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三輔黃圖》:金人鑄成,初置鍾宮,後移至阿房宮。《史記·秦始皇本紀》:
「置廷宮中」。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徙於長樂宮大夏殿。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即皇帝位,夜夢秦金人有五個驟起,為不祥之兆,於是令工匠毀掉了全部銘文。
後漢獻帝立都長安,董卓擅權,由於社會經濟不振,財政拮据,遂將其中十個連底座打鑄成了銅錢。餘下的兩個擱置在清門裡。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魏明帝曹睿大規模營建國都洛陽,到處蒐集象徵王權之物以充實洛陽,便計劃將金人千里迢迢運至洛陽清明門前,但因其太重,不易搬動,出了長安城,已人困馬乏,無法前行,不得不留在漢長安城東的灞橋,即今西安灞橋。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建都鄴城,今河北彰德,遂派人將二金人運抵鄴城。鄴城後屬前燕管轄。前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符堅滅前燕,又將二金人「徙入長安而銷之」。
依舊鑄了銅錢。至此,秦宮十二金人全部被毀完。
秦宮金人的工藝價值堪稱一絕。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能夠完成如此巨大的鑄造工藝,說明我們的祖先確實有著非凡的創造才能和聰明智慧。其從鑄成到銷燬歷經600多年。
唐代詩人李白在《掃六合》詩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其中「收兵鑄金人」一句是指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又收繳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燬後鑄成十二個金人一事。
實際上這十二個「金人」並非用純金鑄成。當時的兵器主要用銅所鑄,古人又把青銅稱為金,所以這些青銅人就被稱為「金人」。
秦始皇為何要鑄金人?至今還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當時秦始皇剛剛完成了統一大業,十二個穿著夷狄服裝的巨人的出現,被認為是吉祥的瑞應。
於是,秦始皇便下令銷燬天下兵器。按照臨兆巨人的形象鑄成了十二金人放置在宮廷外。還有人認為當時天下方定,人心不穩,—旦反抗力量爆發,這些流散在外的兵器就會對秦王朝造成很大的軍事威脅。
秦始皇為了鞏固政權,採取銷兵器鑄人的措施,以達到「弱民」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原因。西漢賈誼就明確指出:「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
《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
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金人的形體高大偉岸,秦代一石約摺合現今三十七點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個大銅人就重達四十五萬公斤。據《關中記》記載,所鑄金人座高三丈,胸前有李斯撰文蒙恬親自筆書的銘文。金人座下皆空,有—根繩相連,扯其—端,十二金人同時可換宮轉調,演奏樂曲,可見其人設計及鑄造工藝相當高超。
非常惋惜的是今天我們已無法看到當年鑄造的真正銅鑄金人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那十二銅人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毀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鑄造的十二金人**去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說: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
二說: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10個金人銷燬,並鑄成銅錢,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另外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三說: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
「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
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
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置內殿前。
」 《後漢書》也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應該可信,「悉椎破銅人 」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銅人都毀於董卓之手,而 《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記敘的內容也有**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說到了有2個銅人,不過是現鑄的,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銅人之十,留了2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
然而正史只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嗎? 關於十二銅人的遷移,只有在漢朝時從咸陽被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並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了。
而董卓銷銅人鑄銅錢,別說如史書記載的「悉椎破銅人」了,就是只需要一部分銅人來鑄錢的話,估計以十二銅人那麼大的目標是很難從董卓這個"銅人破壞神"的手下倖免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秦亡,阿房宮毀,十二金人被埋廢墟。西漢立,劉邦定都長安,運十二金人至長樂宮之大夏殿。王莽奪西漢,託古改制,一日夢有五金人起而立,以為不祥,又記金人胸前「皇帝初兼天下」之語,甚是鬱悶,遂派工匠鑿其胸前銘文。
東漢末,天下亂。《後漢書》卷72、《三國志》卷6: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晉人潘岳《關中記》:「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
三國時,魏明帝欲運最後兩枚金人往洛陽,《漢晉春秋》:「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
十六國,後趙皇帝石季龍令將軍張彌把運二金人至鄴都。前秦帝苻堅後又派人運回此二金人於長安銷燬。
董卓毀掉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這是為何?
