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真正的歷史上孔明就只是去見了孫權,當時周瑜還沒在外公幹,根本就沒見到周瑜,哪有什麼談話。。。演義看多了吧
孫劉聯合抗曹的背景
2樓:無聊人在海角
起初,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抗曹。後劉琮投降曹操,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劉備聽從魯肅勸說,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諸葛亮向劉備請纓隨魯肅往東吳向孫權求救。
諸葛亮到達柴桑時(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而諸葛亮和魯肅主張抗曹。
孫權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他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可又擔心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
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雖然不滿,但不置可否。會後,趁孫權如廁機會,魯肅偷偷跟到孫權身邊,指出:「我們(他與張昭等人)投降後還可謀一官半職,那將軍(孫權)呢?
」孫權漠然不語,於是魯肅建議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演義》對魯肅多所貶抑,史實上魯肅具有高度的政治遠見,孫權也非常欣賞。
周瑜支援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召回周瑜後,周瑜如上述剖析局勢,並認為給他精兵三萬,就可打敗曹操。於是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再敢說投降者,如此桌。」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3樓:金豬阿翠
孫權和劉備聯手,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才出於主動。被動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長遠的計劃,也沒有周全的盤算。主動的人,才會自動地全心全意投入。
不但看長遠,而且很周全。赤壁之役結束,周瑜收軍點將,正準備熱烈慶功劉備這邊,已經依據早先的計劃。一方面和孫吳的特使魯肅說三道四,拖延時間,並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
一方面指派趙雲攻取南郡、張飛襲取荊州。關心也取得了襄陽。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淚迸發。
誓言必殺孔明,以消心中怨氣。他不檢討自己,為什麼不早做打算?現在只認倒黴,碰到諸葛亮這號人物。
卻怎樣也不能認輸,因為關係到東吳的命脈。
4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紮新野的劉備也藉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準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援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
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阪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
5樓:貳木杉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和曹抗橫的實力,如果他們不聯合,就會一個一個的被曹吃掉,而這樣又是他們所不希望的,這其中的利弊他們都心知肚明,聯合是必然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比他們都厲害,劉備最弱。所以劉備最急,結果他就夥同孫權去打曹操。在赤壁大勝,後來草草緩過勁來,先是幹了主謀劉備然後想順便也把孫權幹掉了。
不過,曹操命短,幹孫權的任務就交給後來人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漢末黃巾大起義之後,****無力鎮壓義軍,於是地方產生了許多實力派的軍閥來與義軍對抗。後來肅清了起義軍之後,代表****的曹操便要清除地方軍閥。
8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政治鬥爭就是利益的爭奪與維護,曹操打下來如果他們不聯合起來,《本來自己還不強打》都得玩完
9樓:貓吃草莓
曹操追著劉備死打,劉備求助,孫權猶豫不決,曹操發神經寫封信,說要在孫權的地盤上打獵,促成聯盟
諸葛亮遊說東吳聯合抗曹的故事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突出了一個義字,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關雲長義釋曹操、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張翼德義釋嚴顏……都突出了一個義字,三國演義也反映了什麼是「智慧」。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鬥智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是孫劉聯合抗曹火燒赤壁的歷史。從孫劉聯合抗曹中我們看看諸葛亮勸說的藝術?
曹操在烏巢燒糧破了袁紹後就威逼江南,荊州向曹操投誠,曹操平定江南的敵人只剩劉備和孫權。為此曹操發檄文給東吳:邀請孫權會獵於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
孫權當然明白:這是「假道伐虢」之計,先滅劉備再滅東吳?
面對窮追不捨的曹操,劉備唯一擺脫困境的途徑就是聯合東吳抗曹以成鼎足之勢。而當時東吳正徘徊於是戰還是降?正在勢頭上的曹操一方面挾天子而令諸侯,一方面以百萬得勝之軍虎視江南,因此抗曹確有很大的風險:
如果抗曹不成,江東三世基業將付之東流,因此東吳許多謀臣主?ldquo;降者易安,戰者難保?rdquo; 孫權在抗曹的問題上存在兩面性:
既不想受制於曹操又擔心寡不敵眾。因此要實現孫劉聯合的關鍵是要說服孫權抗曹?
要說服孫權可非易事,作為孫權心腹的魯肅,他勸孫權?ldquo;……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因為別人照樣可以當官,而你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魯肅這一番效忠的勸說著實讓孫權很感動,可是並沒有打消孫權寡不敵眾的疑慮?
