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朝代的教育制度最好?

2025-03-21 14:30:09 字數 4231 閱讀 7707

1樓:匿名使用者

唐宋時期吧,現在大多所學的唐詩宋詞就是證明,那叫「經典」啊。呵呵。

2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那時候文人吃香啊···宋朝重文輕武···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制度最好?

3樓:王發龍說時尚

秦始皇、隋文帝的國政設計,在當時的歷史空間,都近乎於完美,但都失於自己或第二代的急政。

4樓:春天的穎兒

是明朝! 內閣制度屬明代最為完善,曾經萬曆皇帝10年不上朝,國家機器卻運轉良好,不能不說的因為官僚機制的合理。

5樓:小夢侃文化

明朝,因為明朝建立能夠吸取前朝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制度,比如說科舉制。

歷史上有哪些朝代的制度最好?

6樓:天枰竹音

所有的制度都有利有弊,沒有最好這一說法。

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都不相同,都是依據當時的國納銀此家情況和社會情況而定的,各自是沒有優劣之別的。只不過是隨著當時社會發展,原有的制度不再適應社會需要,逐漸被淘汰,新的制度響應潮流出現。

後代的制度可以說是吸取前朝的教訓搏態和經驗,但是一點弊端都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用選官制度為例,從世官制到察舉制再到科舉制。察舉制是因為當時世官制選出的人才良莠不齊,才逐漸誕生的,目的是選拔優秀人才。但是後來因為被世家大族所把持這種人才推選的權利,察舉制也不再適應逐漸加強的皇權需要,而且選拔的人才也不再選賢任能而是僅僅依靠門第。

這個時候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隋唐洞迅時期統治者不希望世家大族繼續把持朝政,同時也因為要修養生息,便不再以門第取士,而是通過考試製度依據考試成績選拔想要的人才。但是就是這樣比較優越的制度,也在逐漸發展中走向僵化,最終在1905年被取締。

由此可見,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個人淺見,望。

7樓:來自靈山可愛的太平花

封建社會,各朝有各朝的制度,談不上哪個朝代的制度優劣,超前和落後於時代的制度都不是好制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還是要看療效。長時間能使老百姓過的幸福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縱觀中國歷史上老百姓過的比較舒心的時期,有以下幾個。

文景之治時期;貞觀之治時期;開元盛世時期;康乾盛世時期。你看,四個好時期唐朝佔了兩個,就選大唐了。

有朋友說宋朝經鏈絕濟最富庶,不錯,可惜大宋邊疆不寧,橘尺經常受欺負,老百姓過的憋屈,天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幸福感指數就大大下降了。文景之治當然不錯,不過經濟基礎還是有些薄弱的,而康乾盛世更像是封建王朝的迴光返照。

還是說大唐,特別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段時間。老百姓的日子過的比較美滋滋。

安定壓倒一切。大唐軍力強大,邊疆安定。唐太宗時期圓喚高,軍隊揮師北上,把那些不安分的少數民族揍得夠嗆。沒人敢欺負咱。

那段時間政治清明、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吏治煥然一新;薄賦輕徭,重視商業,絲綢之路聞名於世,人口快速增長;詩歌是大唐華美的樂章。好作品噴湧而出,美不勝收,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唐朝前期,政治機構承襲了隋朝的制度,但有所調整變化。在**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以上,成為政務執行的主體。

這段時間老百姓不僅衣食無憂,而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質量是相當不錯的。

8樓:站站xz小飛俠

最合適祥行那個時代特點的政治制度,就是最先進的。乙個時代的優秀政治制度,應用到另乙個時代行宴襲,那就是一場災難。中國歷史上幾次「復古」、「復辟」,王莽、建文帝、張勳的下場,都能證明這一點。

另外舉幾個例子。

1、周朝的「分封制」是先進的,它適合了交通不便、通訊手段落後、行政能力不足、行政人才不足、疆域遼闊的國家特點;

2、唐朝初年的「三省六部」制,適合了檔兄當年唐朝新立,丁口只有300萬戶的狀況,待到唐朝中後期,國家丁口回覆,神一樣的「三省六部」制也就被「供起來」也就是實際被廢除了;

3、明朝建立的「內閣制」,適合君主既要集權,又要能管控龐大帝國,處理海量政務,兼顧兩者關係,以致沿襲至今。

4、清朝雖然是蠻夷建立,但也不是一無是處,「秘密立儲」制度,解決了困擾中國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最高統治者的權力交接問題。只是封建王朝走向死亡,此項制度,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9樓:金蟾居士

比較起來,包括當朝統治者,宋朝制度最好。

宋朝是乙個比較溫和的王朝,對百姓比較寬鬆。朝廷對百姓生活相對來說干涉很少,有利於民間資本的發展。

宋太宗。時朱雀數晌大街因兩邊商販擺攤,導致彎敗皇家出行儀仗縮減。換在當埋畢顫代……呵呵(有城管)。

10樓:五戒之印

中國歷史上的朝鍵鍵首代都是封建制度,只有人們稱為盛世,著名的有:漢代的文景盛世,唐代的開亮稿元盛世,明代的稿數永宣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

各朝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11樓:欣旋教育

1.夏朝:夏朝目前為止仍被冠以「傳說中的朝代」,其代表性的「二里頭文化」未能像商代殷墟出土甲骨文和大量有甲骨文的青銅器文字證明,所以在國際史學界一直不肯定夏朝確實存在!