6樓:啊若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僅建立了長城與阿房宮並且建立了12銅像。12銅像建立的由來當時,六國剛統一秦始皇收天下兵器來防止天下再有異動。12銅像雄壯威武的立在阿房宮前,據史料記載,這些銅人「高三丈,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 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
在董卓之前,銅像也遭到破壞。王莽的出現,把大漢的命運給改變了。我們現在提到王莽,就是提「篡漢」這個詞,確實是對王莽的一個負面。
王莽對於十二銅人,並沒有這麼喜歡。畢竟得位不正,他每天看到這些銅像都感到害怕,所以失眠多夢啥的,應該很正常。結果,十二銅人出現在了王莽的夢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能是白天看著銅人,忽然心生畏懼,晚上就做噩夢了,很正常。
結果王莽心裡過不去,於是命人把十二銅人身上的銘文都給鑿掉了。什麼銘文呢?「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這樣的文字。
其實這段話和王莽沒啥關係,也不知道他自己怎麼想的,可能就是覺得銅像凸顯自己的得位不正,所以把字給鑿開了。
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外戚何進引董卓進皇宮,使皇帝成為傀儡,百姓苦不堪言,董卓毀掉秦始皇的銅像是為了給皇帝面子還有一個原因是鑄銅錢,這些銅錢使董卓在長安快活了一段時間。幸虧有忠義之士誅殺了董卓,要不然這2個銅像也沒有了。
剩下的兩個銅像,據史料記載,被魏國的君主曹睿搬運到洛陽。可是銅像過於重,才作罷。
7樓:易縷烊光璽愛
為了表達對秦的不滿,自己充當一個好人角色,為了讓別人崇拜他,認可他,具體歷史意義不清楚。
8樓:平平無奇教育
首先,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並沒有記載下落如何,甚至有沒有這麼大的銅人都很難說,當時物資那麼匱乏,怎麼可能有那麼多銅來鑄造,這些都是迷。
9樓:小貓愛吃醋
歷史只是歷史,具體毀掉沒有也不知道,都不清楚他製造了十二銅人沒有。如果真的毀掉了,就是想讓秦始皇遺臭萬年。
10樓:索索圖老師
董卓是否真的毀掉了十二銅人,其實是不得而知的,也許並不是他毀了,而是秦始皇下令帶到了自己的皇陵這都不是不可能的。
11樓:勤奮的大聖
其實他並沒有毀掉他鑄造的12銅人,他是把這個12銅人帶到了其他的地方,讓眾人都找不到他,所以至今他是出於什麼考慮,也沒有人能夠**
12樓:啊洋
這個是真是假,還不知道,因為歷史上沒有對這件事的一個記載,而且秦始皇也不一定造了12銅人
13樓:360度有死角
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我覺得董卓可能並沒有毀掉秦始皇鑄造的12銅人,因為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結論。
14樓:韓公子
我覺得董卓是想要讓別人看看他的能力,他能夠毀掉秦始皇製造的東西。
15樓:啦啦非非鴨
我覺得董卓可能並沒有毀掉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仁,因為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倫,說不定埋在哪個角落了呢。
16樓:高中陳老師
十二銅人是被董卓毀壞的嗎?十二銅人不是離奇失蹤了嗎,怎麼還會在漢末出來呢?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銅人」,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銅人
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坐穩天下,那怎麼坐穩天下呢?那就要防止有人用武力來奪取他的位置,所以秦始皇就收繳流落在民間各種各樣的兵器,畢竟只有把兵器都收繳上來,這樣的話對於他來說也就解決了一大難事,所以他也用這些收繳上來的兵器鑄造了十二銅人。這十二銅人就佇立在秦始皇的宮前,像是護衛一樣護衛著宮廷之外...
秦始皇死在了西歸的路上,趙高和李斯是如何鑄造驚天大陰謀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死後。他的二兒子胡亥當上了秦二世,這一對父子真的是暴虐無道。其實秦始皇當時是傳位於扶蘇的,而不是胡亥。這就要從,趙高和李斯的陰謀說起了。秦始皇的前半生應該是非常的輝煌無比的,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等,都是利國利民的事情。而當他坐上了皇位之後,開始性情大變,求長生,鑄長城,建...
誰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
秦滅六國,順從了天意。六國抗秦,也是人情使然。昌平君身兼秦楚兩國王室貴胄,難以跨越國破家亡的亂世,免不了在秦楚兩國間猶疑。他在天意和人情之間浮沉,在父親的楚國和母親的秦國之間遊移,以在秦國建功立業開始人生,以回到楚國救亡稱王結束生命,難道不正是時勢造就的人物,命運的一種自然歸宿嗎?昌平君年表 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