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宰相叫什麼,唐代宰相是什麼官職

2022-02-01 11:02:08 字數 6342 閱讀 3825

1樓:匿名使用者

我給你打個比喻吧, 唐朝有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主要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利,削弱宰相的權利。 你想想,如果宰相只有一個的話,那他的權利不就很大嗎?

就會威脅到皇帝的地位。只好像分蛋糕一樣,把這個蛋糕分成3份。

2樓:神仙v刺客

宰相很多啊,另外唐朝有宰相這個官職。但是很多職位頂端都可以稱作宰相。唐朝一朝很很多相,但左相視最高的,如楊國忠。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長官是中書令,正三品,後升正二品。副長官是中書侍郎正四品,後升正三品)

門下省:負責稽核政令。(長官是門下侍中,正三品,後升正二品。副長官是門下侍郎正四品,後升正三品)

尚書省:負責下發到地方執行政令,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是尚書令,正二品。

副長官是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後尚書令無人擔任,以左右僕射為長官。

六部的長官為尚書)

三省的長官應該是宰相。但是唐朝三省副長官,六部大臣等等**只要加參知政事與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可以成為宰相。但是唐玄宗時尚書省正副長官都不是宰相了。

以中書令為首席宰相,門下侍中為次席宰相。其他的宰相一大堆。這樣做加強了皇權。

避免一個宰相掌權,威脅皇權。

4樓:匿名使用者

朝,以三省長官(中書令、尚書令、侍中)為相。但是到了後來是要加銜才可以為相的。比如「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同中書門下平三品」。

5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最出名的是房玄齡

6樓:之上拙計

尚書僕射(左、右)

中書、門下的最高長官也算相。

7樓:胖胖娃的文庫

沒有具體首腦,用的是三省六部的集體管理模式。

唐朝宰相一職,屬於中書門下三品,具體只是參政議政,沒有其他朝代類似總理的大權。

如果要找行政首腦的話,應該是尚書的左右僕射加上中書門下組成。

簡單點說:中書省負責起草文書法案

門下省負責省核

尚書省負責具體執行

8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僕射

9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實行集體宰相制。唐代前期,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後期,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0樓:匿名使用者

也叫宰相.也分左相和右相,不過可能不止一位

11樓:靜思恬然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 ;安史之亂以後叫「同平章事」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有魏徵等,你問的問題是那代皇帝

13樓:匿名使用者

太宗:房玄齡,杜如晦

玄宗:姚崇

14樓:我幫你恢復

狄仁傑就 是武則天的宰相。

唐代宰相是什麼官職

唐代宰相的官名是什麼?

15樓:知無不源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新唐書·百官志》說:

「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併為輔弼」。

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祕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 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

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

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 「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

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定,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

「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

」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

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鑑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

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16樓:冷歸塵

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

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長官稱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之副。中書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釋出政令的機構,其長官稱中書令。

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所以人們也簡稱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

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

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從貞觀元年起,以他官預宰相事便經常出現。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加「參議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專典機密」、「參議得失」等名號而預宰相事;二是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元勳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可以繼續預聞宰相事務。

宋朝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併行,編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權。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定中書門下省。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

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

17樓:

唐朝實行三省制,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主決策,首腦稱中書令,門下省主審議,首腦稱侍中,尚書省主執行,首腦稱尚書令。

中書令和侍中可成宰相,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曾經擔任過,所以自他以後尚書省沒有尚書令,只有左右僕射(相當於副尚書令)。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中書省和門下省經常進行聯席會議(所謂政事堂)。如果僕射得到了參加此聯席會議的資格,所謂「知政事」者,變可以稱做宰相了。

如果沒有此資格,那麼便不能叫宰相。

「執政事筆」是指在聯席會議上宰相輪流秉筆制度。有執政事筆資格的肯定是宰相。

唐朝宰相是什麼制度

18樓:端木吟天

唐代承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

關於尚書令, 唐朝有李世民這個特例,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所以,唐朝想做到尚書令,除非你是太子,其他人基本不可能。所以尚書省的長官就是左右僕射,一個管左三司(吏部、戶部、禮部),一個管右三司(兵部、刑部、工部)。毫無疑問,左僕射比右僕射要大。

從德宗朝開始,明確規定左右僕射不能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銜,這就與宰相徹底拜拜了。

門下侍中,,理論上是三省省長之一,應該和尚書令差不多高。但是實際上,是與左右僕射平級,從尊榮來說,甚至還略微低一些。這個職位,後人通俗的稱呼為「左相」。

中書令,,後人通俗的稱呼為「右相」。表面上和門下侍中平級。但是,從尊榮來說,是比門下侍中低的。

所以從右相調到左相,應該用「升」字。不過從玄宗時代開始,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同右相李林甫合作,架空了左相。從此右相成了首輔,政事堂(同中書門下)第一實權人物。

