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姜子牙活了139歲是真的嗎

2022-02-01 20:41:41 字數 5183 閱讀 1509

1樓:匿名使用者

太公是殷周交替時的一個關鍵人物。以往,有關他的享年,從十歲到一百三四十歲⑴,什麼說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有限,更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可資參照的年表。

另外,有關周文王等人的年齡問題,也有類似的情況,且與太公享年的研究有著密切的。現在好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找回了一個「失落的年表」⑵,我們正可據以進行新的探索。同時,由於我們的研究,只能算作斷代工程的「拾餘」,所以,也可從一個側面對「新年表」的正確性和適用程度,起到一定的檢驗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體範圍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書》、《易經》、《詩經》、甲骨文、金文等,沒有明確涉及太公年齡的內容。戰國至兩漢的著述,多把初見周文王時的姜太公,說成是一位老者,儘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韓詩外傳》裡就說:

初見文王時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尉繚子》裡說:「太公望」年過七十「及遇文王」。

《孟子》說:太公和叔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辭》說:

「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史記》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

」《淮南子》說:「呂尚使老者奮,項託使嬰兒衿。以類相慕。

」《說苑》裡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等等。   然而,近日見到網上有一篇名為《姜太公之高壽》的文章(見新鄉歷史文化專欄),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見,文中說:   顧頡剛先生的《太公望年壽》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姜太公年壽數,都是戰國時代齊國遊士的妄談。

「太公」原意為「老太爺」,但後人誤以為太公是長壽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誤以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歲(似應為八十歲)的老人。而且從《詩經·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中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和搏擊的迅勇情況看,九十歲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顧頡剛推測,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

  我們認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體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且覺得,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是很難讓人信從的,明顯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首先,說太公高壽「都是戰國時代齊國遊士的妄談」不妥。正如我們前面所舉,荀子、尉繚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戰國時人,又都說過太公高壽,但卻無一人是「齊國遊士」者。

  其次,僅據《詩經·大雅·大明》裡的詩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的描寫,就認為「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顯然是想象的成分過多了。歷史上老當益壯征戰沙場的人不勝列舉。況且,「鷹揚」一詞,恐怕關鍵還要落實在一個「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實際上也就是說,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時是二十歲左右。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閱歷和韜略從何而來?

「呂牙在殷」和「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⑶該怎麼解釋?尤其是太公的女兒邑姜為「周王妃」(詳後),也都沒了著落。   第四,《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說法還要長些,當另有所據,比如齊國的「史記」--《齊乘》之類。

因為,司馬遷是沒有可能看到《汲冢書·竹書紀年》裡所說,齊太公卒於周康王六年的。   總之,把「渭水垂釣」⑷時得遇周文王的姜太公定位成一位老者,並把他的享年初步定位於百年以上,無論是從情理上推想,還是從史料上參照,都要更妥當些。   二、關於文王的在位時限   為了進一步研究姜太公的享年,需要先確定一個「參照系」,就是周文王的在位時間。

因為,就目前所知,惟獨周文王的在位狀況,與姜太公的生平有比較明確的「系年」關係。   有關周文王的在位情況,《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呂氏春秋·制樂》說:「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已動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國五十一年而終。」這是說執政時間長短的。

《古本竹書紀年》說:文丁(即殷紂王的祖父)十一年「王殺季歷(文王的父親)」,這是和文王即位有關的記載。有了這兩項史料,再參照「斷代工程」的新年表--文丁在位為十一年,即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其子帝乙(即帝紂的父親)即位,我們就可以把文王的在位期限,也定在公元前--年了。

另外,對於文王的卒年,也可以直接採用倪德衛先生的研究成果。倪先生依據《逸周書第二十三小開解》、劉歆《世經》等當中的有關天象,所得研究結論也說:「文王五十年,是公元前年。

」⑸   把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定於公元前年,可使許多事件獲得明確而合理的解釋。首先是文王改元的時間。以往,有關牧野大戰之「十一年」(或十三年),是文王十一年,還是武王即位後改元的十一年,一直懸而未決。

現在,把文王終年定位於公元前年,就等於排除了武王即位改元「十一年」的可能性。因為,從公元前文王即位到公元前武王克商,中間也就五十五年,是容不下文王執政五十年再加上武王改元「十一年」,共六十一年的。    四、太公享年考略   要想確定姜太公的享年,我們以為須待討論的關鍵問題,實際上主要是三個:

一是太公前往西歧投靠文王時的那一年,年齡是多大?二是那一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三是太公卒於何年?

先談第一個問題,《荀子·君道篇》裡說:   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豈私之也哉!以為親邪?

則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為故耶?則未嘗相識也。

以為好麗耶?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   接下來,在《韓詩外傳》裡,亦有「以為嬌好耶,則太公年七十二,渾然齒墮矣」等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僅是把「州人」改成了「舟人」。

再稍晚,《史記滑稽列傳》裡,也有類似的說法:   《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皋,聲聞於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   由三宗史料可以看到,在荀況、韓嬰和司馬遷的心目中,太公見文王時的年齡,都是七十二歲。尤其是荀況,雖為趙人,但曾三作「稷下領袖」,其言必定源自齊人或齊典。

那麼,這一「認定」,能和其它有關的典籍相容嗎?我們說,可以的。比如,《說苑》裡有「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⑻的話。

《說苑尊賢》裡有:「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這裡「年七十釣於渭渚」、「年七十而相周」中的七十,因系整數,故可視其為約數。

又如《尉繚子·武議篇》裡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食盟津,過七十餘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則提三萬之眾,一戰而天下定,非『武議』安能此合也?

