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孟子的人人皆為堯舜?與他的性本善有何聯絡?

2025-04-17 00:05:20 字數 3316 閱讀 6204

1樓:一蘆速

孟軻,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並有所發展。孟子的思想散見在《孟子》各篇之中,例如孟子提出了人人皆為舜堯。這句話的意思是,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夠成為堯舜禹的潛能,人的身上具有聖賢的本性,孟子倡導人人向善,鼓勵人們通過學習取得成就。

人人皆為舜堯是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反映,反映了教育對個人的作用。

孟子認為,人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這些是人所固有的。人性善不是人性中具有純粹的完全的道德,而是人性中具有善端,氏敏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孟子的性善論說明了人性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屬性,他將仁義禮智歸結於人類學習的結果,他喚笑還提出教育與學習是人的必須也是人的可能,教育學習必須遵循人的內在依據,發揚人的自覺。

孟子認為人性善的習得要需要依靠學習和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存心養性,即把人的天賦中所包括的善端加以保持,進而培養和擴充以及發展。

二是求放心,也就是尋求失落和放任的心靈,啟發人們恢復天賦的善良本性,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使之成為道和核含德上的完人。

舜堯皆為聖賢之人,他們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人性本善,每個人與舜堯都有善端,善端都能夠通過自我修養進行擴充進行發揚,因此通過教育,人人都可以成為舜堯。孟子強調人們在日常的行事中要以舜堯為榜樣,要學習他們的言行,要學習他們的思想,榜樣只有無窮的力量,人們若能夠,按照榜樣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就可以迅速地取得學習的成果,迅速地成長。

2樓:無能為力大蒜

孟子認為只要能夠培養好人,那麼都可以成陪渣為堯舜那樣蘆穗悄偉大的人,他覺得人生來是善良的,族悉像白紙一樣可以根據環境而改變。

3樓:菲比的小花貓

孟子的人人皆瞎態為堯舜其實就是在說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的潛能,磨仔源人本身就有聖賢的的本性。這種說法本來就戚扮是性本善思想的外在表現和反應,把關鍵點聚焦於教育。

4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指的就是每個人都是可以成為他們兩個,也就是能夠有善心有良心碼空。能夠為百姓們做出貢獻,其虛頌實講究的就是本遲譽瞎性純良。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鑑賞

5樓:網友

堯舜作為古代聖王,後世聖賢如孟子當然仰慕稱讚了。人都有同情心,殘忍戰勝關懷,是為惡。

6樓:網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孟子同他講人性本善的道理,並且必定引述堯舜的言行為證。」稱不上什麼鑑賞,只能說細細的去品味孟子為什麼這樣說。

堯舜是古代先賢。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儒家文化向來尊崇古代先賢,並以先賢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孟子也是如此。所以孟子必定引述自己認為的最接近於聖人的人的言論來證明自己的理論。

堯舜將人性之善發揮到了極致,產生了仁政王道。

簡述孟子為什麼認為人性本善

7樓:好玩的國學

從中國哲學來說,對人性的定義有幾種。主要在孟子裡有記載。在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告子的人性無善無惡論、公都子的人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論等。

孟子是乙個具有平治天下責任擔當的哲學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公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認為人性是善的。每個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種善的開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孟子認為,每個人在道德的起始階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堯舜禹那樣的聖賢。

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人沒有成為聖賢呢?孟子解釋說,人的四端,只是一種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純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儲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那麼就可能失去了善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子主張每個人都要進行反思和道德提公升。

那麼,孟子是如何論證人性是善的呢?孟子舉了乙個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說服力。孟子說,當我們看到乙個孩子馬上要掉到水井裡面去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救他。

什麼原因呢?孟子說,我們既不是要討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別人來誇我們,而是那一瞬間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這個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內在根據和理論基礎!

理解:孟子的性善論?

8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兩層含義:首先,「性」是人之為人的特性,在此意義上,「性」是乙個接近於本性、本質的概念;其次,「性」作為人之為人的特性,進一步是指人內在具有的能動主體性。孟子所謂的「性善」,當然不僅是說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進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內在能動的主體『勝。

孟子認為,這種向善的內在能動的主體性通過人的心理情感而顯現出來.是從人的現實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認為只要是人,就內在必然地具有向善的能力,因此說人之性善,即是說善與人的存在內在地合一,善並非是那個與惡相對的善,惡沒有獨立的**。在此意義上,孟子把仁義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人之「性善」是指仁義禮智之心是人內在必然具有的性向,這裡的「必然」並不是自然決定論意義上的必然,而是價值意義上的必然,即作為人來說,這是人之為人的價值肯定.同樣,說人之「性善」,也不是說「每乙個人生下來都是道德完全的人」,而毋寧說,它只是為人的為善提供了充分的內在根據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源泉。依孟子自己所說,人之「性善」在於人有了為善之「本」,有了為善的能動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

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隘子進而強調,「性善」不僅在於人先在地向善,而且在於現實地為善——存養自己的良心本心。

9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有學者指出,孟子對於社會秩序思考的出發點是建立在「人性善」上。下列言論體現孟子這一思想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個人在贍養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後代時,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體現個體對其他社會成員的關愛,立論的出發點建立在「人性善」上。

10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係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矇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儲存仁義。

怎樣理解男人人只帶一邊耳環,怎樣理解女人只帶一邊耳環

有的人說男人帶耳環通常感覺像是社會上的混混,感覺不怎麼是好人。可我覺得男人帶耳環沒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一定帶耳環的男人就是壞人,他也可以是為了好看,讓女孩子對他的眼光另一種看法。也可以是為了突出自己的性格才帶耳環。有人說男生打一個耳洞 是同行戀 不過只是這麼說的 多數男生 是為好看 擺吧 ...

大一思修題論述題怎樣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句話就是說當大家都幫助你時,你也會幫助大家的。不過這是理想狀態,最好是先 我為人人 付出努力,再得到 人人為我 的回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人們不可能不需要一日一年幫助。試想當你處於困境,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幫你度過難關,你能不感激他?當你得知他有困難時,能袖手旁觀 幸災樂禍嗎?因此...

請你說說你心目中的孔子或孟子是怎樣的人為什麼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提倡 仁 仁就是 愛人 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 廣大人民 的抬頭。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識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孔子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