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道家在打坐前會觀香頭科學否

2022-07-11 09:10:17 字數 4353 閱讀 2867

1樓:劉

僅供參考。1.長時間注視香頭,如果距離較近,可因兩眼調節與集合時間較長而出現視疲勞;2.

所謂定睛就是不眨眼,正常情況下,每3-5秒需要眨眼一次,以保持眼表的溼潤和淚膜的穩定,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引起眼表乾燥和淚膜破裂外,對眼睛不會有益;3.眼表過分乾燥及視疲勞必然會引起反射性流淚,流淚可暫時改善角膜的屈光質量,感覺比較明亮,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並不能真正改善視力。

這種違背生理的做法,對正常人而言,雖然傷害不大,但不會有好處。對有眼部乾澀的人而言,實不可取。

2樓:匿名使用者

是死盯著亮點兒麼?如果是,我覺得會讓眼部肌肉疲勞吧,如果是知道那裡有個點兒,幫著凝凝神,眼部是放鬆的,如果氣機走通了,流淚可能是排除一些滯納在眼部左近的廢物。或者是凝視香只是讓人心神收斂,後面的打坐才是讓氣機流轉通暢,全身都通暢的話,眼部一定是有好處的,肝經經過腿部,腿部的氣脈開啟有助於肝的調養,肝開竅於目,眼神自然清澈明亮。

所以我覺得可能是綜合考慮的吧。

3樓:呼正林

昏暗情況下,瞳孔開大,徑深感覺就會相對較差。而出現的流淚,只能說明已經視力疲勞了。凡言明亮很多是可能的,不過只能是自我心理暗示而已。

4樓:匿名使用者

定睛的目的是讓萬念整合一念。定睛並不一定要定**,隨便定**都可以。

本人想學習道家打坐,有什麼口訣可以在打坐時令其入定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必須有師傅在旁指點,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因為打坐的時候總有一些另類東西干擾

6樓:匿名使用者

想學習打坐,建議你學習南懷謹老師講的「南禪七日」,裡面講了和示範了非常重要的打坐姿勢。打坐的時候,如果心理妄想很多,最好念「阿彌陀佛」,配合1到10記數,可以參考印光法師十念法。要想入定要下很大功夫,因為這個時代環境,人要想打坐入定,非常不容易。

上面提到的資料網上就可以搜尋到。

7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的打坐有很多的忌諱,要有名師來指點,要是功夫深了,就會有其他的來借你的肉身來修,所以必須注意!!!佛家的則沒有很多的忌諱,只要有恆心便能有佳境現前,當然有明師來指點那更好了!

你說的想要口訣入定那是絕對沒有的!只有!必須!功夫深了才逐漸的會出現輕安,如果你此時意識不要管身體上的變化,繼續一念不生,則會入定!

道家靜坐和佛家靜坐的區別

8樓:榴蓮泡芙小蛋糕

在佛家的靜坐方法中,通常都是重視「修心」為基礎,不大注意生理上的變化,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卻極端注重身體生理上的變欄化,道家有一些打坐中的觀想、引氣方法,還要配合動功,也有入靜入定。佛家傳統的禪宗,打坐只求入靜入定,除了初期有一些數息之類輔助入靜,都要求入定。

道家認為由於靜坐修持的方法,達到打通任督二脈,以至於通達奇經八脈,恢復健康,增加壽命,才是靜坐修煉的真正目的。因此道家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

不過,佛家和道家在靜坐方法上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到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響,佛家靜坐時,並不反對在生理上斥功;道家靜坐時,也更加重視心理上的修煉。

尤其是到了靜坐修煉的高階階段,佛家和道家的體驗更是呈現出趨同的特點,二家都是脈停息住,然後可以獲得特殊能量智慧,真可謂百川歸簿、殊途同歸。

擴充套件資料

靜坐姿勢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

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天冷的時候,有些人還需要包頭。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穴與會陰穴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鬆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

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6、雙眼微閉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

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

七、八尺處,或一丈

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遠的距離,這是最標準的。

7、舌舔上顎

舌頭前半部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在修道被稱為「搭橋」。搭什麼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週。

9樓:舊夢顏弩

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三家即一家。 亦佛,亦道,亦儒 看看南懷瑾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人們常說,佛家的理論心性,道家的氣脈方法。其實到最後是一樣的啊。

