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商恆奚雪
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母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規則】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2、【只押平聲韻】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五言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七言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近體詩的格律不難記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應該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與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對立,鄰句,就是第一聯的末句和第二聯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個字一定要防止出現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鄰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個字應防止全平或全仄。確定了絕句格律的步驟,再重複一遍就成了律詩的格律。
律詩雙句末一字都是平聲,押一個韻,單句末一字多數是仄聲。七言詩的格律去掉前面兩個字,注意,此時第四字應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詩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詩是平起還是仄起,是平收還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該句末一字。
2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四聲 平上去入
上去入屬於仄聲(不平即仄)
平聲、仄聲、去聲、入聲的定意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聲調有四個:平、上、去、入;每個聲調根據聲母的不同,又分為陰陽兩類,這樣,四個聲調就變成了八個,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在做詩填詞時,為了押韻,人們又把平聲稱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稱為「仄」。
古時的四聲到演變到今天,在不同方言中的情況是很不一樣的。就普通話而言,有這樣的規律,平分陰陽、陽上變去,入派三聲。簡單地說,古時的「平」,今天變為「陰平」和「陽平」,即我們常說的第一聲、第二聲,陽上變去指古時的陽上的字,在今天的普通話裡一般都演變成去聲,即第四聲;入派三聲指古時的入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裡,平、上、去三聲裡都有。
我們今天說普通話,很多字的聲調發不準,往往都和入聲字有關。
入聲字在今天的常用字中大約有六百多個。這是今天研究入聲字的一個障礙。
當然,如果你的方言中有入聲字,只要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就可以辨別出了。所以,南方人學古漢語,對入聲字比較容易辨別,北方人就比較難了,得靠記憶。這是一件苦差事。
在讀古詩詞時,應該用古代的四聲來區別平仄,不能用普通話的聲調來判斷平仄。這往往也是今天很多人解釋平仄出現差錯的原因之一。最大的混淆多來自入聲字。
比如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是入聲字,當然屬於仄,所以,這句的平仄很工整,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國方言中的聲調情況非常複雜,簡單地說,最少的方言只有三個聲調,最多的有十個聲調。比較完整的有八個聲調,還有五個聲調的,比如上海話。上海話的入聲調有兩個:
陰入(六、十、肉)和陽入(國、八、一、七)等等。
4樓:
簡單語言描述給你聽:
平聲:發音時聲調是平的,比如普通話的第一聲,「鴨」
上聲:發音時聲調是先低後高呈上升變化,如普通話的第三聲,「啞」
普通話第二聲也是上升變化,但不將其稱為上聲,這是因為普通話相對於古漢語發音已變化許多了,但依然將第二聲稱為「陽平」。
去聲:發音時聲調是先高後低呈下降變化,如普通話的第四聲,「亞」
仄聲:仄,本義就是傾斜的意思,仄聲是上聲和去聲的統稱。
入聲:帶入聲韻尾,比如粵語、客家話中的p,t,k,吳語(上海話代表)中的-q 喉塞韻尾。 你找方言區的同學讀讀「一,六,十」這些字就知道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陰入和陽入搞顛倒了...
六、十、肉是陽入(聲母是濁音)
國、八、一、七是陰入(聲母是清音)
平仄中仄聲的入聲怎樣區分
6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樑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
」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
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
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僕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溼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隻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
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
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
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7樓:筆有千秋業
這個問題涉及到古音韻學的知識,有關詳解如下:
一、基本解釋
古漢語四聲之一。
普通話沒有入聲,古入聲字分別讀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有些方言有入聲,入聲字一般比較短促,有時還帶子音韻尾
二、詳細解釋
明 真空 《篇韻貫珠集·玉鑰匙歌訣》:「入聲短促急收藏。」張滌華 《略談入聲舊體詩的格律》:
「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喻世長 《談談聲調問題》:「漢語北方話大多數是四個調類:
平聲分陰、陽兩類,上、去各一類,入聲的調類已合併到其他調類中去了。」許多南方方言及官話方言中的江淮官話和晉語受中古漢語(隋唐時代)的影響,加之地理相對封閉而保留有入聲。而以宋代中後期出現的近代漢語為基礎的普通話中已無入聲,中古入聲分別讀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入聲三、基本資訊
漢語調類之一,以塞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南方地區的吳語、粵語、贛語、閩語等方言還保留著入聲,北方地區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儲存入聲。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也保留入聲。韓語和日語均有類似入聲的發音(日語稱「促音」)。
但p、t、k三個子音韻尾在各種方言裡保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粵語),有的p、t混同(客家話)或者只保留t(南昌話),有的合併為一個喉塞音[?](太原方言、江淮官話和吳語),有的方言只有入聲調類,無子音韻尾,入聲字表現的只是調值的不同(長沙話)。
8樓:帥哥溫柔吮蒂
古代的入聲字現在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入聲字分散到現在的2、3、4三個聲調,所以現在要寫古詩詞涉及平仄的時候比較麻煩
9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熟悉四川方言的話,入聲是派入了四川話裡的陰平裡的。
如果你的方言裡沒有入聲,就只有慢慢積累了。
10樓:起雪
1.2聲為平
3.4聲為仄
平聲與仄聲的區別
11樓:文化永生
一、聲調歸屬不同
平聲是陰平、陽平,而仄聲是上聲、去聲、入聲。壓陰平、陽平韻的是平聲韻,壓上聲、去聲的是仄聲韻。
二、發音不同
仄聲短促,而平聲和緩,平仄相異,能達到聲調的和諧。
三、用法不同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12樓:
1、聲調不同
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均為仄聲。
2、用法不同
句末以平聲字為韻,叫做平韻;以仄聲字為韻,叫做仄韻。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因為仄聲短促而平聲和緩,平仄相異,能達到聲調的和諧。
擴充套件資料
聲調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對於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平聲和仄聲是什麼,什麼是平聲,仄聲
一 我們的拼音有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一聲二聲就是平聲,三四是仄聲 另外,輕聲也算平聲 二 那個字該怎麼念就怎麼念,平仄聲主要是對作詞作詩做要求,目的是使詩詞讀起來順口。古體 詩 是不要求格式和壓韻的,近體 詩 的壓韻有一定的規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體規律有多種情況,需要長篇分情況解釋的,也...
平聲與仄聲的區別是什麼,平聲與仄聲的區別
現代漢語有四聲,第一聲為陰平,第二聲為陽平,第三聲為為上聲,第四聲為去聲,古代還有入聲 古代許多入聲字現在多變成了平聲字 簡單點說,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均為仄聲 句末以平聲字為韻,叫做平韻 以仄聲字為韻,叫做仄韻。平聲1.謂調和五聲。國語 周語下 聲以龢樂,律以平聲。韋昭 注 聲,五聲,以...
對聯的下聯的最後字是平聲還是仄聲
通常上聯尾字是仄聲 三聲 四聲 下聯尾字是平聲 一聲 二聲 通常上聯的要求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則最後一字為平聲。wsangle 您好。一般說來,上聯末尾一字用仄聲,下聯末尾一字必須是平聲。另外上下聯對偶的字,一般也要求平仄相反,上下互對,這主要是為了平仄協調,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但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