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接種室及塑瓶滅菌建議選用廣州環偉臭氧消毒機消毒滅菌。
蘑菇菌種自己怎麼培養 蘑菇菌種自己如何培養
2樓:華源網路
1、地溝覆土法:
選地勢平坦的場地,挖深30釐公尺、寬1公尺、長不限的畦床,床底略呈龜背狀,床與床之間相隔80釐公尺以上,並留好排水溝。畦床先用1000倍敵敵畏噴灑殺蟲,用5%石灰水消毒殺菌。將發好菌的菌袋塑料膜包去,把菌棒橫臥於床內,菌棒間相隔2-3釐公尺,排滿畦床。
把事先消毒過的覆土材料覆於菌棒上,澆一遍透水。
這時泥土必然會沉入菌棒之間,再次用土添鋪,再澆水,一直到菌棒之間全都是稀泥為止。再在菌棒上鋪一層4~5釐公尺厚的覆土,用水均勻的澆灌,直到覆土層全部吃透水,覆土工作結束。如果是在室外修建的畦床,要架設小拱棚,覆蓋塑料膜或草蓮等遮陰物。
一般7-10天就可出菇了。
2、雙排菌牆法:
把長好的菌棒塑料膜脫去,平擺成相距30釐公尺左右的雙排菌牆,每層菌棒之間覆一層3釐公尺厚的土,每層菌棒都向內縮排,形成上窄下寬的塔形。中間的空隙用土填滿。7-10天左右出菇後,從堆頂部澆水,使其自然補水。
4、配方:i號:小麥或大麥88%、公尺糠或麥麩10%、石膏或碳酸鈣1%、石灰0.5%、含水量65%(加入公尺糠或麩皮主要是使培養基疏鬆,增加透氣性,菌絲走向好)。
號:小麥25%、稻草64%、麥麩10%、石膏粉1%、含水量65%--70%。ⅲ號:
雜木屑42%、雜刨木花42%、公尺糠或麥麩15%、硫酸鎂0.2%、石膏或碳酸鈣1%、含水量70%。 以上配方在1.3--1.5kg/平方公尺壓力下,消毒2--2.5小時,3天內用完。
5、浸泡:浸泡分石灰水浸泡和清水浸泡預煮後加石灰兩種方法。前者用1%石灰水浸泡,ph值9--10,在25℃小麥浸泡8--9小時,大麥浸泡9--10小時,夏季水溫高應適當縮短時間。
浸泡好的小麥粒,用手指甲掐麥粒凹陷,有較強的彈性,指甲印很快消失為宜。後者用清水先浸麥粒,時間與上相同。浸好的麥粒澇起用清水沖洗後瀝乾,放入鍋內煮至剛沸為止澇起涼開,加入鋪料混合,用0.5%石灰調ph6.5左右,含水量65%。
6、裝瓶及消毒:選用容積700ml,瓶口內徑為3cm左右的淺白色耐高溫玻璃瓶(不宜用廣口瓶,以免雜菌侵入),將配好混勻的培養料裝入瓶中,每瓶裝200--300g為宜,在1.3--1.5kg/平方公尺壓力下消毒2--2.5小時,切忌消毒時間過長以免麥粒呈糊狀,導致透氣性和養分下降,影響菌絲生長。
菌類的栽種方法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3樓:馬大姐種地
1、栽培時間的確定。在自然條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氣溫達到23℃以上時開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溫裝置,室溫達到28~32℃,即可實現週年生產。
2、場地選擇。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內床架式栽培兩種。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一種栽培方式。
3、原料儲備。稻草儘量選用單季晚稻或連作晚稻草,並要求乾燥、無黴爛。根據培養料配方和生產規模,計算所需貯備原料石灰、麥麩、幹牛糞、過磷酸鈣等數量。
4、培養料的預慶做處理和發酵。預溼: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調成2%石灰水,將稻草浸入水池3~6h,讓稻草充分溼透後澇出拌入其餘輔料,然後在地面製成草堆並覆蓋薄膜,使水分相互滲透均勻。
上架:將經過預溼的稻草鋪放到床架上,採用覆瓦式鋪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壓實後25~30cm為宜。然後逐層淋水至每層有水滴下為氏差爛度。
稻草上架後,將四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溫。巴氏滅菌:稻草上架後馬上加溫,使菇棚內室溫達到66~75℃,中層料溫達到63℃左右,保持8~10h後停火。
5、播種和發菌殲漏管理。
6、出菇管理和採收。
詳細介紹一下碘仿反應,詳細,謝謝!
定義 滷仿反應是甲基酮類化合物或者能被次滷酸鈉氧化成甲基酮的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與氯 溴 碘作用分別生成氯仿 溴仿 碘仿 滷仿 的反應。反應式。 醛酮的 甲基的完全滷代作用 鹼催化 反應式如下 ch ch r o naox cx c r ho naoh 三滷代醛 酮 的碳鏈鹼性裂解作用,反應式如下 ...
有誰能給一下平遙古城的介紹,越詳細越好,希望能有居民生活風俗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 公元前827年 公元前782年 明代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 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 清 公元1368 1911年 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平遙地處汾河東岸 太原盆地的...
有誰可以介紹一下有關默多克的資料嗎?
基思 魯珀特 默多克 keith rupert murdoch 年月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後加入美國籍。其父基思 默多克爵士是著名的戰地記者和出版商。默多克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在倫敦 每日快報 當過助理,年回到澳大利亞經營其父瀕於破產的 阿德萊德 年收購 珀思星期日週刊 年買下 雪梨每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