楊國忠接過李林甫的位置後,再次鞏固了右相對左相的優勢。於是便出現一個頗為諷刺的情況——某右相因大功於國家,皇帝特升其為左相,表面上是升了,實際上是降了。這個手段,成為皇帝不讓右相專權而削其權力最常用的一招。

政事堂(中書門下)。政事堂是大臣們討論國事的最高機構和官署。它其實也可以被理解為內閣的萌芽吧。

當然,這個新生的內閣的權力,遠沒明朝內閣之強大。如果從宰相的職能分析,那麼,政事堂成員,都應該算宰相。政事堂有一個「首席執筆」(執政事筆),我們不妨看成是政事堂的執行長。

這個執筆,通常是右相——這就是右相權力比左相大的根源。在唐朝,如果判斷一個人,是否宰相,看官名——是否有「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也可能會是「參知政事」或「參與軍國重事」)幾個字。由於六部尚書的官名,從玄宗開始,已經作為慣例,後面加上「同中書門下」幾個字。

所以,六部尚書,百分之百,是可以當成宰相看的。發展到宋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更是成了正相和副相的官方名稱。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

從玄宗開始,六部尚書基本上成為**遷轉之資,其官稱只代表一種身分——可以進入政事堂參知政事,而不一定說明所任的職務,也不能具體處理本部事務,而實權則掌握在六部侍郎的手中。記得 《神探狄仁傑2》上面,武則天關於與契丹的戰役,說如果戰勝戰功首推 兵部侍郎李昌鶴,當時很奇怪,不是還有兵部尚書嗎,查了一下原來侍郎才是兵部一把手,當時是玄宗之後的事情了,武周時期怎麼也是侍郎一把手?我想可能是編劇的失誤吧。

這樣一來,從玄宗朝開始,大唐帝國宰相班子的組成,應該是——中書令領銜,攜手門下侍中,帶領六部尚書。大家一數,哦,原來唐朝宰相有八個人啊~~~但是,實際上,往往只有七人。少的那個人是誰??

從頭說,六部之間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六部之首,自然是——別說是戶部,那是你掉到錢眼裡去了。六部之首,當然是組織部——額,說錯了,應該叫吏部。

吏部尚書這個東東比較敏感,所以通常這個人的全稱,是中書令,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說,右相和吏部尚書,很有可能是一個人(當然,也有可能不是一個人)。也有人提醒我,不是說吏部尚書不管吏部事麼?

嗯,沒錯,實際上,朝廷管用人的,是吏部侍郎。然而,吏部侍郎在名義上,好歹是吏部尚書的下屬。吏部尚書是誰,是右相!

所以說,許多時候,吏部侍郎都是右相的人。右相必須要牢牢控制住大唐的組織部,這就是右相比左相更有權勢的第二大原因。唐朝在大朝會時,有一個「三讀」的習慣,也就是說,朝堂上討論人事任命,由吏部**當場朗讀三遍——「189號1000萬,1000萬有人反對沒?

1000萬最後一遍,成交!」通常,這個三讀的人,是吏部侍郎,不過如果是尚書的任命,那麼,就該吏部尚書來表演三讀了。在朝堂上,這往往右相最風光的時候。

以上只是在網上看到的一家之言,唐朝(含武周)的宰相制度遠非幾句話可以道清。

十二生肖中宰相是什麼生肖十二生肖中宰相指什麼

你好,答案是老鼠 老鼠。相門有相意思宰相門裡還出宰相。舊指名門子弟能繼承父兄事業,舊指子繼承父兄事業,這裡提到個 子 字。子乃十二生肖排第一位即是老鼠之意思 十二生肖中宰相指什麼 是豬bai!明朝大學者胡儼du撰寫的十二生肖詩,zhi不僅依次嵌入dao生肖名,而專 且一名一典,頗屬有情趣。詩云 鼷鼠...

宰相丞相和相國的區別,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 宰相 是古代中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比皇帝低一級。相國 丞相 春秋時分 左相 右相 各個諸侯國也有 相國 或 相幫 秦朝廢除 相國 設定 左右丞相 漢初先置丞相,後改為相國,各諸侯王國亦設過相國,後改稱為相。到到三國時 相國 改為 司徒 隋唐以後,多用以作實際任宰相之職者的尊稱。總之 相國 ...

宰相門前幾品官,歷史宰相門前七品官是什麼意思?

只是俚語,並不是真正的七品官,只是宰相官大,在他門前看門也相當於七品官一樣。俗話說 宰相門前七品官 意思是說,給宰相家看門的人其地位相當於朝廷的七品 你要覲見宰相,必須得讓看門人通傳,所以他們的權力不小。把他們比作七品官 歷史 宰相門前七品官 是什麼意思?宰相門前七品官意思是說,給宰相家看門的人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