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 指南錄後序 好句子有什麼?說明理由(至少3個)

2025-03-19 04:05:18 字數 1053 閱讀 8033

1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主旨】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敘出使元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

其中1~3段重在記敘,第4段以抒情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講自己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再講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不得愛身」,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

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營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第二階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不得歸矣。

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後講本來是「分當引決」的,但仍「隱忍以行」是為了「將以有為也」。

第3自然段寫北行路中得脫的行程。又段局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至京口……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寫得脫後的喜悅。

第二層,「留二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寫受誤會後的困境。

第三層,「已而得舟,……以至於永嘉。」寫得舟後急於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的心志。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此句引出「及於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詆大酋當死;檔芹……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個排比句。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再現了文天祥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

第三層,「嗚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第二部分(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題名。

這部分告訴我們文天祥是「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廢」而得以儲存。文天祥將詩結成集目的是「將藏之行燃畢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2樓:匿名使用者

文天祥不應是個自大之人,樓主此論不橘茄指知緣何而來。

國事遂不圓配可收拾"一句可以理解為,南宋政權風雨飄搖,朝廷內外當時把希望都寄託在文天祥出使元營上。但出於種種因素,並未達到目的,希望破滅。"遂不可收拾"當指文天祥被羈押後發生的諸多不利之事,並不是他妄納棚自尊大。

文天祥的故事,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

庶民出身 文天祥於1236年6月6日 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 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 今江西吉安 富川。這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鄉鎮,鎮旁不遠處正是有丘壑林泉之勝的文山。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沒有當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 起身白屋 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 君子長者 ...

文天祥的故事,詩詞,介紹,文天祥的故事簡介

文天祥的故事 2008 04 10 19 31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 即公元一二七七年 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阪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凶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

文天祥的生平簡介左右急用,文天祥的生平簡介 200字左右 急用

文天祥 1236 1283 漢族,吉州吉水 今屬江西吉安 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 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著 文山全集 名篇有 正氣歌 過零丁洋 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