呂洞賓,王重陽。張伯端,三個道家的祖師爺都是很通佛家的道理的。他們創造的方法難道能說就是單純的道家法門麼

道家打坐方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方法確實很多,然而一些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端身正坐,鬆肩沉肘,含胸拔背,鬆靜自然,虛領頂勁,雙目微閉,舌頂上顎,微微提肛收腹,呼吸自然而然(建議腹式呼吸)。可以散盤,或者單盤,雙盤,量力而行,手可結子午決,收功時放足,緩緩起立,可用手互搓摩擦面部梳理頭部,然後慢慢走動,待氣息平穩就可以。

子午決有妙用,下面給你留一張圖,是掐子午訣的手勢。上面所說若有疑惑去逐一查清,正確的姿勢是入道的捷徑,會為日後正式修行打好基礎。

11樓:夜雨梅花武當功夫

道家打坐,打坐前準備及打坐方法,最簡單的養生方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有這方面的愛好很好,我覺得你要學就學佛的修行方式,打坐是共法,先去看看佛學入門的書,為什麼呢,許多學道家氣功的學到後來都轉向佛法。所以你可發直入佛法,不用走彎路。

13樓:紅衍生

先結印,用左手虎口握右手食指,左手四指平放罩住右手四指,倆大拇指稍微彎曲,形成太極。

再盤腿,隨你怎麼盤,但是要跟手相反,即左腿在右腿之下。

接著收視返聽。我覺得用聽息法止念比數息法要好,因為是內聽,而不是用意識數數,所以更方便止念。到這一步就看造化了,雖然下面還有觀光,但不是誰都有必要這麼做,也不是誰都可以這麼做的。

道家 道教 道士 具體是怎麼打坐的? 10

14樓:心學智慧屋

每天都有小故事,每天都有新啟發

道家如何打坐

15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方法確實很多,然而一些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端身正坐,鬆肩沉肘,含胸拔背,鬆靜自然,虛領頂勁,雙目微閉,舌頂上顎,微微提肛收腹,呼吸自然而然(建議腹式呼吸)。可以散盤,或者單盤,雙盤,量力而行,手可結子午決,收功時放足,緩緩起立,可用手互搓摩擦面部梳理頭部,然後慢慢走動,待氣息平穩就可以。

子午決有妙用,下面給你留一張圖,是掐子午訣的手勢。上面所說若有疑惑去逐一查清,正確的姿勢是入道的捷徑,會為日後正式修行打好基礎。

16樓:夜雨梅花武當功夫

打坐,道家打坐的正確方法,很多人都沒掌握好!聽道長如何講

17樓:小戰哥

以打坐姿勢進行,(在這裡最好不用睡式來煉以免昏沉入睡的現象)。打坐的姿勢,可分坐椅式、散盤式、單盤式與雙盤式。一般最好用盤坐的姿勢,確實沒有盤坐條件時,也可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雙腿著地)。

盤坐時,依自己的能力散、單、雙盤均可,不必勉強坐雙盤,道家不要求一定要雙盤。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2023年曆史。

18樓:匿名使用者

五心朝天或單盤雙盤散盤雙手結太極印

19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不分什麼家,誰對聽誰的

求一些參悟人生的佛家禪語或者道家禪語的書要比較經典的注意是禪語不是佛經或道經是那種通俗易

禪語?沒有通俗易懂的。因為禪是以一句話說明凡聖兩界現象的共性的,只有到了一定版境界才能夠聽懂禪語在權 說什麼。通俗易懂的,只能是 六祖壇經 了吧,這幾乎是白話文寫的了。或佛家 百喻經 都是小故事。道家的,看 全真七子傳 吧,也是故事。如果是佛道兩家經典,則沒有通俗易懂的。與神對話 道德經心釋 或者簡...

找一些有哲理的話,尋找一些有哲理的話

莎士比亞說 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甦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分手後不可以做朋友,因為彼此傷害過!也不可以做敵人,因為彼此深愛過 劉心武說 不要指望,麻雀會飛得很高。高處的天空,那是鷹的領地。麻雀如果擺正了自己的...

有木有一些好聽的寢室名字啊,有木有一些好聽的寢室名字啊?

有,你自己慢慢的選一個吧!情報群,青青草原,娛樂圈 等等 有沒有一些好聽的技能名字?聖靈滋潤,甘潤青雨,光明守護,死神耀神,生命聖藤,泉水復活,求採納 有沒有一些好聽的顏色的名稱?黃色類計有蔥黃,金黃,鵝黃,柳黃以及近似為桔黃的蜜合色 綠色類有蔥綠,水綠,柳綠,豆綠,碧綠,翡翠,松花綠和秋香色 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