的統治權,但這種鬥爭往往以失敗告終。

戰國和秦朝曾經抵抗或戰勝了北方的匈奴;西漢、東漢統治者迫使一部分匈奴人投降,另一部分匈奴人西遷歐洲;唐朝打敗了突厥並迫使一部分突厥人西遷;曾經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北魏統治者,也沒能統一中國

3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一次落後名族對先進民族的統一,必然導致社會倒退。。

不信可詳細研究,元,清兩朝。

如何看待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1000字左右

4樓:home於建武

首先,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

其次,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秦朝開始我國就是大一統的國家,至今一直未變.新中國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建立的,侵略者也是各民族共同趕走的,祖國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祖國現代化是各民族共同建設的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5樓:匿名使用者

有利於民族團結,民族間合作,以及民族繁榮,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中華民族增添了新鮮的血液,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推動了歷史的程序。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國家是擁有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古老國家,在這個被眾多民族簇擁下形成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他們勤勞、淳樸、熱情、大方,用自己的雙手為世界歷史優秀文明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只是人數眾多的漢族對中國歷史有貢獻,那些分佈在祖國邊疆,為開發祖國的邊陲、活躍祖國的對外**、創造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習俗同樣擁有非凡的貢獻。所以,少數民族也是我們偉大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少數民族的參與,那麼這樣的中國文化就是不完整的。

應該肯定!

從歷史角度談談中國是如何對待民族問題的

如何看待中華文明從未中斷這一歷史現象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

8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化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共同創造的。當我們今天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時候,主要指的是中國政治上一體、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徵。其實,若再進一步說,小而言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而言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至於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的價值和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已有精要概括:“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

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概括一點說,中國境內這些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當然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也是繁榮發展祖國豐富多彩的文化,維護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資源。歷史上儘管也有族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有矛盾和鬥爭,但主流和總體態勢,是各民族在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和文化創造上長期相互學習和借鑑,溝通和交流,進而在各自的發展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生動印證文化通過共享獲得繁榮進步的普遍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中國文化道路的基本樣貌。

在世界上種族衝突和文化衝突頻仍的今天,中國文化道路的反思和總結,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少數民族文化對整個中華文明所作出的貢獻,今天仍然以多種方式存在,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仍然很好地儲存在少數民族民眾當中,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容易識別。在宗教信仰實踐、語言文字使用、藝術創造欣賞、宇宙自然認知、生計勞作操持、社會人倫賡續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們驚人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還有不少文化,已經長期為諸多族群所共享,不大容易看出淵源了。

在觀念信仰、經濟生活、政治和社會管理智慧、軍事思想、藝術創造、語言文字使用等方面,充分地彼此借鑑和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胸襟和氣度。舉個很久以前的例子,成書於北魏末年(533—544年)的世界農學史上最早專著之一的《齊民要術》裡,就有不同族群之間文化交流的內容。有學者總結說,其中至少記錄了少數民族在育種和引種方面、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方面,以及飲食文化方面,對中原文明曾作出很大貢獻。

拿少數民族文學領域的情況做進一步討論,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主張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也有助於更好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在中華文學(文化)的大格局中,如何理解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意義和功能呢?

它們首先是各民族人們通過語言文字對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進行藝術把握和表達的成果。於是,這裡就出現了不同於漢民族生活場景的各具特色的風景畫和風俗畫,出現了描摹和歌頌草原遊牧文化、漁獵文化、綠洲農業文化、高原農業文化等的文學。在中國文學人物形象的長廊中,就不僅有皇上和官僚、地主和資本家、軍閥和士兵、工人和農人,還有牧人、獵人、漁人,有可汗和巴依老爺,有土司和奴隸、畢摩和東郎等。

從文學樣式說,在中國文學的譜系中,就在詩詞歌賦、**散文之外,增添了“三**詩”和以創世史詩和遷徙史詩為主要型別的南方史詩群;增添了阿肯彈唱、好來寶、約隆歌、克智論辯、目瑙縱歌等特有的文學形式。

在中國文學家的長廊中,在屈原、李白、杜甫、關漢卿、龔自珍、魯迅、巴金等之外,還有倉央嘉措、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耶律楚材、薩都剌、尹湛納希、哈斯寶、老舍等,有偉大的口頭詩人琶傑、康朗英、扎巴、朱乃等。

在浩如煙海的漢族文學經典作品之外,還有《越人歌》《白狼王歌》《敕勒歌》《福樂智慧》《蒙古祕史》《薩迦格言》《米拉日巴十萬道歌集》《一層樓》等文人創作,也有《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苗族古歌》《勒俄》《釐俸》《布洛陀》《黑白戰爭》《召樹屯》《珠郞娘美》《仰阿莎》《艾裡甫和賽乃姆》《薩麗哈與薩曼》《少郎和岱夫》《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阿詩瑪》《嘎達梅林》等膾炙人口的口頭文學經典。

誠然,由於真正通行本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不足十個(雖然擁有文字的民族超過20個),而中國境內的語言有130種——根據一些語言學家的晚近調查統計。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少數民族文學主要是民間口頭文學。實際情況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個少數民族的書面文學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產生了數量可觀、影響很大的各類作品。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少數民族文學,以其多樣化的存在方式,為研究文學的外部規律和內部規律,提供了極為鮮活的材料和極大的闡釋空間。此處僅以數例稍事說明。譬如,一個民族的文學從民間口傳文學向文人書面文學發展的過程,究竟有哪些規律應當認識和總結?

