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隊在海上吃什麼,鄭和的船隊有多遠?

2025-04-14 19:30:18 字數 5328 閱讀 8757

1樓:匿名使用者

捕撈魚。自帶的糧食。以及在船上自已種植糧食。

2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的珠寶銀錢,在沿海港口停靠判早稿的時候會與其地方首領進行交換食物等用品。掘孝並且穿上本身就帶著大睜核量的食物。

鄭和的船隊有多遠?

3樓:臥龍教育05學長國濤

鄭和下西洋。

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

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

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

的慶亂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

蘇門答手基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

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範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畢差謹在爭議。

4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 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告慶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的重要港口。

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闢了古裡到溜山到東非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運友簡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

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旁褲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荷姆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鄭和率領的船隊從**出發

5樓:古國大完

鄭和率領的船隊從劉家港出發。

劉家港是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出發的港口,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東瀏河鎮,元海運漕糧由此出海。嘉靖年間,因倭寇登岸侵掠,設重兵駐守。明末港口淤淺,海運遂衰。

鄭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揚國威,搜尋各國的奇珍異寶,讓玩萬國朝拜。還有乙個目的就是當時朱棣剛當皇帝,由於傳聞建文帝流落海外朱棣就派鄭和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自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受朝廷派遣,率領規模巨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當年鄭和下西洋那麼龐大的船隊,在海上如何解決一日三餐呢?

6樓:南國途千里

鄭和的船隊出海,除了乘坐所需要的船隻外,還有馬船、糧船、戰船等,以確保食物**和不受海盜襲擊。

自明朝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二十八年的時間中,鄭和率領船隊遠航七次,每次都從蘇州劉家港出發。

船隊規模最大時有二百四十多艘船,二萬七千多名海員,到達過30多個國家,加深了東南亞及非洲沿岸國家對明朝的影響。

船隊組成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型別的船舶。分別是寶船、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

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

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據《明史》 、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公尺,寬公尺。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最後一種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因此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

每日餐飲出海前準備。

因為船隊規模大,所以在出海前,都會準備充足的糧食和淡水,以保證長時間的航行食用。我國古代的糧食以及蔬菜水果的儲存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完全可以應對出海航行。

海上自給自足。

海中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除了淡水資源和果蔬,海中應有盡有,不必擔心沒有吃的。

沿途**。鄭和的團隊中攜帶有大量的瓷器、絲綢等明朝特有的商品,用以沿途進行**,拓展海上**渠道。而當他們**時,完全可以從當地解決淡水資源等物資不足的問題。

鄭和的團隊航行多次,有著充足的航行經驗,而且航線也是幾百年以來總結出來的。沿途的東南亞、印度洋沿線以及非洲東海岸都有港口供停靠,補充後勤。

7樓:南柯貓

有專門運輸食物和淡水的船,而且在船上也會種植一些作物甚至養動物,只有沒想到的,沒有做不到的。船隊也會是時常到陸地補給,用絲綢等物交換。

8樓:惠華小知識

當時鄭和的船非常的大,而且能裝很多糧食。所以鄭和出海的時候,就靠著儲存的糧食解決一日三餐問題。

9樓:星憶江南

一齣海前準備充足的糧食,來**船上的食物需求,二在海上航行,魚類資源充足。

鄭和下西洋船員們都吃什麼和西方麥哲倫船員們吃的什麼?

10樓:網友

根據紀錄片,鄭和下西洋時,有規格龐大的補給船,上面不僅有現成的食材、鮮活的家畜,還有栽培區域,用於培養新鮮蔬菜。而且每到一地,都會大量採購新鮮食材。

相對而言,麥哲倫他們就差很多了,長期都是吃耐儲存的馬鈴薯和小麥製品,長此以往容易因缺乏維生素而造成嚴重的疾病。因此直到十九世紀末,遠洋航行都會對人體健康存在很大的風險。

鄭和在海上遇到過什麼麻煩?

11樓:七七小噴友

首先,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每次少則百隻,多則二三百隻,這麼大的船隊出航,要想保證船隊的組織聯絡和隊形,並非易事。

其次,鄭和船隊的人員,每次都超過萬人,最多時達二萬七千八百人,這麼多人的糧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應物資,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驚人。何況他們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幾十天才能達到一處靠岸地補充給養,僅此一項開支就非常龐大,做到保證**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是東南亞隱首及印度洋沿岸諸國與中國距離遙遠,最近的占城(越)、暹羅(泰國)和真臘(柬埔寨)諸國距離近者數百、乃至上千公里,遠者如東非諸國則上萬公里。

第四是大海無風三尺浪,若是遇上臺風等惡劣天氣,船隊要經受大浪和雨淋之苦,而且有偏離航向、觸礁、擱淺的危險。

第五是沿途各國的語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鄭和要完成明成祖交辦的宣詔、修好、賜封、**等項使命,是很不容易完成的。

此外他純中們還要面對個別不友好國家的怠慢、生活用品一時的灶褲數短缺、海盜的騷擾和襲擊等。

鄭和船隊有多少隻船

12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

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們可以初步判斷:

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

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裡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乙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

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

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天氣的等;外交**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

管理財務的、後勤**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13樓:happy涓嶇煡閬

1、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2、船隻介紹:

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型別、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隻組成,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型別的船舶,除了寶船外還有四種:

第二種馬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 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 是一種交通遠輸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

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由此可見,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巨集大的遠航船隊。鄭和船隊規模之大、船舶種類和數量之多是史無前例的。

參考資料。

鄭和船隊的船隊歷史

六百年前 一四 五年,乙酉,明永樂三年 七月十一日 當時的農曆六月十五日 江蘇太倉劉家港上,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大小二百艘,揚帆出海。帶領船隊的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鄭和的船隊目的是直出大洋。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在這裡休整,等候信風。因為那時的船隻,還是以風帆為動力。在這裡,也祭祀了天后娘娘,就是我...

鄭和的原名是什麼,鄭和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鄭和原名 馬三寶。人物簡介 鄭和 1371年 1433年 回族,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 今晉寧昆陽街道 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 外交家。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 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 燕京鄭村壩 今日北京東壩村 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 1...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能夠成功,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豐富的物質基礎 如 船隻巨大,錢財豐裕等 2明太袓朱棣的支援 3當時造紙,羅盤針的出現,航海技術比較完備4準備極其充分 隨行人員的分工極細 明確而且完善,有技術人員等 5鄭和個人的領導能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