當孫權聽說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已到東吳,就想問計於諸葛亮,但在會見前要諸葛亮先會一會江東的諸謀臣,意思是:一方面讓諸葛亮看看江東也是人才濟濟;另一方面要看看諸葛亮能否說服那些主張投降的人。因而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鬥智:
諸葛亮面對東吳謀臣的各種問難都針對不同的人和問題,給予有力的駁斥,或引經據典,或借古喻今,或劉備勝戰曹操的案例,使問難者或啞口、或羞愧不語?
諸葛亮對孫權的說服更是採用先激後勸。孫權越怕曹兵多,孔明越誇張曹操兵多將廣,並勸孫權如打不過曹操趁早俯首稱臣。孫權說?
ldquo;劉備怎麼不降啊?rdquo;,孔明說?ldquo;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眾謀士都笑孔明?ldquo;愚蠢」,他們**知道,孔明是在激孫權的帝王之志,所以當孫權聽魯肅說孔明有破曹良策,才能回嗔作喜復邀孔明求問破曹良策。
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劉備和我。
今數雄已滅,獨劉備與我尚存。我是決心抗曹,但劉備剛剛被打敗還有能力抗曹嗎?」孔明曰:
「劉備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惟將軍裁之?rdquo;權大悅曰?
ldquo;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rdquo;,為孫劉聯合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孔明知道孫權雖然作出決定,但孫劉聯合的基礎尚不穩固,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周瑜。周瑜主張抗曹,他和魯肅相交又最好,可是周瑜在孔明面前偏偏對魯肅說:
「為使江東百姓不遭生靈塗炭作藉口,稱投降是上策?rdquo;周瑜的目的是想讓劉備有求東吳以便要價。面對周、魯二人的爭辯,諸葛亮不但沒有幫助魯肅勸周瑜,反而笑魯肅不識時務。
孔明說?「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對敵。
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
這一笑實際上是是一激:周瑜為苟且偷生不思報國;
孔明更進一步說?ldquo;我有一計: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大喬、小喬兩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rdquo;周瑜迫不及待的問孔明:怎麼回事?於是孔明吟曹操做的《銅雀臺賦》:
……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hellip;…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
「老賊欺吾太甚?rdquo; 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
rdquo;瑜曰?ldquo;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rdquo;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ldquo;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
死罪?rdquo;瑜曰?ldquo;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rdquo;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rdquo;瑜曰?
ldquo;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rdquo; 這是孔明二激周瑜的勸說藝術?
周瑜的抗曹之意進一步推動了孫劉的聯合。孫權為表抗曹的決心,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ldquo;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
rdquo;言罷,便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孔明心中明白:孫權雖然表了決心,但並不表明完全消除了孫權心中的疑惑;孔明也知道:自己再怎麼勸也是劉備的謀士,同樣的話如果出自孫權的心腹、負責軍旅的周瑜去勸效果就不同。
所以當週瑜升帳回來問孔明破曹良策時,孔明說?ldquo;孫將軍的心尚未穩,擔心曹兵之多,怕寡不敵眾,所以現在還不可以決策,如果將軍能以軍數開解,使其釋疑,然後大事可成?rdquo;
當週瑜復見孫權問?ldquo;明天我要調撥軍馬,主公心有疑否?」果然孫權?
ldquo;但憂曹操兵多,寡不敵眾耳。瑜說:「主公因見操檄文,言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其實這是假的,操軍也就是
二、三十萬,而且是久疲之卒,曹操對投降之軍尚心存疑慮,其數雖多,不足畏也。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願主公勿以為慮?
rdquo;權撫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釋吾疑。張昭無謀,深失孤望;獨卿及子敬,與孤同心耳?
至此孫劉聯合才算全部完成。從歷史看:孫劉聯合固然有聯合的基礎,也有各自的利益在,但如果沒有孔明的成功遊說,恐怕孫劉聯合難以實現,即使勉強實現了聯合也難成功火燒赤壁,三國鼎立之勢更無從談起。
當然歷史就是那麼安排的,必然有孔明這樣的人物推動此事。但從孔明的遊說中可否對我們有一些啟示呢?表面上看是諸葛亮能說會道,但他決不是坐談立議無人能及,而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人;諸葛亮的遊說中融入了他多少的智慧和對真相、歷史、對交戰各方的態勢、人物、地理的瞭解,更能審時度勢、察顏觀色地嫻熟的運用勸、激、辯、釋,甚至以退為進等多種藝術,使每一次勸說都向成功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