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哈哈哈愛吃肉肉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具有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遊戲,它給許多人帶來了童年的歡樂。民間遊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一:
促進孩子動作的發展。許多民間遊戲能促進孩子走、跑、跳、鑽等大肌肉動作,例如:“跳繩”、“蘿蔔”、“城門幾丈高”等。
一部分民間遊戲能發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協調,例如:“抓籽”、“吹羽毛”、“彈蠶豆”等。
其二: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研究表明:
積極的夥伴之間的社會化更可能出現在自由遊戲中,而不是出現在**組織或設計的活動中。民間遊戲使孩子三五成群一起遊戲,通過互相協調、模仿,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使孩子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質得到發展,並學會自己解決人際矛盾,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其三:促進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民間遊戲的順利進行,取決於孩子對遊戲規則的掌握,取決於孩子的自我評價及別人的監督。
這就發展了孩子辨別是非,正確評價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同時在遊戲中,孩子會不斷克服自身弱點,遵守規則,選擇並忍受當前的挫折和不安,鍛鍊自己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
其四,民間遊戲也有很明確的規則,這些遊戲規則是必須遵守的,而這就會使參與者因想參與遊戲而極盡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去遵守規則。這無疑是合作協調的好開端。在遊戲中也能幫助孩子擺脫自我為中心,向社會合作發展。
經典的“老鷹捉小雞”遊戲:一人扮老鷹,一人扮母雞,其他人扮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保護下,小雞們一個一個緊緊抓住,躲閃,保護隊尾的小雞不被鷹老抓走,而老鷹只能抓隊尾的一隻小雞。如果老鷹隨意抓小雞,不守規則,就會免去參加遊戲,為了參加遊戲,幼兒只能遵守遊戲規則。
其五,民間遊戲還附兒歌唱和,孩子必得邊唱邊玩,在遊戲中相互交流,逐漸學習表達,並豐富了詞彙,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如:“網魚”遊戲中:
兩個孩子雙手互搭成網,其餘孩子成一列,從網下鑽過,邊鑽邊唱兒歌:“一網不撈魚,二網捕撈魚,三網撈條大尾巴魚。”“熊和木頭人”中則當熊前行時有“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三三三,三個好玩的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
”的兒歌唱唸。“老鷹捉小雞”中則有“老鷹天上飛,小雞地下跑,老鷹捉小雞,就是抓不到。”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混經驗....................
中國節日時的民俗遊戲有哪些?
3樓:知識青年
1、苗族的“苗童毽趣”
苗毽具體起源於什麼時候暫無考證,據苗族寨老說是從“古老古代”就興起來的。這種活動深受苗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每年春節期間,從初二到十四,各寨毽堂都是人頭攢動,彩毽飛舞,蘆笙嚶嚶,歌聲悠揚,蔚為壯觀。
2 、傣族的“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
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3 、黎族的“竹竿舞”
當一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
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一倒,並群起而嘻笑之。
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
4、壯族的“板鞋競速”
板鞋競速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時間多少決定成績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賽專案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個專案。
5、白族的”跳花盆“
是白族青少年喜愛的傳統跳高活動。比賽開始,由兩位姑娘席地而坐,相距一米,她們用腿和腳尖疊成一定的高度,讓小夥子跳過去。
隨著高度的不斷升高,兩邊的姑娘再以拳頭為標高,每升高一次,加一拳頭高度,以跳得高者為優勝。
中國的傳統遊戲都有什麼?
