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你所說的東西,應該屬於裝機工具箱寬洞老中的乙個批處理檔案。
它的作用是清除安裝顯示卡驅動後在桌面右鍵選單中生成的多餘專案。
以達到提高執行速度的顫燃目的。
是乙個很實用慎公升的檔案。
2樓:匿名使用者
cmd是xp和2000系統下的命令提示符 模擬dos環境。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執行中鍵入 regsvr32 /u 回車。
4樓:匿名使用者
md - 程序資訊。
程序檔案: cmd 或者。
程序名稱: windows command prompt
描述:是微軟windows系統基於上的命令解釋程式,類似與微軟的dos作業系統。
是乙個32位的命令列程式,執行在windows nt/2000/xp/2003/vista上。
這不是純粹的系統程式,但是如果終止它,可能會導致不可知的問題。
出品者: microsoft corp.
屬於: microsoft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開啟方式:開始——執行——輸入「cmd」——確定。
系統程序: 是。
後臺程式: 否。
使用網拍亂絡: 否。
硬體相關: 否。
常見錯誤: 未知n/a
記憶體使用: 未知n/a
安全等級 (0-5): 0
間諜軟體: 否。
廣告軟體: 否。
病毒:世讓 否。
木馬: 否。
桌面右鍵選單多了個cmd,怎麼消除
5樓:小炫馬紮
1、在系統桌面上單擊「開始→執行」,鍵入regedit並單擊「確定」執行登錄檔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enuext,在右側刪除該專案即可。如圖:
2、藉助於第三方工具。如金山衛士。執行金山衛士,可以在 百寶箱\系統工具 中找到右鍵選單清理模組,開啟後可以對右鍵選單進行清理。如圖:
6樓:網友
reg add "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background\shell\cmd" /v extended /t reg_sz
直接在cmd裡輸入,執行即可。或是儲存為bat,雙擊執行。
或是開始→執行,輸入regedit,回車,開啟登錄檔器,在hkey_classes_root\folder\shell這個路徑下,應該有乙個名為cmd的子鍵,把它刪了就可以了。
win7系統 桌面右鍵選單 中多出了乙個cmd選項,請問如何刪除?
7樓:緣若夢醒
win7系統下刪除右鍵選單裡的cmd的步驟:
1、首先按下win+r開啟執行,然後輸入 regedit 回車或點確定。
2、開啟登錄檔器後,點選 ,然後點選查詢。
3、在查詢目標的輸入框中輸入cmd,然後點選查詢下乙個。
4、找到後,將「 cmd 」項刪除;
6、最後,按照上述操作得知,發現右鍵中的「cmd」選單沒有了,上述操作方法適用win7/win8/win10系統。
還有一種更快速的方法是覆蓋extended值。方法是直接在執行中輸入reg add "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background\shell\cmd" /v extended /t reg_sz
8樓:admin初學者
windows系統怎麼去除桌面右鍵多餘的選項?
如何清除右擊多餘的選項,就是我單擊桌面空白又擊出現一欄選單,剛公升級了一下顯示卡程式,多出了幾個選單項
9樓:網友
超級兔子有這個功能 能刪除多餘的右鍵項 應該在魔法設定裡 現在不怎麼用了 也忘了在哪了 但是絕對有這個功能。
10樓:網友
用qq電腦管家把 裡面的高階功能就能解決。
11樓:手機使用者
,現在多數的木馬可擊穿還原映象,所以老老實實的重灌吧。
計算機接上顯示卡,沒有任何反應
電腦本身有沒有警報啊,修東西一般就是置換,要是換了乙個好的進去不出問題,排除掉鏈結問題之後,就剩下的是顯示卡本身了。而且你是直接開不了機,這屬於硬體問題,不關驅動的事,驅動只是讓顯示卡發揮到最佳水平。顯示卡短路了吧,換個顯示卡試試。應該要打驅動的吧。為什麼獨立顯示卡插電腦上顯示器沒反應?首先獨顯是hdmi介面...
如何清除記憶體,如何清除記憶體
如何清除記憶體?記憶體是不需要清除的,記憶體沒有儲存功能,他只是快閃記憶體,斷電後所有資料消失。你所說的 是清除網頁,辦公軟體等等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並存在於硬碟上的的快取檔案或者是冗餘檔案 很多工具,360就可以 360安全衛士就挺好用的 電腦記憶體佔用過大如何清理 可以把盤裡有用的資料都拷貝到行動硬...
如何清除南方菟絲子,如何清除南方菟絲子
凡事都有兩面性的,朋友彆著急,菟絲子也只是植物,它只會憑著天生的意識去生存。豆子的伴侶 菟絲子 在我們吃黃豆時,也許還不知道有一種植物是和它一起生長的,這就是菟絲子。因為它是一種寄生的植物,常以豆子為寄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豆子的生長,但並不是一無是處。1946年,中國學者羅士韋培養菟絲子的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