2.商朝:商朝是文字證明最古老的朝代,其典型的文化特點就是大量的青銅器,如司母方鼎和四羊方尊,作為統治的象徵和對天神的崇拜,祭祀一直是國家生活中最為莊重的一環,也是因為這種複雜的祭祀制度,給現代社會留下了大量的追溯其輝煌的印證!

3.周朝:周朝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後世自稱自己禮儀之邦的制度創新,周公輔成王,制定禮樂制度,封建等級思想開始形成,禮樂制度對於國家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嫡長繼承製」,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儲君的繼承製度,這也是周代得以800年延續的原因。

西周的制度創新對於國家體系的完善,對於社會的穩定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

4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是東周的一部分,戰國的大部分屬於東周時期,這是個禮樂開始潰崩的時代,孔子極力恢復禮樂制度,卻也無能為力,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開始僭越禮法,戰爭不斷!作為諸侯的楚國國君卻與周王室平齊,自稱王!

5.秦朝:大一統的朝代,各國文化得以趨同,統一國家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刻,有歐洲史學界認為歐洲正是缺少像秦始皇這樣的人物才使得西歐至今也未能像中國一樣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6.漢朝:漢朝立國400餘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啟,西域文明開始進入中原,一些帶有「胡」字的蔬菜就**於西域,如胡蘿蔔,胡椒等,這一時期中國漢字從秦代小篆轉化為我們熟知的繁體漢字,東漢末都書寫繁體漢字了。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利弊。

12樓:縹緲孤梟

春秋時期:

各國建庠序,也就是今天的學校。教的種類有「六藝」禮、樂、射、御(駕車)、書、數。

我個人覺得當時來說,已經很好很全面了,弊端就是隻有少數人能得到這種教育,一是因為物質基礎,二是當時的制度(國人(有權利受教),野人(無權利))。

而後至清:**建太學、國子監等(以前就有,不過科目不太一樣)。絕大多數教授禮、書,少見教樂。其餘射、御已文武分開教授(已為專職,不在此列)。數被批為旁支莫道。

其實以前文人都很厲害的,有很多有名的將軍都是投筆從戎的,例如班超、袁崇煥等,所以當時,文武雖分但是還未全分。到最後,八股時,才文武不相顧。)

優點 怎麼說呢,算是術業轉經了吧。

缺點 到最後,文武不相顧時,武將不知計,文官生搬硬套、紙上談兵。以致外夷入侵,國不國,家不家。

13樓:網友

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應試教育,這是」不容質疑「的,注意」不容置疑「。如果對方有質疑的話,可以拿高中學習和高考舉例。

順承高考這一話題,要指出高考的利弊(中國教育有利的一面,但在辯論中要指出弊大於利)。即造成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可以結合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製造不需要大學生,只需要能幹的工人,所以,目前中國大學生數量過多(注意過多,不代表中國不需要大學生)。

再與國際上的智力競賽結合,這麼多年來,中國造就了這麼多大學生和所謂人才,卻沒有乙個人得過諾貝爾獎。

中國教育嚴重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就連學生家長也深受其毒害,中國學生家長害怕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不一樣,而美國家長害怕自己家孩子和別人一樣。

中國教育有很大的優勢,中國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有過硬的基本功.無可厚非.但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師資短缺。

14樓:欣怡四葉草

考試範圍的固定,使中國很多人只是死讀書,死背書,沒什麼太多的實際用處,當然,也並不是說一無是處,也有些有利的作用,培養了一些人才;還有,重男輕女。

15樓:網友

培養了人才,更害了人才。

美國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美國的教育制度?

美國教育制度和大多數其它國家教育制度的一個主要不同點,是美國的教育為社會上每一個人而辦,不是專為少數人而設。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 歷史 語文外,還有縫紉 打字 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 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

美國的學校制度,美國的教育制度?

美國高等學校實行學分制。教師在每學期開始時給學生布置大量的閱讀書目和材料,培養學生自學和學術研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爭取獲得每科6 18個學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獲得學士學位,必須按規定修滿120 128個學分,通過考試和撰寫學位 合格後才能獲得學位。美國高等院校規定,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才有資格繼續...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制度,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有什麼新變化

南朝歷宋 齊 樑 陳,前後約170年,北朝至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訟元386年 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訟元581年 約200年。這時期學校教育總的特徵和趨向是,南朝呈現出多樣化,北朝表現為規範化。一 南朝教育制度的多樣化 南朝宋建國60年間注意恢復和發展官學教育,宋武帝有感於戰爭使學校荒廢,曾於永初三年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