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奮起復蘇的歷史,長城的發展史

2025-04-06 18:45:18 字數 1802 閱讀 1726

1樓:齊天大聖李冠星

長城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辯哪搭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其範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攜拿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佈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係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內在聯絡,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係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緩禪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長城的發展史

2樓:網友

記者瞭解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範圍的長城調查已經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50年代中期結合全國文物普查對長城年代及分佈情況進行了初步的摸底;第二次是在1980年代結合第二次文物普查對長城進行調查。

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負責人孟琦介紹說,河北省現存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代等不同時期的長城,其中明代長城儲存較為完好,約有2000多公里。

長城的歷史

3樓:神聖灬的嫉妒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戰國時期,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

秦國。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秦代。蒙恬大規模築長城。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

明代貢獻最多。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4樓:日耀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

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0公尺,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公尺,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公尺。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公尺以上。

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長城國畫—譚翃晶作品(8張)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公尺。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巨集偉規模和艱鉅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5樓:酉洱溪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為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秦長城,明朝時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又修建明長城。

長城的外觀,歷史怎麼寫,長城的外觀和結構,歷史變化和相關故事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 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 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 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

長城的簡短歷史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一種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修築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從此刻開始長城幾乎每個朝代都在修築,春秋戰國事情諸侯混亂,諸侯之間互相提防,使長城的修築進入了一個高潮,此時的長城長度較短。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大肆修築和連線長城,自此之後長城開始連線在一起,在此之後的每個朝代直至清朝都在不斷...

長城的歷史 作用是什麼,長城在歷史的作用

一.防禦擾掠,保護 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這是主要用途。從實際情況看,古長城沿線大體上與農牧區自然分界線相吻合。北方廣闊草原適宜大規模遊牧,農牧區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這種地理環境既利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也容易產生摩擦。自從因發明轡具而有可能組建富於高度機動性的騎兵隊伍之後,遊牧民族便如猛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