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
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2023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儲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
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
(但據報道,2023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2樓:旗靚影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中國長城是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2023年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中國長城是世界著名的冷兵器時代偉大軍事防禦工程。始建於周、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時把戰國秦、趙、燕等國長城連建成萬里長城,以後,漢代、明代均大規模修建。
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嘉峪關,長6700公里。
長城的**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是人間的奇蹟。在遙遠的兩千多年以前,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談何容易。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河北省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
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
2千米。[1]
長城的地形「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
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23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祝您好運連連,生活愉快,闔家幸福安康,財運連連,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希望您能動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們點個贊,如果我們的回答讓您滿意的話,可以點選關注,後期可以快速的找到我們進行復購諮詢!謝謝!
更多5條
3樓:匿名使用者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
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線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
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
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
城牆下為條石臺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臺。堡臺建築于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臺有高有低。
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藥和糧食。低的為牆臺,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
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2023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臺。2023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
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明末學者顧炎武曾兩度登臨,並賦詩盛讚「雄託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對於八達嶺這一名稱的由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兼而有之,考證起來非常有趣,同時也足見八達嶺長城載譽天下的盛名。
當地傳說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這個解釋未必真實,因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據,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過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實際上,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確曾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子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含有「八達」二字,也許「巴達黎黎」是一種誤傳。
但聯想到元朝時皇帝們每年要從北京到上京來往一次,而處於必經之路的八達嶺,被這位皇帝乘興賜名,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還有人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受阻,累日不進,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
後來這裡被稱「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在明代,八達嶺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哨陣地。因為在古代漢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稱作「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嶺」(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和誤傳。但這一觀點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據。
看來,最可信的還是《長安客話》中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了。
「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藥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裡登出戶口。
城隍爺開啟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登出。」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登出戶口?城隍說:
「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
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瞭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
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瞭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迴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藥王爺下凡。
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
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稜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藥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藥籽,長出了許多草藥,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朮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
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藥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藥王修了藥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
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關於長城的,關於長城的資料
長城,一般指現存中國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全長7,300多公 有關長城的資料 最早的長城是楚國建的,叫做方城。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 燕 魏 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
關於長城的古詩,關於長城的詩有哪些?
陸游的兩首長城詩 古築城曲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古意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何時青冢月,卻照漢家營?關於長城的古詩 關於長城的詩有哪些?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的 出塞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
關於長城的詩有哪些,有關於長城的詩句
0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唐 王昌齡 02.清晨控龍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澗,聯翩度碧潯。苔流染絲絡,水潔寫雕簪。一御瑤池駕,詎憶長城陰。詠飲馬應詔 唐 楊師道 03.騮馬照金鞍,轉戰入皋蘭。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不辭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