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普遍實行。
其主要內容為廢除人頭稅,此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鬆。 攤丁入畝的做法: 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所以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併;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
同時,**也放鬆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的進步。 明代行一條鞭法,清代繼續施行,部分丁銀攤入田畝徵收,部分丁銀按人丁徵收。
到乾隆時通行全國,攤丁入畝後,地丁合一,丁銀和田賦統一以田畝為徵稅物件,簡化了稅收和稽徵手續。[編輯本段]攤丁入畝的理解介紹 一、土地兼併是實行「攤丁入畝」的催化劑 「攤丁入畝」是清統治者用以緩和土地兼併的一項政策。早在滿清入關之初,他們的皇室、貴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瘋狂地圈佔漢人土地,土地兼併由此一發而不可遏止。
後來隨著地主經濟的復甦,他們對土地的兼併更加狂妄之極。或購買、或奏討、或投獻,手段多種多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的時代,土地也被納入商品的範疇進行交易,地權轉移因土地買賣而加速,「千年田八百主」。
土地集中已達無可復加的地步。於是農村裡分化出大批無業光丁。 其次,丁役負擔的嚴重不均。
封建國家徵收賦役的原則是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的,人口大量流亡勢必引起丁役負擔不均。 最後,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又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危及到清**的統治。第一,「以田為經,以丁為緯」徵收賦役會影響**收入。
因為「丁額無定,丁銀難徵」造成不少的錢糧虧空。從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間,大多數省份,百年積欠錢糧都達幾十萬至兒百萬。第二,丁役負擔沉重地壓在無地少地的農民身上,造成階級矛盾的尖銳化,當時結成黨類圍攻城府的事件時有發生。
以上的論述說明,「攤丁入畝」的推行最終是由於土地兼併的危害性威脅到清**的統治。有的論者把丁役不均說成是「攤丁入畝」最主要的催化劑,恐怕失之偏頗。 「攤丁入田」以後,地主的利益不象明代以前那樣優厚,土地的負擔大幅度加重。
「攤丁入畝」的原則是「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而地主田多丁少,農民田少了多,於是「富戶也困於役,而置產困也。」當然,地主政權的這種作法,並非超脫於他們的階級利益之上,恰恰是為了挽救其臨近滅亡的命運,才如此破釜沉舟的。 二、「攤丁入畝」使人身控制進一步加強 眾多的論者認為「攤丁入畝」,「廢除了編審制度」,「人身控制削弱了」。
我們的看法恰恰相反。試想,農民的人身解放怎麼會不通過階級鬥爭的手段而輕易獲得呢?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事實上,「攤丁入畝」的根本宗旨就在於控制人口流動。「攤丁入畝」作為一項政策,之所以能推行起來,也是以戶籍的穩定為前提的。 中國的農民同土地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絡。
農民呢?只會固守土地。那些「捨本逐末」的農民完全是在破產和失業的威迫下采取的無可奈何的行動。
其實,一種被強化了的人身控制政策實行起來了。保甲制度在許多方面比以前的禁令嚴格多了:凡天下之人「出注所往,入注所來」,「稽察盜賊、逃人、奸究、竊發事例。
」那麼,「攤丁入畝」後的人身控制之嚴就略見一斑了。 「攤丁入畝」使得農民更牢固地束縛於土地,也就穩定了地主經濟,強化了一家一戶的自然經濟體系,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一道障礙。 三、「攤丁入畝」以後的某些情況 「攤丁入畝」以後,社會生產力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中自然有生產力發展的慣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生產力的發展,「僅僅是現有生產力的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飛躍。
農業上只是耕地面積和勞動力的增加,這正好說明農村控制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口。手工業上只是工藝和專業化方面的某些改進。作為生產力諸因素中較重要的一環——生產工具卻沒較大突破。
可見這時生產力的發展是十分有限的。 「攤丁入畝」對土地兼併的抑制,使大量自耕農生存下來,為清朝的統治注入了強心劑。自耕農對封建制度有很大的適應力,對資本主義關係有較大的排斥性。
首先,自耕農是封建政權各種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其數量的增長對封建國家政權起了穩固的作用。正如馬克思說的:「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是捐稅」。
在封建社會里農業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自耕農人口的多少,往往被看作是封設經濟穩定程度的晴雨表。正因為這樣,歷代地主階級改革者,總是主張用「均田」和「限田」一類辦法來保護自耕農的大量存在。「攤丁入畝」的目的理應是有這層意思的,既然自耕農對封建經濟有很大適應性,那麼就無法與資本主義相併存了。
實際上,新的資本主義萌芽所需的條件不能在自耕農中形成。因為自耕農生產規模狹小,其手工業處於服從地位,社會分工極難發展。其土地只是零星小塊,能成為自己生活的有限條件就不錯了,根本談不上成為剝削他人勞動的手段。
「攤丁入畝」後,農民的賦役負擔大致普遍均衡起來,人為地阻礙了小生產者的分化。而這些被置於相同處境上的農民,其生活是相當痛苦的。 「攤丁入畝」對丁徭的取消助長了人口的增殖。
以湖北為例,這以前每年人口的增長數字極小,甚至逐年下降。《黃岡縣誌》第四卷載黃岡縣從康熙十年至五十年期間,平均每年只增一個半丁。這以後就絕然不同了,人口增長達到前所未有的指標。
人口的急增不但不能反映生產力的提高,反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為生產資料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就必然造成大多數人口忙於生活消費資料的生產,農產品中的商品部分就必然降低。 當然,「攤丁入畝」作為一項地主階級的改良措施,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浙江《嘉興府志》評價說:「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不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從康熙五十年到光緒九年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攤丁入畝」在遇到各種非議和鬥爭之後,還是最終推行於天下,想必於統治階級說來是得利無窮的。那麼,「攤丁入畝」對資本主義萌芽有利無利不是一目瞭然了嗎
