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有啥「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

2025-03-16 07:40:24 字數 1106 閱讀 2534

1樓:香漓者

在封建社會里,讀書人是沒有任何地位的,不要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類的傳言,那是讀書人自欺欺人之說。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仕當官,因為誰都明白,有了出頭之日,那就意味著有了一切,正所謂「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於是,千軍萬馬湧向獨木橋,能擠過去的又有幾個呢?

自然,擠過去了的需要感恩戴德,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態如履薄冰地為朝廷效力、為他人賣命。擠下獨木橋的,自然也不會甘心,想方設法想要謀個職位,要麼隱跡山林,伺機而動;要麼以德服人,隨時待召;要麼予人錢財,買官求爵……一旦有個什麼伯樂相中,便感激涕憐,死心塌地,鞍前馬後,唯命是從,就像豫讓一樣,可以「士為知己者死」而在所不惜。

2樓:秦寄風

士為知己者死」,其文化和精神內涵其實很簡單,就是投桃報李,人家若禮遇於我,有告絕恩於襪乎姿我,日後用得著我之時,必不問緣由,不由分說,捨生忘死,赴湯蹈火,湧泉相報。在這種傳頃猛統文化的薰陶下,「士」們對自己的「知己」不加甄別,只要「知己」一有所求,便痛快地亮出「忠心」,並迅速付諸行動。只可惜如此一來,「義」雖有了,「理」卻未必說得過去,「法」也未必能容。

3樓:回憶

耐戚伏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俠士為報知遇之恩兩肋插昌攜刀、忠貞不渝、肝膽相照的拜義之風。從此仔檔,這句名言在歷朝歷代和社會各階層廣為流傳,往往是言者慷慨激昂,血脈賁張,聽者心中大慰,感慨萬分。

4樓:庫厚莉

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強調「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尤其是中國的知帆賀飢識分子,一方面潔身自好,「鳳非梧桐不棲」;一方面又甘拍仔願獻身於知己者,如諸態返葛亮為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樓:內啡式

比如說啊,在明朝,他們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黃觀、卓敬、陳迪、暴昭等人,就殉了建文帝。

6樓:凱人夢天

嚴格講蕭遙光的私德可以說很差了,但他本身是個文藝青年,對這些幕僚下屬屬官也都還不錯,所以鎮激這些人願意橡派為他梁旅賀去死,雖然也有一部分是自認為「他是主,不管好不好,我都應該殉」的。

7樓:網友

確實有過這樣的故事,比如說管仲與鮑叔牙。

真實歷史中的戰神薛仁貴是啥樣的,歷史上有薛仁貴這個人嗎

薛仁貴 614 683 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 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經大敗九姓鐵勒 值得一提的是 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降服高句麗,擊破...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怎麼死的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 公元1120年 十月組織起義,聚眾百萬,攻佔六州五十二縣 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 江蘇南部 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被奉為 聖公 年號 永樂 設定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 1121年 四月,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青溪幫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39名首領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臘在汴...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青鳥傳書。傳說漢武帝有一次在承華殿,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集於殿前。漢武帝就此事問東方朔。東方朔說 這是西王母要來了,它們是先來報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來了,有兩青鳥如鸞,夾侍其旁。後以 青鳥傳書 比喻傳信,以 青鳥 比喻傳信的使者。 名落孫山。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