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壓帶的分佈,颱風的形成

2023-01-29 03:20:18 字數 5912 閱讀 5122

1樓:匿名使用者

1,首先地中海氣候分佈在「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成因是「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而西風帶大約位於南、北半球的緯度35°~65°之間的區域,兩者並不矛盾。

2,南半球風帶的風向為:信風-東南風,盛行西風-西北風,極地東風-東南風。(判斷風帶內風的方向,注意高低壓的相互位置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就行了)

3,各個風帶氣壓帶是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對移動的,移動最大的緯度範圍是10°左右。

4,受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而形成的氣候型別有3種: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受單一風帶或氣壓帶控制形成的氣候有: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這個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各種氣候的成因)

5,季風氣候中的「熱帶季風氣候」有與「熱帶草原氣候」的比較的必要。兩者沒有聯絡的關係。

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迴歸線之間(雨林氣候兩側);赤道低壓、信風帶交替;全年高溫,乾溼季交替,年降水量<1000mm,最高月少於400mm

熱帶季風氣候:南北緯10°—迴歸線大陸東岸(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風帶氣壓帶移動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全年高溫,旱雨兩季,降水1500-2000mm,最高月400mm以上

從所提問題來看,你對氣候的基本知識(如氣候型別、成因、分佈等)與氣壓帶風帶的範圍這兩個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而這兩點又是中學地理的常考點,希望你有針對性地回頭去複習一下。也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一點幫助。

颱風的形成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

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颱風是發生於熱帶海洋上空的一種氣旋。在一個高水溫的暖熱帶洋麵上空,若有一個弱的熱帶氣旋性系統產生或移來,在合適的環境下,因摩擦作用使氣流產生向弱渦旋內部流動的分量,把高溫洋麵上蒸發進入大氣的大量水氣帶到渦旋內部,把高溫高溼空氣輻合到弱渦旋中心,產生上升和對流運動,釋放潛熱以加熱渦旋中心上空的氣柱,形成暖心。由於渦旋中心變暖,空氣變輕,中心氣壓下降,低渦變強。

當低渦變強,反過來又使低空暖溼空氣向內輻合更強,更多的水汽向中心集中,對流更旺盛,中心變得更暖,中心氣壓更為下降,如此迴圈,直至增強為颱風。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的一種旋轉的猛烈的風暴,在北半球做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做順時針方向旋轉。它主要是依靠水汽凝結時放出的潛熱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蒲福氏風級表:

風級 風名 呈現情況 風速(m/s)

0 無風 煙垂直上升 0-0.2

1 軟風 煙微偏斜,但風向標不能轉動 0.3-1.5

2 輕風 人面感覺有風,樹葉有微響,風向標能轉動 1.6-3.3

3 微風 樹葉和微樹枝搖動不息,旌旗 3.4-5.4

4 和風 能吹起地面灰塵和紙張,小樹枝搖動 5.5-7.9

5 清風 有葉的小枝搖擺,水面有小波 8.0-10.7

6 強風 大樹枝搖動,電線呼呼作響 10.8-13.8

7 疾風 全樹搖動,迎風步行感覺不便 13.9-17.1

8 大風 微枝折毀,人向前行感覺阻力很大 17.2-20.7

9 烈風 小建築物可被摧毀 20.8-24.4

10 狂風 可將樹連根拔起,或將建築物摧毀 24.5-28.4

11 暴風 陸上少見,有則必有重大損毀 28.5-32.6

12 颶風 陸上極少見,破壞力極大 >32.6

熱帶低壓——最大風力在7級或以下;

熱帶風暴——最大風力為8—9級;

強熱帶風暴——最大風力為10—11級;

颱風——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一個地理問題,颱風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分佈在我國哪些地區?

2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的本質是熱帶氣旋。發生在緯度5度到20度之間的熱帶洋麵(赤道地帶沒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如果有低壓周圍的空氣會迅速填塞低壓中心,形不成氣旋,也就形不成颱風,緯度20度以外洋麵溫度不夠高,沒有高溫高溼的洋麵,就沒有這麼多能量供颱風發展)。由弱小擾動(例如東風波,雲團等)逐漸增強發展而來。

颱風形成後,開始在內力作用(地轉偏向力的南北,東西差異)下逐漸往西北移動,到了副高邊緣就受外力作用(副高邊緣氣流引導),移動路徑變的複雜,具體與副高形勢有關。

我國不是颱風產地,因此不能叫分佈在我國那些地方。颱風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東南沿海。其中臺灣,廣東,海南,福建影響最大。

