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田地裡扶犁耕種的男兒,理應有飯吃,吃得飽,但是實際上卻捱餓;在窗牖下投梭織布的婦女,理應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實際上卻在受凍。我希望燕地趙地的美女,都變成面目醜陋而德行賢惠的嫫母;那麼,她們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樣值錢,也就再不至於有一笑千金的揮霍現象了。到那個時候,社會上富者窮奢極侈、貧者衣食無著的現象,也許可望有所改變吧。
2樓:紫月鬆
說的是舊社會窮人富人的生活,貧富差距大!老動人民的悽慘生活。
憫農二首和憫農一首,請寫出兩首古詩
3樓:名卷無名鄧洪軍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mǐn]農:同情、憐憫生活艱辛的農民。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當午:正午、中午。
餐[cān]:食物,這裡指米飯。
皆:都。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依舊鋤地,汗珠一顆一顆地掉落在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米飯,每一粒都都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粟[sù]:泛指穀類,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秋收:一作「秋成」。
萬顆子:子,指糧食顆粒。萬顆,形容收穫的糧食很多。
四海:全國,普天之下。
閒田:荒蕪廢棄的土地。
猶:還。
譯文:
春天的時候播種下一粒種子,到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荒蕪廢棄的土地,可依舊有種田的農夫被餓死。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江蘇)人。他的詩注意社會時弊,關心民間疾苦,其中以《憫農》最廣為人知。
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4樓:匿名使用者
《憫農》(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
【唐】李紳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5樓:昔珈藍瑞
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能浪費糧食
6樓:
憫農(1)憫農〈2〉憫農<3>
「我願燕趙姝」出自於濆的《苦辛(一作辛苦)吟》還是李紳的《憫農三首(其三)》
7樓:牛妞
憫農二首
李紳 唐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8樓:sunny圖個什麼
出自《苦辛吟》,在五代和宋朝的文獻裡都有記載,《憫農》只有兩首,《苦辛吟》被當為李紳的憫農第三首可能是因為題材相似,確實挺烏龍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是李紳《憫農》中的第三首。
憫農 其三
李紳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