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風塔的外貌描寫
1樓:網友
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客式塔, 塔平面呈八角形, 通高72公尺, 低層周長40公尺, 四周有碑石記載建塔史志 。在全國108座磚石結構簡燃御塔中名列第二。塔基座用一公尺高的青石築成, 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攔巖杆, 並有26根圓段液柱支撐附階, 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 迴廊寬大舒展, 亭亭如蓋。
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 形成低矮的須彌座, 外繞以白石欄杆。二至七層均有八角形石欄, 可供遊人四周觀光。每層的廳室樓門機構多變,雕刻細緻, 圖案不一。
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 各層壁龕, 兩側對稱, 設一至五個小壁龕, 龕合有縫, 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 以使佛燈不致熄滅。塔南闢有拱門, 遊人可登上168級臺階到塔頂, 塔頂的塔剎用碩大的寶葫蘆組成。
2樓:網友
振風塔,又名萬佛塔,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由當時的安慶振風塔春拍(3張)知府王宗徐主持修建。該塔為樓閣式磚石結構,八角七層,高公尺,各層面闊與層高按比例自下而上逐層收分,整體輪廓呈圓錐體形。底層建有寬大的基座,每邊長公尺,各層塔心譽帶室均為八角形。
每層皆有腰簷平座,簷下為雙抄華拱,出兩跳。塔內有168級臺階,穿壁繞平座拾級盤旋而上,直達頂層。每層塔門虛實交錯,平臺上圍以白石欄杆,可登臨遠眺,每層簷角均懸以風鐸。
塔剎由八角形須彌座、園形覆缽、球狀五重相輪和葫蘆形慶森蘆寶瓶構成。
振風塔是什麼樣的設計風格?
3樓:優質
振風塔為七層寶塔,每一層都有自己對應的名稱。第一層:一方雄鎮,第二層:
二水遙分,第三層:三極垂光,第四層:四大皆空,第五層:
五妙境界,第六層:六朝遺勝,第七層:七級浮屠。
在登塔路線的設計上,使用了獨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層出口、三層入口,使用了脫節螺旋,所以遊人往往到了二層,找不到三層的入口;二是在五層至六層,又巧妙地運用了反時針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門迥異多變,遊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層塔室各有四門供遊人遠眺,門外有迴廊玉石欄杆環衛,可以循廊看塔,亦可憑欄極目。
塔的最上一層無廊、無門,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層,有根直徑為公尺的剎杆向上直通塔剎,剎杆底為一枕木(寬公尺,厚公尺),兩端伸入六層底部牆體。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五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用銅軸串起,構成塔剎,振風塔的建造奇特,與歷史佛塔的對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築風格。
振風塔的介紹
4樓:卿文利
振風塔,坐落於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
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1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風向塔不是測風塔,可以告訴我風向塔的簡介嗎
根據 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 第三章,第13條規定,風電專案的申請,必須要提交風資源評估結果,所以無關風電場的大小,都需要風資源評估結果。如果要得到客觀,準確的風資源評估結果,就需要選擇立測風塔得到測風資料 如果地形特殊,或者條件不允許,無法立測風塔,那就可以選擇使用鐳射雷達測風。測風塔位置怎麼判...
描寫夏風的詩句,描寫夏風的詩句 古詩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唐 孟浩然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唐 白居易 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 王揮 過沙溝店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宋 王安石 初夏即事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唐 高駢 山亭夏日 麥隨風裡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 描寫夏...
描寫秋天的風的句子,描寫秋天的風來了的段落
蕭瑟的秋風,帶走了大地上那最後的一抹綠。秋天的風瑟瑟的吹著,那綠色的生命便也在風中漸隱漸退了 描寫秋天的風來了的段落 秋天的風,若一把鑰匙,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開啟了。陣陣秋風,四面八方湧來,一浪追著一浪,肌膚感覺微癢的沁涼,頓時淺笑闌珊。看不清風吹來的方向,但猶喜這鋪天蓋地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