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
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2樓:匿名使用者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 恪天然帝王的資質,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一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慾,遠離長安這權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
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於房遺愛的謀反案件。
李世民的第三子吳王李恪的生平及後代
3樓:麥麥無聞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
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
」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
「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
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
」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
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
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
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
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李泰改封之地發現李恪後人
鄖縣發現的《李氏宗譜》為工楷謄寫的石印本,全譜兩冊,現儲存於鄖縣白桑關高廟村村民李朝奎家中,由於年代久遠,這兩本家譜已有多處破損。《李氏宗譜》卷首為《上諭十六條》,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訓,接著便是李世民冊封李恪為吳王的詔書——《封吳王恪誥》。邢方貴在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後認為,該地一支李姓村民,正是李世民的三皇子吳王李恪的後代。
攜譜從江西遷往鄖縣
李恪的後人在鄖縣,這聽來似乎像天方夜譚。不過,按家譜裡的記載似乎又確有其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孫李道攜其弟李術、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隱居。自當時起,李唐王朝的這支後人便一直記載著家譜,到了清乾隆年間,李氏的一個支派攜家譜遷往鄖縣高廟定居至今。李朝奎家裡的《李氏家譜》便記載著這一分支此後直至2023年46代家族繁衍遷徙狀況。
而據知情者介紹,鄖縣的《李氏家譜》與江西李氏後人的家譜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李氏家譜》發現後,李氏後代相當的激動,不少人都想重新編修《李氏家譜》。今年65歲的李氏後裔李朝清是鄖縣白桑中學的退休職工,從2023年開始,他就開始研究李氏的家譜,經過幾年的調查考證,他自己畫出了李氏譜系圖,在其他李氏後人的幫助下,2023年,修繕後的《李氏家譜》正式問世。《李氏家譜》共印了50本,李朝清將其分發給了李氏的後裔,每戶一本。
關於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的生平及他和高陽公主的關係
唐太宗的兒子李恪怎麼死的?
4樓:夢殤天堂
貞觀十七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此時李世民「陰許」立魏王李泰,但因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李治,並且因為「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
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遂立晉王。但因疑晉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
不過此事,成為李恪與國舅長孫無忌不協的起點。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長孫無忌、褚遂良與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長孫無忌炙手可熱的權勢達到頂點——但是同時,相權也已經強過皇權,政局的平衡被打破,這在帝制體制下,必然會導致後來的朝局進一步洗牌。
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表。歷來的宮廷鬥爭血雨腥風,只要和權力沾上點關係,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也許有鮮花著錦之榮、烈火烹油之盛。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怯懦的李治繼承了大統,又為武則天所專權,使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於世,名傾四海而被權臣、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誣陷而殺。
在李恪不得為儲的問題上,李恪的隋楊血脈,這個問題比較的微妙,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關鍵還在「嫡庶有別」的問題上,此外,朝局形勢也有著重大影響。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5樓:小泉美紀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
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
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
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
」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
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
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
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
顯慶五年,追王鬱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
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
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
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捲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
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無懮。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只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
6樓:憽人癟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李世民和如意的兒子李恪簡介 李恪是怎麼死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諸子為了爭奪太子的名分而兩敗俱傷,此時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最後在長孫無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終落在了名不見經傳的晉王李治身上,這對於當雄心勃勃的李恪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打擊。
因此有了太宗賜恪書的以下一段對話:
「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
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
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這段話似是勸告,更像是警告。至於當時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有一定的憐愛之心。
至於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假如不是他當時強烈反對李恪當太子,恐怕唐朝的歷史都要改寫。
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藉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又相繼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自盡,年約三十四歲。
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說。
具體冤案,永徽冤案: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時為高宗李治在世最為年長的兄長,官拜司空,並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職。不久之後,又被改封為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官職太子太師 。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想效法紇幹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有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據《資治通鑑》和《冊府元龜》記載,案發後,高宗召見房遺愛:「我與你是親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
「我包藏禍心,罪該萬死,但是我告發吳王李恪是希望贖罪,因為我看見貞觀年間,紇幹承基、遊文芝一起與侯君集、劉蘭共同謀反,後來承基告發侯君集、遊文芝和劉蘭,自己得以保全首級並得到了官爵。」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榮,怎麼能與承基相比?
現在告發李恪謀反已經太晚了。」高宗於是哭著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
」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後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和蓋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麼能改動法律就為了施捨恩情呢?」高宗於是放棄了求情[56] 。
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此事,亦被後世認為是長孫無忌應有此報。
給我介紹一下李恪吧!李世民的兒子
李恪 619年 653年 歷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 李仁 李千里 李瑋 李琨 李璄。李恪 619年 653年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愛子也。其血統之高貴世間僅有,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獨孤信之女,其曾祖亦是西魏八柱...
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都什麼下場?為什麼?跟人辯論快
唐太宗的十四子及生母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君。可惜,無情最是帝王家,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悽慘 其中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 一個被 幽閉 兩個被廢為 庶人 爾後又被流放淪落而死。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可悲結局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為,卻拿自己的兒子們沒有...
李世民的父親叫什麼,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叫什麼
李淵 公元618 626 唐朝開國皇帝。鮮卑姓大野,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 今河北趙縣 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 安州總管 柱國大將軍,隋的唐國公,死後諡唐仁公。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與他的母親和隋文帝文獻皇后的皇后分別是鮮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