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高高老師
高和側稜構成的直角三角形中:上底面正三角形的中心距頂點的距離為3分之2倍根號3,底邊正三角形的中心距頂點的距離為2倍根號3加上3分之2倍根號3為,所以底邊邊長為3分之8倍根號3,所以底邊正三角形的邊長為8,斜高為4的平方減去3的平方=根號7,正三稜臺的側面積=3個梯形面積的和=3*(2+8)*根號7/2=15倍根號7
2樓:北悸
真個題,跟你在網上還真是沒法講,寫起來挺麻煩的
首先,三個側面,每個側面都是等腰梯形,上底是2,下底嘛,呃,算了半天,算的是8,所以,高很簡單的就能算出是5,(這個你要是再算不出來,就好好學學初中的平面幾何吧),所以後面的就簡單了,3*(2+8)*5/2=75
然後我試著給你解釋一下,下底,也就是三稜臺底面正三角形的邊長是怎麼算出來的吧。
首先正三角形有個特點,三線合一,然後是,交點分上下兩個線段比為2:1。
這個又是正三稜臺,上底面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所以中心到其中一個頂點的長為2/3√3。
根據高和側稜分別是2和4,從上底面的一個頂點坐高,與底面交與一點a,a點與底面正三角形最近的頂點連線ab,加上高和側稜就構成了具有30°的直角三角形,所以ab長為2√3,2√3+2/3√3,就是底面正三角形高的2/3,所以,底面高就是4√3,所以底面正三角形邊長就是8。
唉,解釋了半天,你要是再看不懂,最好是畫個圖,按照步驟,畫畫,其實題不難,這麼寫就看起來很麻煩了。
3樓:淇水舞鶴
正三稜臺正檢視是:兩正三角形環,對應頂點(4的平方-2的平方)再開方=
正三稜臺下底面邊長; 2倍根號3*根號3/2=3,3+2+3=8
正三稜臺的側面積=3個梯形面積的和=3*(2+8)*4/2=60
設正三稜臺的上下底面的邊長分別為2cm和5cm,側稜長為5cm,求這個稜臺的高
4樓:匿名使用者
設該稜臺為abc-a'b'c',上下底的中心分別為m和n,連線ma和na。
可知ma= ab*(√3/3)= 2√3/3 na』= a『b』*(√3/3)=5√3/3 過a作a'n的垂線,垂足為p,則a『p= a』n -am = √3 在直角三角形apa『中。
根據勾股定理,ap²= aa』² - a'p² = 5²-(√3)²= 22 所以稜臺的高mn= ap =√22
5樓:物昰亽鯡
33-233=
3,ab=5,
∴bc=oo1=
ab?ac=22
,即稜臺的高為
22cm.
6樓:奶貝兒
先做高,再求梯型面積
已知正三稜臺的上下底面邊長分別為1和4,側稜長為2,則此稜臺的高為( ) a.1 b.2 c.3 d.
7樓:理順佋
如圖畫出正三稜臺,連線上下底面中心,cc1 ,連線ac,bc,則ac=4 3
3 -
3 3
= 3ab=2
所以bc=oo1 = 22
-( 3 )2=1
故選a.
高一數學:設正三稜臺的上底面和下底面的邊長分別為2cm和5cm,側稜長為5cm,求這個稜臺的高
8樓:匿名使用者
延長使之成為個三稜錐,設上面小三稜錐側邊為x,由相似知識得5:2=(5+x):x,所以x=10/3,所以大三稜錐側邊a=10/3+5=25/3,再求底面三角形中心o到它的一頂點d的距離b=(5/2)/(根號3)*2=5*(根號3)/3,由o,d和大三稜錐頂點p構成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求出三稜錐高po=5*(根號22)/3,再設三稜臺高為t,按比例則5:
25/3=t:5*(根號22)/3,所以t=(根號22)
算式中的三角和正方形各代表數,已知三角形正方形x
因為,0.4 1.2,所以,1.2 0.4 0.48,又因為,0.3 4.2,所以,4.2 0.3 14,即,14 14 0.48 13.52,所以,13.52,0.48,故答案為 13.52 0.48 一個算式中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個代表一個數。已知三角形加正方形的和乘以0.3 4.2,解 因為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