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

2022-01-04 20:24:01 字數 6842 閱讀 4522

1樓:有畫說藝術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裡面的「不孝」到底有哪三種呢?

2樓:北慕影咖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都聽過,那另外兩不孝指的是什麼?

3樓:王秀珍典媚

「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親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即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4樓:水金南海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5樓:慄玉花能女

不孝有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後為大。

解釋1: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6樓:祕景明罕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是什麼?

7樓:社會在我心中

古代對後代看得極重,才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但最大的不孝並不是僅僅針對有無後代來說的,也就是說:「不孝的行為有其實很多種,而沒有後輩應該具有的德行,就是最大的不孝」。

8樓:有畫說藝術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裡面的「不孝」到底有哪三種呢?

9樓:何穎

除了無後以外,另外兩個也是很普遍的現象。一個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啃老,自己沒能力贍養父母。另一個就是明知道父母有錯誤卻不明說,導致父母越錯越深。

10樓:蛋黃放電腦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 。在原文中孟子並未提到後兩個,強調的是最為不孝的一點,這裡的「三」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種虛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啥?

11樓:**

此文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內容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大概內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就因為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如同稟告了一樣。」

不孝有三:據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疏》中「無後為大」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後代。

而自古至今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有一種傳統思想,就是寄希望於後代人身上,讓前人某種思想或者意願得到延續,如果沒有孩子,那就意味著死後無人奉祀,也意味著自此生命徹底斷絕,所有就會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導致無後,是最大的不孝。

12樓:有畫說藝術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裡面的「不孝」到底有哪三種呢?

13樓:小智學學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14樓:熱詞替換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

15樓:李顯微談國學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16樓:終青歐山梅

如此看來這最大不孝大多數人是可以避免的。只是這陷親不義與使父母受貧兩種不孝百分之90的人都在其中吧!

17樓:宣麗益香春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18樓:稽深樸茵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19樓:鬱忻捷雅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20樓:步彤尋春綠

一.陷父母於不義。二.父母年老,家庭貧窮,而不取功名或掙錢.還有就是不結婚不生子

21樓:拱泉沈唱

《十三經注疏》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22樓:初木魚子

第一種不孝:一味順從有過錯的父母,不勸說無作為,最終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

第二種不孝:家貧,自己卻拒絕當官賺取俸祿來贍養年老的父母;

第三種不孝:不生子,不傳宗接代;

三不孝出自《十三經注疏》:「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

23樓:有畫說藝術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裡面的「不孝」到底有哪三種呢?

24樓:查素枝肥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解釋就和上面的一樣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指的什麼?

25樓:呆呆聊雜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來自於漢代學士趙崎寫的《十三經注疏》。他在這本書中提到了有三種不孝,第1種叫做阿意曲從,餡親不義。第2種不孝叫做家貧親老,不為祿士。

第3種不孝叫做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三種不孝中屬第3種是最嚴重的,也就是後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第1種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古人以儒學為先,儒學中倡導子女要遵從父母的意思,古代的二十四孝圖就是**於儒學孝順的文化。但這裡卻說如果父母的決定是錯誤的,子女不分青紅皁白一味的跟從父母的決定,這也是一種不孝順的體現。因為這樣做會讓自己的父母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還會擴大錯誤的程度。

父母也是人,他們也有做錯事的時候,作為子女的要時刻提醒自己的父母,不能一味阿諛奉承父母。

第2種 家貧親老,不為祿士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生在一個貧苦窮困的家庭,孩子長大成年之後就要為父母分憂。應該趁著年輕謀取個一官半職,為自己的前途盤算一下,這樣也能讓父母過上好生活。如果出生在貧困家庭,孩子不知道為父母分憂還要啃老,那就是大大的不孝順了。

不為祿士這句話說的就是考功名,考成功名可以在朝為官,得皇恩俸祿。因為在古代走仕途是一個人最好的出路,不像現在社會可以做生意,可以打工,只要賺錢就可以讓父母過上好生活。但在那個時代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耀門楣。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個不孝,第1個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第2個就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當然這兩不孝也比不過不娶妻不生子,沒有後代的罪過大。

26樓:有畫說藝術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裡面的「不孝」到底有哪三種呢?

