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曾經是否存在過一顆金屬核心的古老行星?

2025-01-19 17:50:11 字數 5589 閱讀 4494

1樓:龜戲

是的,存在過,因為像金這種常見的***,在我們地球上是無法自然形成的,推測就是這個行星**後墜落地球上的。

2樓:桃子本家

小行星是沒有金屬核心。因為小行星和行星的體積差異很大,兩者完全不同。小行星的結構要簡單得多,是碎石堆成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是被重力綁在一起的碎片集合。

3樓:零檬呀

行星形成金屬核心是需要有條件的。在行星形成的過程中,它會不斷地吸引周圍的碎片和塵埃,這些碎片和塵埃中含有氫、氦、氧、碳、矽、硫等許多元素,還含有許多鐵、鎳、鋁、鈉、鉀、鎂、銀、金等金屬元素。這些元素經過各種作用下,是有可能產生金屬核心的。

所以在小行星帶中有可能會存在一顆金屬核心的古老行星。

4樓:__瀟__灑__哥

靈神星不會就是內顆恆星金屬核心吧?

小行星帶的起源演化

5樓:網友

這個問題很複雜,關係人類起源,地球歷史和火星曆史和太陽系的歷史,簡單來說,小行星帶以前是乙個星球,名字叫malona,上面人類從天琴星而來,同時火星較為溫和也能住人,而地球當時候遠離太陽,不適合住人,地球那時候只有少量人類居住。malona星球文明高度發展後任然不能克服基因中好戰鬥的基因影響,因為所有人類的祖先都是天琴星基因技術轉殖的「戰鬥者」。。天琴星人因為進化到了半透明狀態,對保護自己星球沒有任何辦法,才製造了人類。

malona星球人後來發生戰爭,爆破了整個星球。從此成為小行星帶,地球和火星軌道也因為這次事故而發生改變,火星大氣一夜之間消失,不能承載生命,地球從以前的太陽西公升東落變為現在的東昇西落,所以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在以前是常見事情。地球軌道和malona軌道互換,但是含氧量還是不及malona和火星以前。

地球成為新的人類家園,現在地球破壞樹木是不正確的,因為氧氣含量高會增加人類壽命。而人類現在卻反其道而行之!地球科學家現在對於太陽系認識不正確,也不知道金字塔和小行星帶的真正歷史。

他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真正歷史。。戰爭的風險,也正在使得地球可能發展為下乙個小行星帶,因為火星同樣有金字塔。只是地球科學家沒有發現而已。

小行星帶的發現歷史

6樓:亓祉

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偶然發現乙個數列:(n+4)/10,將n=0,3,6,12,……代入,可相當準確地給出各顆大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德(得知後將它發表,乃為天文界所知。

在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後,進一步證實公式有效,波德於是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也許還有一顆行星。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亞齊(在例行的天文觀測中偶然發現在 au處有個小天體,即把它命名為穀神星(ceres)。

1802年,天文學家奧伯斯(在同一區域內又發現另一小行星,隨後命名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爾就建議這些天體是一顆行星被毀壞後的殘餘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區域內又增加了第三顆婚神星和第四顆灶神星。

由於這些天體的外觀類似恆星,威廉·赫歇爾就採用希臘文中的語根aster- (似星的)命名為asteroid,中文則譯為小行星。

拿破崙戰爭結束了小行星帶發現的第乙個階段,一直到1845年才發現第五顆小行星義神星。緊接著,新小行星發現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發現的小行星已經有100顆,而在1891年馬克斯·沃夫引進了天文攝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發現。1923年,小行星的數量是1,000顆,1951年到達10,000顆,1982年更高達100,000顆。

現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統使用自動化裝置使小行星的數量持續增加。 在小行星帶發現後,必須要計算它們的軌道元素。1866年,丹尼爾·柯克伍德宣佈由太陽算起,在某些距離上是沒有小行星存在的空白區域,而在這些區域上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週期與木星的公轉週期有簡單的整數比。

柯克伍德認為是木星的攝動導致小行星從這些軌道上被移除。

在1918年,日本天文學家平山清次注意到小行星帶上一些小行星的軌道有相似的引數,並由此形成了小行星族。到了1970年代,觀察小行星的顏色發展出了分類的系統,三種最常見的型別是c-型(碳質)、s-型(矽酸鹽)和m-型(金屬)。2006年,天文學家宣佈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彗星的族群,而且推測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中水的**。

誰是僅存的最古老的行星呢?

