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復興三國
本章死去的兩位英雄人物,禰衡和吉平,可以說是古代文士或者說古代知識分子中兩個群體的代表,吉平很明顯,是忠誠之士,傳統儒家教育,對於忠義兩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了自身需要,更是講究這個忠字,這在後期達到了顛峰,正所謂君君臣臣,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當然,這說的是在傳統宣傳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難了,所謂忠臣義士,並不是那麼好當的,要用生命作為代價。但是也就是因為不好當,才引得眾人的仰慕。
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難度還選擇前進,這才能稱之為英雄,忠臣義士並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對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能人所不能」的這些忠臣義士而仰慕之。三國演義或者說歷代的傳說在刻畫了關羽,諸葛亮,劉備等人的同時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義士。在三國之中,雖然作者有所傾向,但是對於忠臣則無關立場,都是加以讚頌的,如許貢三門客,張任,審配,沮授他們所忠於的物件並不是作者所認為的明主,但是對於他們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對立面,演義都給予高度評價,古代知識分子雖然不一定做的到忠義,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2樓:登登生生
你參考一下。
本章死去的兩位人物,禰衡和吉平,可以說是古代文士或者說古代知識分子中兩個群體的代表,吉平很明顯,是忠誠之士,傳統儒家教育,對於忠義兩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了自身需要,更是講究這個忠字,這在後期達到了顛峰,正所謂君君臣臣,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當然,這說的是在傳統宣傳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難了,所謂忠臣義士,並不是那麼好當的,要用生命作為代價。但是也就是因為不好當,才引得眾人的仰慕。
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難度還選擇前進,這才能稱之為英雄,忠臣義士並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對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能人所不能」的這些忠臣義士而仰慕之。三國演義或者說歷代的傳說在刻畫了關羽,諸葛亮,劉備等人的同時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義士。在三國之中,雖然作者有所傾向,但是對於忠臣則無關立場,都是加以讚頌的,如許貢三門客,張任,審配,沮授他們所忠於的物件並不是作者所認為的明主,但是對於他們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對立面,演義都給予高度評價,古代知識分子雖然不一定做的到忠義,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而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還有一種代表,或者說一種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禰衡這樣的人,則是和正統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則自身講究修身,大則講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入世,以禮為重,從傳統的儒家教義上,狂士這樣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贊同的,但是,偏偏就是眾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
假若硬要說狂士的起源,則一般說的是以李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尤其是後者,莊子的逍遙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賞,由此進化而來黃老學說在漢初也頗有市場,在東漢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時老莊思想的盛行了。
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頗有淵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評的同時,也被日後的許多正宗的儒家學徒所欣賞讚頌。
中國的士大夫往往有兩條路,一條是入世,正所謂做忠臣義士,但是這並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號那還罷了,可要到了亂世或者戰場上,判斷你的忠義之心的機會就多了,若是假忠義,那就要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過幸好還有出世做狂士隱士這條路,當年老莊那或許確實是崇尚個人自由,但是到了後世,真正的老莊傳人早就去深山學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謂的狂士沽名釣譽的多,嘴裡喊著自由,心裡卻想著富貴榮華。
不用做事,只需縱情,便有莫大的名聲,比起忠臣義士付出的少的多,名聲卻大的多,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些狂士隱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一定要高門大族,或者得到這些世族所認可的人才能做到,你小老百姓想做狂士,門都沒有,而且狂士隱士也是超越法俗之外的,你看禰衡那般做,若是其他人依法也是死罪了,但是就是因為他是名士,則只好暗害之,即便如此,還要落得罵名。為何呢?這中國的士大夫心中哪個不想做超越法俗的狂士,不要什麼心血,便可以為所欲為,無論外面是否改朝換代,無論百姓水深苦熱,只須呤幾句歪詩,發幾聲無用的憂嘆,便能獲得莫大名聲呢!
其實從本質上,中國的士大夫眼裡並沒有皇帝,上天,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能逍遙自在,哪管王朝更替,百姓死活,路易十四說的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用在這些沽名釣譽的狂士上最為適合。
所以不管各代皇朝再講忠義二者,也抵不過文士骨子裡的那點狂意,你看狂士最盛行的魏晉,士族最盛行的時期,誰還講那君君臣臣。各朝各代費盡心計,培養出那些忠臣義士,為攬狂瀾而拋頭顱,灑熱血,而那些狂士只需動動嘴皮子做做秀,便太平時做狂士,戰亂時做隱士,等得換了天下,再出來繼續享受那名士的名聲便可了,正是送死你去,背黑鍋你去,享樂我來,受苦你去,名聲我來。
所以各朝要亡時,便是出狂士隱士最多的時候,而或許也是忠臣義士最多的時候,只是前者興許能安然痛快的活著罵著,後者則要流盡了血。
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復奪徐州後,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4樓:初思琦
這裡有,很符合你的要求,不過太多了,實在寫不下,您自己看看吧
很好的!!!!!!!!!