屈原已經離我們很遙遠,許多觀察和分析無從進行了。可是在少數民族這裡,就在20世紀,不少民族擁有了他們自己的第一代作家。這就為研究文學從口傳向書面的演化,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再如,眾所周知,在中外文學發展歷程中,都先後出現過文史不分、文藝不分的現象。但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再想要實地調查和切近研究這種現象,就很不容易了。可是對於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者而言,這簡直不成問題。

他們隨處都能見到一個大型口頭敘事,裡面有關於創世的推演,關於遷徙的記憶,以及關於英雄的頌歌,如《亞魯王》。也很容易看到,一個大型的集體舞蹈場面,如“目瑙縱歌”,就同時是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舞蹈藝術等的大型綜合性敘述和表演。又如,以民間文藝家的型別而言,世界上罕有像藏族格薩爾藝人這樣在一個口頭藝術樣式裡集中如此不同傳承者型別的事例——神授藝人、掘藏藝人、圓光藝人、聞知藝人、吟誦藝人等。

對他們各不相同的傳承方式進行精細研究,一定會有十分有趣的發現。於是,長期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者,就會形成更為巨集闊的關於文學的理解。假若看到一段青藏高原上的集體舞蹈,被告知這是關於世界起源的敘事,他們不會感到大驚小怪;看到貴州麻山的東郎給躺在棺材中的逝者吟唱《亞魯王》,他們也不會因為接受美學的正規化被顛覆而不知所措;看到蒙古高原上的某個語言大師在即興演述時隨興致抻長或壓縮故事時,他們也不會因為教科書上關於文學敘事樣式的長度界定而困惑;在四川涼山觀察一段以儀式為框架的藝術敘事時,他們不會斤斤計較於故事的“完整性”,因為知道還有其他尺度在規範著演述;他們更不會找到一個著名口頭詩人,記錄一次故事演述,就宣稱已經掌握了某個文學“作品”,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手中的材料,不過是“一次”記錄,這個記錄文字可能就是一個被意興闌珊的歌手大大壓縮了的故事樣本,不足以體現那個故事的全貌。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領域,以其極為豐富多樣的存在方式,構成了文學大花園中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瑰麗景象。雖然經過幾次較大規模的蒐集和整理,但到今天為止,還遠說不上已經全面掌握了資料。溝通交流的屏障、語言文化的屏障,觀念認識的屏障,都大大減緩了蒐集整理工作的步伐。

至於立足於這些材料的研究,則剛剛冒頭。精彩的、立足於這些鮮活材料的、能夠極大地修正,乃至顛覆既有文學觀念的研究,還在蓄勢待發。至於隨著新技術的大量運用,把少數民族文學中那些最具魅力的部分以創新的思維、合於時代情懷的手段呈現出來,成為藝術創造的源泉和供人欣賞的精品,還只是我們殷切的期待。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及其成就,是人類藝術創造能力的生動見證。我們尤其對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學遺產和文學活動,抱有崇高的敬意。它們所具有的文化樣板意義,是怎樣評價都不過分的,我們應當格外珍視和保護才是。

在今天的國際大環境下,維護人類和平,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鼓勵不同文明之間彼此對話、尊重和欣賞,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在中國,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欣賞和共享,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為什麼曹操沒有統一中國,而楊堅卻統一了中國

劉備和孫權都是梟雄,不在曹操之下,而楊堅的對手卻是腐化的只會唱歌玩女人的陳末帝 這個是抄需要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等多襲方面因素決定的。三國時期,政治上,東漢倒臺,曹魏建立,繼續實行 集權制,但是這時候北方各民族開始南下,試圖建立政權,曹魏不得不阻止這一趨勢,導致無法專心南下統一吳蜀。經濟上,傳統的小農...

曹操為何不能統一中國,曹操為什麼只能統一北方,不能統一全國?

赤壁之戰是曹操的滑鐵盧之戰,它是後來三國鼎立得以出現的直接原因。曹操為什麼只能統一北方,不能統一全國?曹操能統一北方是因為 1.袁紹軍人多而心不一,曹操軍萬眾一心。2.袁紹任人唯親,曹操唯才是舉。3.袁紹好謀無斷,曹操多謀善斷。4曹操偷襲烏巢成功,袁紹軍糧草化為灰燼,潰敗而他不能統一全國是因為孫劉聯...

元朝統一進步性,如何理解元朝統一中國是進步的,文天祥抗元也是值得肯定的

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統一,民族融合,行省制度 我國的疆域從此基本定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回族。如何理解 元朝統一中國是進步的,文天祥抗元也是值得肯定的 元滅南宋統一全國是進步的,因為統一結束了民族政權長期對峙的局面,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