4樓:如之人兮
1、葉子戲:葉子戲是一種遊戲紙牌,類似於升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
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撲克牌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紙牌。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當時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又稱“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遊戲從中國帶到了歐洲,隨即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西方人在中國紙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歷經勝牌、惠斯特牌、橋牌等幾個階段,最後演變為現在的撲克牌。
2、打馬吊:馬吊牌是一種紙製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
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閒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
因而三個閒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吊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
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3、彈棋:彈棋,是西漢末年始流行的一種古代棋戲,最初主要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盛行。彈棋源於何時,尚無一致結論,但大都認為是在漢代。
彈棋初創時,僅流行於宮中,社會上還鮮有所見。王莽新政末年,南方大飢,綠林發難於南,赤眉造反於東,農民起義推翻了王莽政權。爾後,劉秀乘機而起,殺赤眉軍,建立起東漢政權。
在此大亂之年,彈棋由宮廷自然流入民間。直至東漢章帝時,彈棋方在宮禁中復盛。自此,喜好彈棋的人士越來越多,且以詩賦詠彈棋,或撰文論述之,為彈棋的推廣普及作出了貢獻。
4、樗蒲:樗蒲是繼六博戲之後,出現於漢末盛行於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從外國傳入。博戲中用於擲採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
又由於這種木製擲具系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
5、雙陸:中國古代的雙陸是一種類似賭博的棋戲,南北朝時由西亞、印度一帶傳入中國,相傳是在由印度傳入的波羅塞戲基礎上,由曹魏時王子曹植糅合六博的特點而創設的,初期有兩枚骰子,唐朝末年後逐漸加到6枚。
雙陸子為馬形,黑白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按點行棋。 唐宋時極為風行,元明時仍常見,清代漸少。雙陸局是長方形的,與六博、圍棋之局呈方形者不同,因兩側左右各有六樑,故名雙陸。
雙陸子也叫馬,分白黑兩色,各15枚,作搗衣杵狀。另有骰子2枚。博時擲採行馬,白馬自右歸左,黑馬自左歸右,馬先出盡為勝。
6、中國象棋: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
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
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
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遊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鬥的一種遊戲。
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倖取勝的成分。
7、鬥雞:鬥雞時將把兩隻性情凶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距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鬥,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
鬥雞的場面是相當激烈的,兩隻雞鬥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鬥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8、鬥蟋蟀: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
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
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
9、燈謎: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於民間口謎,後**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廋辭”。
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
人們將謎條繫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民間十分流行。
10、打尜:打尜是一種北方流行的民間遊戲,用長約10釐米,直徑4釐米左右的木棍,將兩頭削尖。就做好了一個尜,在地下畫一個方框,將尜放進框裡,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擊尜的頭。
使尜彈起,然後迅速將尜打向遠處。另一個人去撿這個尜向框裡扔。以此迴圈。
還有團體玩法。
拓展資料:
遊戲特點:
① 隨意性。從遊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遊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遊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遊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遊戲。
② 趣味性。民間遊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
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5樓:狗比人忠
翻花繩、解繃繃、羊拐、跳橡皮筋、捉迷藏、騎馬馬、拔紙牌、摺紙、七巧板、變虎貓、剪紙、滾鐵環、丟手絹等
1、翻花繩
翻花繩,中國民間流傳的兒童遊戲。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繃繃、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
在馬來西亞,翻繩用的繩子一般是橡膠圈,國外的材料則有毛線、麻線、呢絨繩或棉紗繩等。
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遊戲最大的樂趣在於翻出新花樣,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2、解繃繃
一種民間兒童遊戲,多為土族女孩所喜愛,可能來自漢族相同的民間兒童遊戲。一般兩人玩,玩時用一根細線繩,然後由另一人雙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變原來的圖形兩人輪流解繃,繃構出各種幾何圖形,能者為勝。
3、丟手絹
丟手絹,又叫丟手帕,我國傳統的民間兒童遊戲。開始前,準備幾塊手絹,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遊戲開始,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
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
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自己的位置時坐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歌謠、講故事等。
4、跳橡皮筋
跳橡皮筋(港澳地區常稱跳橡筋繩)是經典的兒童遊戲之一。2023年代至2023年代間極為流行,尤其深得女孩子喜愛,是兩**替跑跳中完成各種動作的全身運動。它以跳躍為主,穿插著點、邁、勾、挑、跨、碰、壓、踢、絆、攪、繞、盤、踩、掏、擺、頂、轉等十幾種基本動作,同時以各種技巧動作編排成組合動作,配合歌謠,跳出各種花式圖案。
5、滾鐵環
滾鐵環,舊時傳統兒童遊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釐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個人活動、集體競賽均可。
有50米或100米競速、有100米障礙(如繞樹叢、過獨木橋)、4×100米接力等比賽專案。
有關於中國節日傳說的故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 年節 俗稱新春 新歲 新年 新禧 年禧 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
我們的傳統民俗都哪些,中國有哪些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 貼春聯 畫燈籠 京劇 花燈報元夜 踩高蹺 舞龍 舞獅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
正月至臘月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臘月民俗節日有哪些
一 中國傳統節襲 日 以下為農曆日期 春節 正月一日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 寒食節 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 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月初七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 九月九日 下元節 十月十五日 臘八節 臘月初八 除夕 臘月的最後一天 二 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