其次是廣西,浙江,上海等,江蘇,山東,遼寧沿海偶然也受其影響。

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西北太平洋生成的,也有南海生成的空心颱風。

影響我國的颱風移動路徑主要有三類,對我國的影響不同

西移路徑:副高強盛且東西橫亙時,颱風受其阻隔,只能沿副高南側偏東氣流向西移動,影響我國廣東,海南,廣西,以及越南(國家)

西北路徑:副高強度中等,邊緣在我國東南部。這時颱風會向西北移動,影響我國臺灣,廣東,福建,浙江等。

轉向路徑:副高勢力偏弱而且退居海洋。這時颱風先向西北移動,然後向北越過副高西緣,轉向東北。這類主要影響臺灣,浙江,江蘇,山東,遼寧,韓國,日本等。

3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溼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迴圈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只要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多發。

4樓:匿名使用者

大陸熱氣環流、海洋溫度劇烈升高共同影響形成一個低壓氣壓帶。主要分部在粵、閩、浙。

颱風形成原因

形成颱風的原因是什麼

5樓:月似當時

形成颱風的原因是海面水溫在26.5℃以上;一定的正渦度初始擾動;環境風在垂直方向上的切變小;低壓或雲團擾動至少離赤道幾個緯度。

颱風的初始階段為熱帶低壓,從最初的低壓環流到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八級,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快的只要幾個小時。在發展階段,颱風不斷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氣壓達到最低值,風速達到最大值。而颱風登陸陸地後,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不足的共同影響,颱風會迅速減弱消亡。

熱帶海洋上低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表面水溫(sst),sst越高,則低層大氣的氣溫越高、溼度越大,位勢不穩定越明顯。颱風形成於sst≥26~27℃的暖洋麵上,一般來說,全球熱帶海洋麵上全年都滿足此條件,只有赤道東南太平洋全年sst≤26.5℃。

擴充套件資料

颱風都生成於距赤道5個緯距以外的熱帶海洋上,只有西北太平洋有個別颱風形成於3°n附近。但在赤道附近3個緯距以內鮮有發現颱風形成。

對給定的輻合值,渦度隨時間的變化正比於絕對渦度的大小。在赤道上f=0,如果擾動的相對渦度也為零,則無論輻否有多大,擾動的渦度也不會增加。在離開赤道一定緯度的地區f≠0,輻合能引起渦度的增大,並且對相同的輻合,離開赤道越遠渦度的產生率越高。

對流層風速垂直切變的大小,決定著一個初始熱帶擾動中分散的對流釋放的潛熱,能否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之內。如果垂直切變小,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則凝結釋放的潛熱始終加熱一個有限範圍內的同一些氣柱。

而使之很快增暖形成暖中心結構,初始擾動能迅速發展形成颱風。反之,如果上下切變大,潛熱將被很快輸送出擾動區的上空,不能形成暖性結構,也不可能形成颱風。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條件僅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6樓:小雄鷹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延伸:1、颱風

颱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 稱之為颱風。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颱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2、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

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麵、**附近洋麵和南海中部。

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臺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臺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臺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3、颱風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麵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2023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 ~11 級,(24.5 ~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 ~13級,(32.7m/s~41.4m/s);

強颱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m/s~50.9m/s);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形成的條件是哪,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形成的條件是哪三個?

氣壓帶是由於地球受熱區域不均勻而產生的。赤道受熱空氣膨脹上升,形成知道低氣壓帶,空氣向高緯流動,隨高度氣溫降低而變重,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除此之外還有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南北半球各一半都有。風帶是隨著氣壓帶的產生而產生的,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力,風從高緯吹向低緯,形成了全球六個風帶。南北半球...

讀」全球氣壓帶 風帶形成與分佈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填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氣壓帶名稱 AB

1 90 是 極地高壓帶,60 是副極地低壓帶,30 是副熱帶高壓帶,0 是赤道低內壓帶 圖中 容d在赤道附近,c在30度附近,b在60度附近,a在90度附近 2 一般高壓帶控制下是晴天,低壓帶控制下是陰雨天氣 極地高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 盛行下沉氣流,形成少雨的天氣 赤道低氣壓帶 和 副極地低氣...

副熱帶高氣壓帶形成什麼氣壓中心,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夏季印度低壓切斷副熱帶高壓帶,副熱帶高氣壓保留在海洋是,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壓和北大西洋上的亞速爾高壓。北太平洋高壓對我國夏季氣候影響比較大。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氣壓中心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隨季節移動形成的 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原因是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明顯的海陸熱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