27樓: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28樓:在西湖滑滑梯的櫻桃

在寫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把不能傳宗接代,當作是最大的不孝。我們在學文言文的時候就知道,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三」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而是被古人們當作一種常用的大概數量。因此說「不孝有三」,其實就是說有許多的事情被認為是不孝順的表現。

不孝順父母,不忠孝朋友。

29樓:周大燦燦

那兩個不孝是指不能順從自己的父母,還反抗父母,這是不孝,明知道家境貧寒,卻不為父母努力去考取功名,也是不孝。

30樓:君君別熬夜

另外兩個不孝分別是盲目聽從父母長輩的話,就算他們是錯的,第二是父母年齡大了,作為孩子要贍養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意思?

31樓:

這句話可以算得上是婦孺皆知了。它彷彿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即便有人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但也一直在執行著它的中心思想,即傳宗接代。

即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年齡如果不結婚,都會面臨催婚的命運,家人尤其是父母都希望你能夠戀愛結婚,然後生育和養育下一代。一代又一代,人類就是這樣繁衍生息。

現在的話,還有人選擇丁克,但在古代,丁克就是大不孝,畢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且這個後還必須是兒子,尤其是大家族,因為有家族事業要繼承,更甚者有皇位要繼承,因此,能留下子嗣是每個家族中的年輕男子的責任,尤其是擁有優先繼承權的嫡長子和嫡長孫。

子孫眾多是一個家族維持興盛的很重要的一個條件,而一旦子嗣淡薄甚至沒有兒子出生,那麼這個家族基本就要絕後了,這在古代的大家族是很忌諱的。

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的就更不用說了,皇帝除了要處理政務,還要多多誕下子嗣,這樣才能保證後繼有人,江山永固,即便會出現兄弟相殘的場景,但也勝過沒有人繼承皇位的悽慘。

在這一點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表現的淋漓盡致,那麼這句話究竟是誰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實際上最開始是孟子說的,《孟子·離婁章句上》中記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一般被解釋為:天下不孝的行為有三種,其中沒有生育後代,沒有繼承人是最不孝的。

這種解釋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一種觀點。

但其實,這句話中不管是前四個字還是後四個字,都有不同的解釋。所謂「不孝有三」,有一種解釋認為「三」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另一種解釋是「三」是一個概數。而「無後為大」也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是沒有後代、後繼者的意思,另一種認為是「盡後代的責任」的意思,這兩種意思可以說是差別很大。

根據《孟子·離婁章句》的記載來看,這句話中的三應該是一個概述,並不是真的就是三種,而且所謂的無後似乎也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他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後面跟了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很明顯,這句話中的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更像是說沒有盡到作為一個兒子事親的責任,這就是大不孝,孟子曾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舜為什麼不孝呢?這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舜不得父親的喜愛,他的父親名為叟,瞽叟給舜找了一個後媽,還給他生了一個異母弟弟象。瞽叟、後媽和象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商量怎麼虐待舜,彷彿舜是這個家裡多餘的人。

雖然舜一如既往孝順自己的父親和後媽,真心對待弟弟象,但他成婚的時候,還是覺得即便告訴了這幾個家人,他們也不會支援、給予他祝福,更不會出力,所以他並沒有將娶親這件事告訴瞽叟。

結婚這樣的大事都不告訴父親,即便是有原因的,但在孟子看來也是大不孝,畢竟古代婚姻遵循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舜省掉了它,自然算是一種不孝的行為,他不應該自作主張完成結婚這樣的大事。:懶惰不贍養父母;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吝嗇,只管自己小家不贍養父母;在外放縱讓父母蒙羞;在外鬥狠闖禍連累父母。

這就是孟子認為的五種不孝的行為,當然不孝的行為其實還有很多,所以所謂的」不孝有三」說的是不孝的行為是好幾種,而不是指三種。

但東漢時期的趙岐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了另外的解釋,趙岐算是註釋《孟子》的權威,他在《十三經注疏》中是這樣記載的: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就是直接解釋了不孝的行為有三種:

第一種可以看成是愚孝,不管父母是對還是錯,一味順從;第二種就是不立事業,讓父母跟著受窮;第三種就是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和後繼者。而在這三種中,第三種是最不孝的行為。

古語云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么,另外兩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 中在 無後為大 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 一味順...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啊

白話問解釋就是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

吃三無食品的危害有哪些,三無食品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1.無廠名 廠址 生產日期的 三無 食品,多數是用有毒 有害 變質或劣質原料製作的食品。三無 食品是最不安全食品 2.卡片 玩具與食品混合包裝,造成了食品的二次汙染 3.不合格的膨化食品 醃製和油炸食品衛生指標中的菌落數 大腸菌群 過氧化值指標超標,還能產生亞硝胺 鉛等致癌物質,食用會導致胃腸不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