7樓:夏見冬

是系外行星瑪土撒拉,這顆行星估計已經有127億年的歷史了,他的年齡幾乎是地球的三倍。

8樓:愛上了時尚範兒

由於化石的記錄和後期重型轟炸理論的影響,火星水星月球目前都是認為最古老的行星。

9樓:看飛機獅子

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行星是瑪土撒拉,已經有127億年的歷史,差不多就是宇宙大**後的10億年形成的。

為什麼會存在小行星帶呢?

10樓:伊麗莎雕白鼠

把木星想象成太陽系的真空雀悶仿吸塵器。每個學童都知道,所有我們現在所知的「行星」都大致沿圓形軌道執行。

這是因為如果不沿圓形軌道執行,你遲早會撞上太陽系中的其他物體。如果不是太陽,那就是木星。

但早期的太陽系是乙個混亂的地方,小小行星在各種軌道上四處傾斜。現在,因為太陽系的形成方式,它們或多或少都在同乙個橢圓平面上——太陽系是「平的」。其中一些小行星在相互碰撞後,形成了我們所熟知和喜愛的行星。

我們所知道的頃纖地球最初是乙個「原始地球」,它被一顆體積相當於火星一半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幾乎摧毀了它。相反,碎片合併成現在的地球和地球的月球。還有一些是作為衛星**獲的,但大多數都撞到了巨大的行星上,尤其是木星,我們在現代已經看到它捕獲了彗星。

一顆足以摧毀地球的小行星甚至不會干擾木星。

但在太陽系中仍然有很多「垃圾」,它們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小行星帶是由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規則橢圓軌道上執行的非常大的物體組成的。然而,你必須記住,小行星帶不是很擁擠。

如果小行星彼此「接近」,它們之間的距離可能就像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一樣遠。外面的空間很大。

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小行星帶。畢竟,我們認為土星有獨特的光環,但事實證明其他氣態巨行星也有光環。它們太暗了,用地球上的望遠鏡罩拿是看不到的。

畢竟,我們知道奧爾特雲存在於冥王星之外,冥王星為我們提供彗星所需的冰,但沒有人見過奧爾特雲或其中的任何東西。

以穀神星為例,它是最大的「小行星」,也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顆由於重力作用而呈圓形的小行星。它的軌道不在橢圓平面上,但它的軌道大致是圓形的。這意味著在太陽系的一生中,它不太可能撞上任何東西。

然而,穀神星僅僅是你在地球上的望遠鏡所能做的極限。它只有500英里寬。它在火星軌道之外。

小的東西很難發現,直到1801年才被發現。從那以後,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小行星,但如果它們確實存在於木星和土星之間,仍然很難確定。

11樓:學霸雷

小行星帶的存在是太陽系初期演化所遺留下的證據,太陽系中的絕大部分小行星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星子,這些星雲在太陽漏橘形成初期就存在了,星雲中的星子會相互碰局搜絕撞,合併成大行星,或者又碰撞成碎片和殘桐姿骸拋灑出去。

12樓:情感交談

因為很多時候宇宙中都需要祥譁薯一些小行星來平衡,並且很多小行星匯聚在一起,因為它們的隱力相蘆納同,謹者它們會相互的吸引,所以經常會將自己的同伴吸引過來,就組成了小行星帶。

13樓:淘氣的小魚仔

小行星帶上本來有多顆虧扮胡類似穀神星的矮行星,然後彼此發生了碰缺汪撞,從而破碎形成小行星帶。 起初在小行星帶位置上是有一顆大行星的,後來由於發生了巨銷攔大的**,從而碎裂形成小行星帶。

太陽系小行星帶到底從何而來?它們曾經來自於同一顆行星嗎?

14樓:點點經典好貨

太陽系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遺留的小型天體,部分**於太陽系初生時的物質聚集,一部分是太陽系原始行星碰撞產陸帆缺生的碎片,不是僅僅來自於一顆行星。

太陽系的物質都在繞著太陽運動,最初的時候太陽系處於一片星雲中,而星雲中的物質也是「物質」,而引力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不斷地聚集,然後在不斷地碰撞過程中融合形成太陽系主要的大型天體,太陽聚集的物質更多,引力更大,一邊快速旋轉一邊以引力影響整個太陽系的物質,同時也有太陽系最初也有一些小型的行星,也在以各自的引力影響著太陽系的物質,據科學家估算,太陽系曾經存在100個原始行星,不斷地碰撞融合,就只剩下現在的這些了。

