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帥帥的老木匠
辛棄疾《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鑑賞。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絃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
這首小令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約寫於西元1203年。其時正當他南歸後第三次出仕前,賦閒居住在江西鉛山的瓢泉。這一帶的山山水水,特別是「雨巖」的風景,深深打動了他,因此他的筆下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不算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種情趣和境界。
寫作本詞的時候,辛棄疾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但仍壯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統一祖國的巨集偉理想得已實現。此時他的好友陳亮已經去世,朱熹也在「慶元黨禁」事件中喪生,稼軒深感知音難覓,再也遇不到陳、朱那樣的好友了,不免感慨萬端。小令在描寫「雨巖」景物的同時,寄情于山水,抒發了這種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三十畝為一畹。首句化用屈原「餘既滋蘭之九畹兮」(《離騷》)句意,說明蘭花怒放,絢麗多采,但「空谷無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
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絃斷知音少。」「泠泠」,聲音清脆。這兩句說,「寶瑟」縱使彈使彈奏出清脆悅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難覓「知音」,實際上是詞人自嘆陳亮、朱熹過世之後,很難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悶。
過片之後,進一步抒發遲暮傷感之情,與上片緊密聯絡,不可分割。「冉冉年華吾自老」,「冉冉」,慢慢地。作者自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老了,「何處尋芳草?
芳草」與上片的「知音」相呼應,意思相同,這樣就使全詞的思路貫串一氣,意境也更覺深遠。「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累」,本指繩索;「石龍」,指石龍風,是一種打頭迎風,如颶風之類,宋孝武帝《丁督護歌》雲:「願作石龍風,四面斷行旅。
稼軒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到處碰壁,特別是他恢復故國的理想不得實現,他的一言一行無不受到阻礙,更使他覺得如同碰上了打頭逆風。結尾兩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說人世道路曲折艱難,詞人鬱結胸中的憤懣不得發洩,哀惋欲絕。
本詞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詞又多用象徵手法,抒寫自己難覓志同道合的夥伴、壯志未酬的深沉感情。有意境蘊藉含蓄,意近而旨遠的特色。
辛棄疾的《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抒發的感情
2樓:網友
抒發作者不得志與少知音的牢騷情懷,作者並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過比興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達出滿腹的悲憤。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的介紹
3樓:似水流年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詞的主題,是抒發作者不得志與少知音的牢騷情懷,作者並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過比興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達出滿腹的悲憤。
誰知道《大同書》原文啊急求,誰知道《大同書》原文啊急求
圖書館有借的,我原來看過 大同書 出版 江蘇古籍出版社 裝訂 線裝 冊數 4冊1函 版本 限定版 版次 1985年12月第1版,1985年12月第1次印刷領導震驚中外的戊戌維新運動和撰寫 大同書 是康有為對中國近代歷史和中國文化思想寶庫最重要的貢獻,是值得後人懷念的。去圖書館查查吧現代人都快忘記了啊...
誰知道書這種古代文體,誰有 書 這種古代文體的知識介紹 5
書信,在我國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它產生於春秋時代,發展於西漢時期,並出現了一些書信寫作名家,如司馬遷的 報任安書 東漢以後,由於發明了紙筆,書信也隨同文學一道,逐步向社會下層發展.這時的書信,不僅是一種應用文體,且已發展為書信體散文,如白居易的 與元九書 到了清代,鄭板橋有16封家書傳世.至於現當代...
有誰知道類似治癒系的書!求 類似下面的這種書
沒有夢想 何必遠方 這本跟你的型別差不多 推薦類似朗達拜恩的 祕密 這類的 系書籍 吸引力法則 邁克爾 勞塞爾 鑰匙 喬 少有人走的來路當下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自己 活出全新bai的自己還有,不要只拘泥du於這類的書,多看不zhi同型別的書,但dao不要看太沉重壓抑的。也許哪部 裡的一句話,就能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