」這裡所說的「過七十餘而主不聽」後「及遇文王」,也是支援太靠文王時是七十二歲的。當然,不同的說法也有,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太公八十而遇文王」,我們以為這種說法比較晚近,其中多有文學誇張的性質。

如李白的《樑甫吟》裡,就有「君不見朝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的句子,有論者也把其當著史料信從⑼,或是把「姜太公時年八十有三」當作史料應用⑽,就不足取了。二是有人主張「『七十』、『七十二』、『七十餘』均非具體數字,乃我國古代表示『至大無極』的一種神祕數字」⑾。落實到年齡上,如前所述,認為是古人用以表示年長的意思,並不能代表姜太公的年齡,太公當時的年齡應更小許多。

我們以為,把七十二歲減少十歲,或者二三十歲,也許並不影響太公老驥伏櫪的形象,甚至從生理上說,還更加合乎常情,比如牧野大戰之時他可以更年輕些。然而,僅憑想象得到一個數字,既無新發現的史料支援,又和現有文獻記載相牴觸,恐怕也是不足取的。   第二,是太靠文王的具體年分。

據前面「文王在位時間」的討論可知,機動的範圍並不大,也就是文王被從羑里放歸到其卒年,即公元前--共七個年頭的初年或次年。因為,即使排除神話性質的「同夢說」⑿不論,參照《尚書大傳》的「羑里營救說」、《楚辭·天問》的「屠偶識說」以及《鬼谷子·忤合第六》的「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等史料,都不難想象得到,太公和文王的相識,並非始於渭水之陽的魚釣。《太公六韜》和《史記周本紀》裡說的,太公和文王的初遇,是因文王做了一個夢,又經卜師占卜,結果果然在荒山野岸遇到了「坐茅以漁」的太公,是我們今天的人難以信從的。

比較之下,還是寧可相信《史記齊太公世家》裡的話:   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周西伯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須密、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另外,在《說苑·指武》篇裡,還有細節的記載:

「文王曰:『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於我,可先往伐?

』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太公望曰:

『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及。』文王曰:『善!

』遂伐密須氏,滅之也。」討論到此,初步的結論已經有了:即太靠文王之年,最大的可能應是文王從羑里迴歸的初年,即公元前年。

這年他是72歲;72加上,姜太公應生於公元前的年。   第三,是太公的卒年,相關的史料主要也是兩種。一是《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一是《古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今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薨」。不難看到,司馬遷的說法是「蓋」字當頭,無從追索;而《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定位明確,毫不含糊。

問題是,《竹書紀年》的這一記載,可信程度又如何呢?須得作進一步的考證。   眾所周知,出土於西晉汲郡(今衛輝)古冢的《竹書紀年》,宋代時已經亡佚。

今天所流行的本子,無論是「今本」還是「古本」,都是後人依據西晉以後的各種史籍彙集而成,難免真偽互見,參差不齊。不過,所幸的是,有關太公卒年的記載,卻是實證仍在,而且來路明確的。所謂實證,就是著名的「齊太公呂望表」碑文,碑文中有:

「(晉)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冢而得竹策之書,藏書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

」文中的「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正是今、古二本彙集之源。原碑雖已丟失,但「下真跡一等」的拓片,各大博物館均有收藏。所謂來路明確,又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該碑的落款清晰--「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造」。太康十年是公元年,距汲冢被盜的太康二年(一說太康元年或咸寧五年),中間只有八年。另據《晉書》束皙、荀勖、衛恆等人的列傳,《汲冢書》原為「蝌蚪文」竹簡,隨即被轉運收藏到了朝廷祕府,翻譯過程有相當的時間。

立碑人盧無忌,應是在京都洛陽的祕府,親自目驗了那支(或為兩支)「四十字」⒀的牘簡。碑文中有「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的文字,可為佐證。二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為公元前年,「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是在公元前年,也就是說,《汲冢書》確是在地下埋了近六百年的戰國真跡;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至少確是戰國時期,約略與荀子同時的魏國人的看法。

  查核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年,太公的享年應為公元前年--年,即歲。它和「齊太公呂望表」中所說的,「蓋壽百一十餘歲」也是相應而不悖的。此外,還可以參照《呂氏家譜》、太公故里(今衛輝太公泉鎮)人對始祖太公的祭祀,續加說明:

太公的誕辰是農曆八月初三,冥誕是農曆十月二十。一生經歷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紂和周武王、成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務了包括殷帝乙、紂王和周文王在內的五位帝君。可以說,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這位老人自稱活了256歲,是真的嗎

這應該是張三丰,圓嶠外史 三豐先生傳 載 先生遼陽懿州人也,名屢更,無定,人多不測其蹤。關於張三丰的家世,史書記之其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其祖裕賢公,學能兼佔象。移家於金之懿州,與子昌隱於民間。及懿州為元人所拔,始稍稍以名字聞,然昌公固優遊世外者也。張三丰的母親林氏早年曾生有四子,都過早去世。爾後又生...

彭祖活了800歲是真的嗎?拜託各位了3Q

我估計他是活了80歲,在彭祖那年代,人的壽命五六十就算是長壽了,所以我估計他是活了80歲,所以傳得那麼神的求採納 一百四十多歲 彭祖,姓籛名鏗,黃帝之後,為顓頊帝玄孫 陸終氏第三子,歷經夏末 殷商 西周三代,商時為守藏史 守藏史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管理書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甲 官至商大夫,...

木之森沉香真假,木之森沉香是真的嗎,真相

如果是手串佛珠那就麼有用真正野生沉香製作的 在 上賣木之森的老料沉香,是真的嘛?怎麼鑑定啊 是真的,他們家的沉香產品可以接受第三方復鑑,而且一直售後。木之森的沉香多是外國沉香,什麼汶萊,越南這種產區的,買過他們家的手串 木之森沉香真假,為什麼這麼貴,好在 我買的木之森沉香 挺好的啊 超喜歡的 油脂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