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世界遺產現在成了什麼樣 詳細

2022-08-13 02:00:24 字數 3271 閱讀 7377

1樓:王炸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潘家口水庫內的「水下長城」部分已成為高高在上的懸城。 地處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境內的潘家口水庫裡,有一段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下長城」奇觀。建於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長城的兩個重要關隘,是當時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這一帶的長城共有墩臺21座,敵樓160座,長約50公里。

2023年國家在這裡修建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潘家口水庫蓄水後,水位超過了長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沒於水中,從此這段歷經五百年滄桑的長城便隱身水下。因連年乾旱,潘家口水庫水位急劇下降,在20世紀末,隱身水下20多年的長城露出水面。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 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一萬餘里」,從 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 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佈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儲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 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

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

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臺這種傳遞資訊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資訊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

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資訊的辦法可以說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臺的佈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佈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

烽火臺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禦體系中

2樓:殘酷的星座

先說長城,有些地段的長城狀況令人擔憂。大量遊人湧入,給長城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破壞。塑料袋、礦泉水瓶、廢紙、果皮等垃圾隨處可見,城牆被亂塗亂畫。

當地村民「靠山吃山」,在垛口處和通往長城的小路上私自搭建梯子,設點收費。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在保護區內建起了許多與長城很不協調的建築物,加速了長城周圍自然景觀的破壞。

3樓:匿名使用者

在長城的垛口處和通往長城的小路上私自搭建梯子,設點收費....答案是什麼?

中國的世界遺產是什麼

1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 明清皇宮 北京故宮 北京 1987.12 瀋陽故宮 遼寧 200...

安徽省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三個,分別是 1 西遞鎮 西遞鎮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古村落,西遞古村落的整體佈局 環境建築風格等方面完好地儲存了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全村有14 19世紀祠堂3幢 牌坊1座 儲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224幢 其中124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黃山 黃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

隋朝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理由是什麼

首先大運河是隋朝隋煬帝下令建造 是中華人民汗水和歷史的結晶,在其建造成後的很長時間內,對中華南北文化,南北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形成有多種文化元素的中國文化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後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也起到重要作用,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大運河是隋朝隋煬帝下令建造,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