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地心說的歷史意義。
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乙個行星體系模型。儘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圓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誌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
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執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了「執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乙個本輪乙個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乙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裡,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的**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作用。
雖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後來被日心說取代,但是它在誕生至今1500多年的時間裡,帶給西方人的東西遠遠多於哥白尼的日心說。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乙個行星體系模型,是世界上最早的假說—演繹體系。在建立理論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使用數學工具去研究和證明,開創了構建精確性理論的先河。
在地心說佔統治地位的上千年間,由於地心說的統治地位和廣泛影響,它塑造了西方人的分析式的思維方式,和不包含倫理觀的實體自然觀,以及自然研究中應用數學工具的習慣。
運動的相對性和地心說。
從物體運動的相對性原理理解,地心說就已經不再是錯誤,因為相對於洪荒宇宙來說,我們自己所在的地球相對於我們自己是靜止的,所以我們可以從相對論的觀點來看,來思考地心說的對與錯。而且我國從古代開始研究星相,都認為星星是在按照一種玄妙的軌跡在運動,那麼這是否可以看做我國古代就已經對相對論進行了研究,只不過無論是我國古代還是教廷,都沒有對相對論做出相應的研究。如果說我國古代就已經研究出了相對論和地心說的關係,那麼現在的宇宙學說是否就要改寫,這一點還是值得深思的。
能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原因,也是因為信奉地心說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方法來補救地心說。起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後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
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於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逐漸被淘汰。地心說之所以會被突破,是因為地心說的創始人和擁護者沒有把地心說的語意和內涵無限擴大(在天體執行的闡述中畢竟還有非地心說的存活空間,即地心說能被「證偽」)。
2樓:網友
因為他們能比較笨。
高一物理必修2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3樓:網友
1.由g=mg得,m=g/g=16/10n=。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物體在高空時的重力加速度為g1,則。
f-mg1=ma
g1=(f-ma)/m=(,由萬有引力定律得,g=gmm/r方---1)
g1=gmm/(r+h)方---2)
由(1)/(2)得。
g/g1=(r+h)方/r方。
則h/r=根號下g/g1-1=10/(5/8)-1=3
2.先用質量=體積*密度的計算出行星的質量(含有地球質量、地球半徑和行星半徑的關係式),然後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地球與半徑的關係式(注意地球衛星的高度為7倍的地球半徑)將各關係式帶入行星週期與半徑的萬有引力關係式(行星衛星的高度為倍行星的半徑)得出行星的自轉週期與地球的比值為,所以選b。
3.根據萬有引力公式。
gmm/r^2=mrω^2=mr(2π/t)^2
化簡有m/r^3=4π^2/(g*t^2)
密度ρ=m/v=3m/(4πr^3)=3π/(g*t^2)
4.第一宇宙速度是指物體圍繞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的最低速度,此時,萬有引力提供物體圓周運動的向心力:gmm/r2=mv2/r〖g=(2/3)×10^(-10)n(m/kg)2是萬有引力常數,m是地球質量,m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的質量,r是地球半徑,v是物體作圓周運動的速度,也就是第一週宇宙速度。
計算可知:v1=√(gm/r)
第二宇宙速度是指物體脫離地球的引力束縛,成為太陽系的行星的最低速度,這時有動能全部轉化成勢能:,計算可知:v2=√(2gm/r)
當把第二宇宙速度中的地球質量和地球半徑分別換成太陽的質量和太陽系的半徑的時候,可以算出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物體脫離太陽系束縛,成為星際旅行者的最低速度。
地球半徑:,地球的質量:6×10^24kg,太陽系的半徑:1光年左右≈,太陽的質量:2×10^30kg。
計算得出:v1=,v2=,v3=。
高中物理必修二公式 萬有引力與航天
4樓:介
對於近地面的物體,設其質量為m,地球質量為m,地球半徑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則有:gmm/r^2=mg(m可以約掉,所以引力的大小隻和中心天體的質量有關)
根據:v=4/3πr^3 密度=m/v
可計算出星球的密度。
對於上空的物體,設其質量為m,距地表為r,該處的重力加速度為a,地球質量為m,地球半徑為r,則有:gmm/(r+r)^2=ma
a=v^2/(r+r)=w^2*(r+r)
原式=m*[v^2/(r+r)]=m*[w^2*(r+r)]
還有克卜勒第三定律a^3/t^2=k w=2*π/t m=4π^2*r^3/gt^2 (要靈活套用)注意:公式中的重力加速度與半徑r(r)要統一。
然後作萬有引力的題目,要記住這一句話:重力提供向心力,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從這二句話出發,所有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這是我高中一年來總結的,希望你有更好地瞭解!!)
5樓:流星雨毓
常用要有。
gmm/r^2=mr(2π/t)^2=(mv^2)/r=(mv2π)/t
mrw^2密度=3g/4πrg(r為該星球的半徑)
mg=gmm/r^2
高一物理必修二關於萬有引力方面的解答題求高手解答。
6樓:夢魘是紅色
第一題:可得:g=(2*h)/(t*t) 而有分析可知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m*g=(m*v*v)/r
可知v=根號下g*h.
設星球表面一物體的質量為m,則由分析可知物體的重力可近似看成物體與星球的萬有引力,mg=(gmm)/(r*r)
故星球的密度=(3*h)/(2*
第二題: 由分析可知, g=g*m/(r*r), 則m=(g*r*r)/g;
則m*a=(g*m*m)/ 推出a=(g*r*r)/同理可知m*v*v/(r+h)=(g*m*m)/可推出速度。
7樓:網友
1、物體從h(h遠小於r)處自由下落經時間t後落回該行星表面 所以該行星的重力加速度為g1=根號下2h/t 根據重力提供向心力得 mg1=mv^2/r 求出v
2、由重力等於萬有引力可得mg=gmm/r^2 解得m 根據行星的半徑r 可以求得行星的體積v 所以平均密度=m/v
1、mg=gmm/r^2 gmm/(r+h)^2=ma 解得加速度a2、gmm/(r+h)^2=mv^2/(r+h) 解出v
高一必修2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有關知識點
8樓:網友
把你的郵箱發給我,我給你完整的,我的。
高一物理必修二題型,高一物理必修2習題
老師講你就明白說明知識你懂了,但是自己做卻不會說明你僅是懂得知識卻沒有懂得如何思維,如何分析。學物理第一步是掌握知識。第二步才是關鍵,那就是學習老師的分析過程。最好的辦法就是聽老師講完過後,你找老師把老師講題的過程講給老師聽。開始是比較麻煩,可以找一道兩道題就可以了,慢慢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分析變的越...
高一物理必修,高一物理必修
1全部一 若按題圖,解答如下 解析 對物體a而言,所受繩子的拉力f a 和b對它的摩擦力平衡,即 f a g a 對物體a b整體而言,所受外力f 繩子的拉力f a 地面對它的摩擦力平衡,即 f f a g a g b 聯立 兩式解得 0.16 二 根據題意,題圖中的a b兩物體應交換位置,交換位置...
高一物理追及和相遇問題,高一物理必修1關於追及相遇問題應該怎麼做
先以河為參照系,可以不考慮河水流速。所以木桶落入河中,5分鐘後,漁夫發現,返船追桶的時間也為5分鐘。木桶在河水中順河水的流速漂了10分鐘。再以地面為參照系,以橋為原點,10分鐘漂了600米 河水流速 600 10 60米 分如果是順水而劃,掉下一木桶,10分鐘發現,返船撈桶,發現也是10分鐘取到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