2樓:520遺落的天使
農民不服,因為那是他們的命根子,會發動農民起義。會有大國想來佔領。有很大危害。
3樓:枯木林子
農民失地,流民遍地;糧食不足,全國震動。
清朝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什麼
4樓:
對於當時的的社會,增加了糧食產量,進而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對於現在來說過度的開發,造成環境的極度惡劣,不利於當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樓:完美假知己
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提升,經濟農業也較發達。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6樓:雨說情感
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1)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2)治理水利;
(3)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擴充套件資料
(1)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 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
(2)在水利興修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
(3)在糧食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經濟作物的種植品種增加:棉花、甘蔗、菸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唐朝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基礎原因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基礎原因是人口增長和耕作技術提高。
有人說清朝官方統計耕地面積只12億畝。有人說清朝因政策原因,隱瞞大量土地,實際19億畝。哪種正確?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期的耕地面積12億畝?估計沒有那麼多。19億畝,更不可能。
國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保住了18 億畝耕地,這包括解放以後開發的東北、新疆等約兩三億畝耕地,這些都是清朝所沒有的耕地。所以,清朝時能有七八億畝耕地就很多了。
9樓:無上覺的海角
哪個都不對,乾隆年間是乾隆什麼時期,乾隆年間人口接近三億,你看看你那點耕地面積平均人均耕地面積還有多少?你這問的讓人覺得你是個智障。
10樓:匿名使用者
12億畝的說法不存在吧!
正史,《清實錄》等記載的好像明明才6~7億畝,光緒年間9億畝,連12億都沒到。
19億畝說的是杜修昌的《中國農業發展史略》
這個數字也有存疑,事實上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我國耕地面積大約是14.5億上下,清朝焉能大於這數字?!
當然,因政策隱瞞土地是封建社會基本特徵,所以官方統計耕地是能向國家賦稅的數量,小於實際耕地,很正常。
清朝共有多少畝耕地
11樓:國鍾惠恩
1全部人口( 百萬) 耕地( 萬頃) 人均耕地( 畝) 時間 資料出處
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實錄》 卷61
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聖祖實錄》 卷5
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會典》
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聖祖實錄》 卷227
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實錄》 卷2
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實錄》 卷150
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 《大清會典》
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 《大清一統志》
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慶 《大清會典》
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戶部則例》
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戶部則例》
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緒《大清會典》
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國自然資源手冊》
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國自然資源手冊》
清朝統治者是怎樣進入中原的
滿洲人看到明 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 佔據中原的野心。他們一方面招降納叛,對明朝官僚盡力收買,諸如李永芳 范文程 寧完我 洪承疇 祖大壽 尚可喜 孔有德 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滿洲,得其重用,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 山東等地燒殺搶掠,甚至三度包圍京師,造成...
清朝末代政治變化的影響,清朝末代捐官制度的背景,與影響?
清朝末代政治變化還是非常大的手精緻的影響。清朝末代已經出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是呀,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說明領導都比較通情達理,因為休息好了才能有精力工作!清朝末代捐官制度的背景,與影響?5 清朝實行的捐官制度。康熙十三年因平 三藩 叛亂,實行捐納制度,以補軍...
為什麼說清朝是統治時間最多的朝代
可能是根據稱帝的時間吧。不過清朝是皇太極1636年才稱帝,到1911年共276年,加上從努爾哈赤起稱汗的二十年才能超過唐 290年 和明 277年 不過1644年崇禎死後南明偏安一隅還苟延殘喘了18年。而且宋朝是連續存在了320年 960 1279 所以無論從那方面來說,說清朝是最長的朝代都有點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