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周公後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們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聯絡。儒家偏重於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即人倫)的研究,強調人與人的和諧,提倡五倫八德的行為準則;道家偏重於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即人天)的研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大為;佛家偏重對生命的根本——心性的研究,從內心與外境的關係入手,強調內心與外境的和諧,引導人們從內心的改變開始,最終達到對煩惱生死的徹底解脫。但三家有著共同的目的,引導人們從和諧中去得到人生的幸福。
因為儒家的學說引導人們去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其仁義禮智信的“五倫”和孝悌忠行禮義廉恥“八德”,都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所以南懷瑾先生將其比作“糧食店”;而道家講與自然的關係時提到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形而上學的“道”就給人以玄虛之感,所以只有當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惡化後,人們才向老莊那裡去找藥,所以南懷瑾先生將道家稱為“藥店”;而佛家講與心性的關係,講內境與外心的關係時說到“萬法唯心”,大多數人因為受我執法執的侷限,受煩惱障所知障的障礙,所以很難接受,但由於宇宙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心性”,所以,它的理論可以解決世間一切問題,因此,南懷瑾先生將佛家比作“百貨店”。
總而言之,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互相補充,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值得我們自豪,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實踐。
2樓:不是人
沒有什麼特殊關係 都是自成一體的思想 可以取優去弊 中國人幾千年的思想也是從這些中提煉出來的
3樓:密語界
養天地之正氣
以正乾坤
儒釋道之間的關係和不同! 10
4樓:3天涯海閣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說是佛儒道三家的共融。幾千年來,三家互相爭鬥攻擊,互斥異端。但是在鬥爭的過程中,也不斷在交融。
最初,三家的分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可是互相學習借鑑之後,尤其宋代以後,讓我們感覺三家的思想似乎界限不那麼清楚了。於是現在經常聽得到一種聲音:“三家歸一”論,認為三家的思想只是表面的不同,最後的根本還是一樣的,什麼“白藕開紅蓮,三教本一家”。
其實,這種理解非常錯誤,三家的思想區別很大,恰恰是由於互相影響的原因,以至於表面看來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暫且拋開宗教性不談,也不談迷信層面的東西,只從哲學層面看,三家思想的區別便清楚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哲學必然牽涉到最基本的兩個問題,也就是世界的本質(世界觀),落實到人層面的價值取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儒釋道是講:一是老子,二是孔子,三是釋家,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釋家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家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
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麼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道”。
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樸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於個人修養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
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
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
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
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裡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
”意思是說,佛廟裡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佛經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麼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經標義”,佛經(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或道家的《道德經》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
“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
”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世界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於雲裡霧裡的事情,而要重視現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瞭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象所迷惑
5樓:匿名使用者
儒教明倫
道教保命
佛教明性
三者非同源,但在中國為傳播故,只好尋個相融的辦法,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副樣子~~~
儒釋道三者的關係
6樓:匿名使用者
儒、釋、道都是修煉,都是現在人眼中的氣功修煉,但是修法卻不同。有人講三教合一,是不懂氣功修煉的真義,不管哪種修煉法都講究“不二法門”,因為每家修煉法具體操作步驟和整個修煉機制都不同的,都很嚴密,一亂煉同煉就會亂套,就把身體搞亂了,什麼都修煉不成了,就好比正在做一個數碼相機卻同時在做電視機,結果哪個機都不可能造得出來了,全搞亂了。尤其修煉對意念的要求很高,意念一下來符合道、一下又來符合儒、一下又來符合佛,則肯定是亂套的,因為各家的要求根本就不一樣,雖然最後修煉的目標理念是一致的,但側重點根本就不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儒家講中庸,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具體修煉要求與意念都不同,何來合一?
7樓:匿名使用者
儒釋道是古代的三教九流的三教儒教 佛教 道教 儒教就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了佛教就是漢代從印度傳來的教,後來結合本土的道教,教義有所改變道教就是以老子 莊子的道教經典為宗的,後來張天師創立道教,以老莊的經典著作為教義 管理中多運用儒家的思想,多看看古代著作,二十四史看皇帝怎麼治國,怎麼處理國事的,怎麼管理自己國家的道教思想比較適合人老後,事業有成後想隱退的時候用
8樓:金湖三河兄弟
俗語:人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老子講物的理
孔子講人的理
老子講天地大道理
孔子好就事論事
老子站在弱者一邊與人求平等
孔子站在強者一邊去奮發進取
佛在心理上渡人
道在行為上渡人
釋迦牟尼是心理醫生
老子是行為醫生
他們都注重人離苦得樂
道教和佛教各有優點
人的心理行為當一齊重視
儒釋道三家各有優缺點
儒釋道可以相互補充
儒釋道是和諧一體的存在
儒釋道三家並列是人類自然選擇的產物
9樓:匿名使用者
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塗。內外相資,共利群庶。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
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二教唯權,佛兼權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於治,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性,至於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虛無。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今略舉而詰之。 所言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何用老莊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
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
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是氣散而歘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歘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歘無。故祭祀求禱,典藉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仇報怨恩,今古皆有耶?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氣,安得歘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稟氣,何不知乎?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
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 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然則《詩》刺亂政,《書》贊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古時有儒釋道,釋指什麼,儒釋道中的釋指的是什麼?
儒 指孔子建立的儒家學說,道 指老子建立的道家學說,釋 原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現在指佛教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儒釋道中的釋指的是什麼?佛教創始人為釋迦牟尼佛,其門下 遂指釋為姓,以示尊崇意。故佛家亦以釋家 釋道自稱。佛教 因其創始人為釋迦牟尼的緣故 唐宋後 儒釋道 三家中 釋 是指什麼 儒 儒...
總結儒釋道的核心思想還有儒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最好詳
核心思想是 三道合一 影響 儒家修身 道家養性 佛家修心 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髮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
求論述儒釋道三教文化的衝突與相容
楊傑 儒家學派講究以人為本,治國為人仁義道德很重要。佛家則鼓舞人們行善積德。道家學說則認為人世間一切都得遵從大道,遵從規律。這三家學說在道德層面上具有積極意義,直接作用在老百姓甚至君主統治上。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儒釋道三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及作用 15 鐵沙掌 儒教,佛教和道教在我國的地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