隨著太陽系絕大多數物質被太陽和八大行星吸引而去,太陽系剩下的物質聚集形成的小行星和原始行星碰撞後形成的碎片就少了,撞擊行星的幾率就低了,而也早辯像行星一樣,被太陽和八大行星引力影響,聚集在木星和火星之間,以及海王星之外,形成了暫時穩定的局面,它們仍然在行星和太陽的影響下逐漸改變軌道,仍有撞擊行星的可能,同時八大行星的軌道也在不斷變化,有的正遠離太陽,有的正接近太陽。

太陽系最初一片混亂,現在只是暫時穩定的狀態,將來還是可能重新回到混亂的狀態,小行星轎虛作為質量更小的天體,受到八大行星不均衡引力的影響更大一些。但是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暫時還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更何況是茫茫的宇宙呢,但是可以說的一點是,咱們人類一直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相信在未來,我們可以更瞭解地球之外的宇宙。

小行星帶可能是乙個大的行星炸燬後形成的嗎

15樓:穿穿撒比成績撒

不會的,這種設想最大的缺陷是行星**的原因說不清楚。行星很少會**。

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被認同的行星形成理論是太陽星雲假說,認為星雲中構成太陽和行星的材料,塵埃和氣體,因為重力陷縮而生成旋轉的盤狀。在太陽系最初幾百萬年的歷史中,因吸積過程的碰撞變得黏稠,造成小顆粒逐漸聚集形成更大的叢集,並且使顆粒的大小穩定的持續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夠的質量—所謂的微星—便能經由重力吸引鄰近的物質。

這些星子就能穩定的累積質量成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氣體行星。

在平均速度太高的區域,碰撞會使星子碎裂而抑制質量的累積,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體生成。在星子的軌道週期與木星的週期成簡單整數比的地區,會發生軌道共振,會因擾動使這些星子的軌道改變。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空間,有許多地方與木星有強烈的軌道共振。

當木星在形成的過程中向內移動時,這些共振軌道也會掃掠過小行星帶,對散佈的星子進行動態的激發,增加彼此的相對速度。 星子在這個區域受到太強烈的攝動因而不能成為行星,只能一如往昔的繼續繞著太陽公轉, 而且小行星帶可以視為原始太陽系的殘留物。

小行帶所擁有的質量應該僅是原始小行星帶的一小部分,以電腦模擬的結果目,小行星帶原來的質量應該與地球相當。主要是由於重力的擾動,在百萬年的形成周期過程中,大部分的物質都被丟擲去,殘留下來的質量大概只有原來的千分之一。

當主帶開始形成時,在距離太陽 au之處形成了一條溫度低於水的凝結點線—"雪線",在這條線之外形成的星子就能夠累積冰。 在小行星帶生成的主帶彗星都在這條線之外,並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者。因為大約在40億年前,小行星帶的大小和分佈就已經穩定下來(相對於整個太陽系),也就是說小行星帶的主帶在大小上已經沒有顯著的增減變化。

但是,小行星依然會受到許多隨後過程的影響,像是:內部的熱化、撞擊造成的熔化、來自宇宙線和微流星體轟擊的太空風化。因此,小行星不是原始的,反而是在外面古柏帶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形成時經歷的變動比較少。

主帶的內側界線在與木星的軌道週期有4:1 軌道共振的 au之處,,在此處的任何天體都會因為軌道不穩定而被移除。在這個空隙之內的天體,在太陽系的早期歷史中,就會因為火星(遠日點在 au)重力的擾動被清掃或拋射出去。

小行星如何命名,小行星是怎麼命名的?

1全部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 永久性的崇高榮譽!永載人類史冊!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稽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 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小行星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 前面一部分是一個永...

脫羅央小行星是啥

在木星的軌道前後各60度的位置上,有兩個小行星群。在這兩個位置上的天體,受到的木星和太陽的引力可以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叫做木星的拉格朗日點。在這裡的天體,會和木星以相同的角速度圍繞太陽公轉。而這裡的天體就是兩群小行星。一個叫希臘群小行星,一個叫脫羅央小行星群 或者叫特洛伊小行星群 在這裡發現的小行星...

Itokawa小行星發現液體和有機物質,是否是地球

人們所說的迷信從上古就有,這是古人經過漫長歲月,和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我們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我們不能解釋的東西不一定沒有。醫學,文學到今天我們還得借監古人的發明。特別是文學,有些作品我們看都看不懂,是發揚光大了還是倒退了?就像好多年好多年過後,後人認為現在有種東西能隔空喊話 打 是迷信,一千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