5樓:
三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文明碰撞時期,正統封建王朝(東漢政權)已經走到風雨飄搖的的盡頭,地方割據勢力不斷的惡性膨脹。整個社會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第十三章描寫的兩個英雄——禰衡和吉平,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保皇黨的代表。
一本三國演義多少風流人物,多少生命又如草芥匆匆而過。書中第一場戰鬥就是戰黃巾劉關張的出場,「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
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
」一共八十三個字,就是兩個生命的慘淡謝幕,兩個生命的華麗登場。後面有桃園三兄弟數不盡的風流,但再也沒有程遠志、鄧茂的半句閒話。那兩個跑龍套的出場就是為了用退場鋪墊名角的上場,這樣的龍套在整本三國不勝列舉,多少生命就這樣灰飛煙滅。
而英雄殺人為取其轟動,必是將敵人腰斬或割其首級,所以那賤命只有死得慘烈才能襯托貴命之武藝高強。被殺者既知死不能免,不如把自己整得更零碎,添些殺者的意氣、搏個看客的痛快,而自己死得是否新奇、有趣,就成了芸芸眾生是否被記得的充分條件。
芸芸眾生中就有這樣兩個小人物,他們的出場與任何歷史時刻無關,他們的謝幕也與任何歷史程序無礙。他們以忠直之品性寂寞於亂世,以羸弱之軀殼換取健碩之人格;他們以傲骨獨立於茫茫歷史長河,歷經滌盪依然令我掩卷嘆息。
劉備在袁紹軍中為保命一封催關羽從曹軍中迴歸的信寫得何其刻薄,生硬:「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可見,劉備的真性情都有他的目的,他們都是絕頂聰明的英雄,而士卻都願為這樣的知己者死。
士的要求很簡單,只要被瞭解被賞識,有個符合他們為人處事原則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他們隨時準備付出忠直至死。而世人皆知劉備,還記得有吉平、禰衡否?在世間相爭的都是英雄,他們爭的是權力;士爭的是真理和正義,他們得不到什麼具體的東西,得到的只是人格訴求。
英雄的名字被萬世傳頌,士的名字大多卻已經隨清風飄蕩在幽谷無人知曉,但士留下的是民族脊樑和獨立人格。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概括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孔融勸阻下,曹操沒有斬劉、王二人。後曹操要起兵攻打劉備,孔融再次勸他:隆冬盛寒,不好打仗,不如等到明年春天,現在可以先去勸降劉表、張秀。
張秀權衡再三,決定歸降曹操,剩下劉表,曹操派孔融去勸降,孔融則推薦禰衡。
但禰衡為人狂傲,多次辱罵曹操,於是曹操想借劉表殺了他,不過劉表看出曹操用意故意不殺禰衡,反而讓他去見黃祖,黃祖醉酒受不了禰衡諷刺,終於把他斬於刀下,曹操達到目的高興不已。董承等人則與太醫吉平密謀下毒毒害曹操,結果被識破,曹操殘忍殺害吉平等人,並將董承及其家人關進牢房。
7樓:菌菇影視解說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集:曹操大敗劉備,程昱設計迫使徐庶回鄉!
8樓:匿名使用者
張繡投降曹操後,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藥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洩露。
9樓:匿名使用者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10樓:像秒針在轉動
adcawdasdsad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三十回主要內容和人物分析能發幾回發幾回拜託各位了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至第四十回梗概?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動物是什麼,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有什麼動物
蛙 鸚鵡 鶴 鴉 鶯 癩頭黿 第二十三回,是 紅樓夢 著名段落。其中包含有黛玉葬花 共讀西廂等著名情節。本回寫寶玉等等姐妹搬到大觀園居住後的詩意生活。其中並沒有動物正式出現,但是在寶玉的 四時即景詩 中提到過一些動物,主要有蛙 鸚鵡 鶴 鴉 鶯等,在和黛玉開玩笑時,提到自己以後變個癩頭黿。紅樓夢 第...
三國演義13,14回內容概括,三國演義13回概括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揚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投劉備,駐小沛.太尉楊彪使反間計,李,郭汜互相殘殺.張濟與催,汜講和,兩人從之.郭汜劫駕,董承等救駕.催,汜又商量殺帝分天下,李樂護駕守黃河.帝駕至大陽,李樂專權,全不成體統.楊奉董承要棄安邑同帝歸洛陽,李樂串通 汜劫駕.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
三國演義47回概括,三國演義41回概括
現代文簡寫 三國演義 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五一班。萬寧欣。卻說闞澤拿著黃蓋寫的投降書去見了曹操,曹操起初覺得黃蓋投降不定個時間,便認為黃蓋投降是假的,就令左右把闞澤斬了。闞澤不但面無懼色,還鬥出了 被主作竊,不可定期 這句話。曹操這才半信半疑,這時,曹操接到了蔡中 蔡和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