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是小吳哦
李白《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朗誦時個別應注意的讀音:
簸:音bo3,動詞,用簸箕揚起。
溟:音ming2,名詞,海。
寫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八年(720)左右來渝州拜見李邕(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後,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希望通過李邕引薦找到政治出路,卻受到冷遇,憤激之餘寫下的。詩人正當年輕氣盛時候,詩中以不羈的大鵬自詡。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隻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兩句是引用了什麼典故
2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孔子的典故——後生可畏。
後生可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發展可能,令人期待,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罕》。
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後多用於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青年人。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3樓:絕技壞
引用了孔子「後生可畏」的典故。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
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是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他就值不得懼怕了。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兩句意思是: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這句是李白用來諷刺李邕的孤高傲慢。然而在當時李邕是名滿天下的大名士,對於這樣的一位世人敬仰的名士,李白竟敢指名指斥與之分庭抗禮,足以見得李白的氣魄和膽量。
擴充套件資料
唐代李白《上李邕》原文: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創作背景
李邕在開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後,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遊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
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 》),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後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詩詞賞析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中「大鵬」這個意象既代表著自由也象徵著凌雲之志。李白常常以大鵬自喻,這表明了李白對自己人生的定位。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則是李白對自己現狀的意化,他的言外之意是雖然我此時此刻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我的才華之高和能力之大卻是毋庸置疑的。這是李白的自信和對自己能力的認可。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更是描繪出詩人空有驚世才能然而卻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換來的是嘲笑和諷刺。一方面是對自己才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渲染了一種懷才不遇的悲慼。
4樓:千門暮雨
引用了孔子「後生可畏」的典故。出自《論語·子罕》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
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宣父」指的是孔子,唐太宗貞觀年間詔尊孔子為宣父。
5樓:正義者
yhanwjhdvbsjhxhxhxuahhskoochwbkz
詩句」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中」宣父「指的是誰?全詩內容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上 李 邕 》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年輕人也不是不可以做大丈夫。
7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裡「宣父」指的是孔子。本句意思是: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全是內容: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八年(720)左右來渝州拜見李邕(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後,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希望通過李邕引薦找到政治出路,卻受到冷遇,憤激之餘寫下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前輩,類似於同行業的導師
宣太后羋八子有幾個兒子,宣太后生了幾個兒子最後怎麼死的 宣太后羋八子有幾個
一共有三個。三十歲上下的她當上了秦國太后,稱 宣太后 為了鞏固幼子嬴則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 聯姻 也就是為自己的兒子迎娶楚王國的公主為王后,同時也將秦女嫁與了楚國。與此同時,執掌了大權的宣太后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不用說,親信都是宣太后的孃家人。在楚懷王的推薦下,宣太后讓自己母親的族人向壽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