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香是誰發明的,蚊香是誰發明的?是中國人嗎?又是哪個時期發明的?

2022-04-06 05:30:05 字數 6168 閱讀 7776

1樓:冰雨楚楚

歷史悠久的蚊香是最早被使用的殺蟲劑,遠在數千年前的南宋時期便出現過中藥製成的類似驅蚊棒。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

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有關記載。2023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溼,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閤眼。

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資訊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後來,他在浙江定海瞭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菸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儘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

近代2023年,和歌山縣有田市號稱「橘子王」的上山家(和歌山盛產橘子),有位畢業於慶應大學的上山英一郎(當時24歲),  一八八八年,上山英一郎請來線香製造工匠,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全球首創的棒狀蚊香。但是,這種外型類似線香的蚊香,頂多只能持續一個鐘頭,若是要加長長度,又容易折斷。上山的妻子便建議改為漩渦狀。

反覆試驗之後,上山才摸索出以一支圓棒為中心,再將兩條粗蚊香捲成漩渦狀的製造方法,這種手卷製造法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五年左右,才全面機械化。   形狀問題雖然解決了,卻仍有個乾燥問題在等著。因為若是把卷好的蚊香放在木板上乾燥,兩條蚊香會黏貼在一起,無法分成兩個漩渦狀蚊香;若是要吊起來乾燥的話,蚊香又會失去原形。

所幸這回也是妻子的建議奏了效,改為在鐵絲網上進行乾燥過程。這個方式一直持續到今日。一九○二年,效力能夠持續七小時以上、漩渦狀的蚊香終於正式上市。

  一九一零年,上山英一郎將商標設計為公雞頭,並命名為「金鳥蚊香」。   一九五四年,上山在蚊香內加入比除蟲菊的成份更有效果的allethrin之後,除蟲菊便成為只是增添香味的附加品。現在的蚊香成分中,有0.

3%到0.6%是allethrin,其餘都是木屑粉、澱粉、楠樹粉。燒蚊香時的煙,其實沒有殺蟲效果,有效果的成份是從燃燒部份之前那一小截蒸騰出來的。

雖然現代都會家庭大半都是使用液體電蚊香,不過線香蚊香的需求量依然存在。

2樓:匿名使用者

蚊香是含有除蟲菊精類成分的線香。在蚊香的一端點火後,蚊香在不完全燃燒下,釋放煙霧有殺滅蚊子的功效。

早期的蚊香是粉末狀或棒狀的,現在一般製成漩渦形狀。這是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的創辦人上山英一郎的妻子的提案,這讓蚊香延長燃燒時間之餘,又能把減少體積。一般的漩渦狀蚊香其實總長75公分。

蚊香一般是綠色或棕色的,燃燒時間約為6至7小時,也有燃燒時間特長的種類,可維持長達12小時。

一般使用金屬的小盤子,來盛載蚊香燃燒後剩餘的灰燼。在日本,稱為「驅蚊豬」(日語:--)的豬形陶器灰燼盛載器,被視為夏季的象徵。另外,也有專為戶外使用而設計的吊掛形灰燼盤。

蚊香的歷史

2023年:除蟲菊由美國傳到日本,在和歌山縣進行培植。

2023年:製成粉末形蚊香。

2023年:製成棒形蚊香。

2023年:製成漩渦形蚊香。

2023年左右:成功研製合成除蟲菊精類物質的蚊香。

3樓:昌圖李石

好像是日本人

美國人的除蚊菊,日本人製造成了蚊香盤

蚊香是誰發明的?

4樓:神射sss手

蚊香 是中國發明的 發明者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薰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

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

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

」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注:「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

《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裡的蕭是一種香草。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

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燻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

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薰之則潰。

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藥,紙裹長三四尺,竟夕薰之」。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薰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製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鍼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

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幹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

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幹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關這點筆者沒有查到國內的文獻資料,但從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關記載。

2023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溼,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閤眼。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資訊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

後來,他在浙江定海瞭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菸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儘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

5樓:溜到被人舔

蚊香是中國老百姓發明的 發明者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 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薰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

「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 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

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6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蚊香出現在宋代,是中國古人發明的。

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

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蚊香是誰發明的?是中國人嗎?又是哪個時期發明的?

7樓:蜜糖

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薰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

「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

」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裡的蕭是一種香草。

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燻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

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薰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藥,紙裹長三四尺,竟夕薰之」。

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薰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製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鍼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

「艾葉幹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幹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關這點筆者沒有查到國內的文獻資料,但從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關記載。2023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溼,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閤眼。

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資訊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後來,他在浙江定海瞭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菸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儘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原載《科學月刊》第五期,題目和內容略有改動)

房子是誰發明的,樓房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幢樓房我國商朝時期的摘星樓.紂王造的.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 從現代摩天大樓的使用功能 建築 結構和裝置各方面的技術角度出發來綜合衡量,研究摩天大樓歷史的一些專家認為,1910年至1913年在紐約建造的伍爾沃思大廈 woolworthbuilding 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它的...

電燈是誰發明的,電燈是誰發明的

不是愛迪生,他只是把那時的電燈做修改,做成了現在的電燈 還有比他更早的人發明了電燈,是誰不記得了 你這個問題太有深度了 樓主牛人 你太有才了!愛迪生1879年發明的 愛迪生,他在生前有許多發明.詳見 blog.sina.com.cn u 4943dedf0100048n 21k 2007 3 26 ...

是誰發明電燈的,電燈是誰發明的

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 戈貝爾,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 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 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直到1878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