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笑口常開好運不遠
符曾《上元竹枝詞》中寫的民俗食品是元宵,元宵和湯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做法上、餡料、吃法上。
首先做法不同:
湯圓是「包」出來的,表皮光滑黏糯。
元宵是「滾」出來的,表皮乾燥鬆軟。
其次是餡料選擇不同:
湯圓的餡偏軟,鹹甜葷素選擇眾多。
元宵的餡偏硬,一般單一甜口為主。
然後是吃法不同:
湯圓多是煮著吃,也有炒著吃的。
元宵多掘兄是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
最後是儲存方法不同:
湯圓可以冷凍起來,所以保質期比較長。
元宵冷凍容易開判衫襲裂,所以保質期比較短。
附上《上元竹枝詞》全詩。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塌仔元宵。
譯文】香甜的桂花餡料裡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公尺,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裡賣元宵。
元宵節詩句——《上元竹枝詞》
2樓:芊芊和你說民生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譯文:香甜的桂花餡料裡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公尺,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裡賣元宵。
符曾,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詩人。字幼魯,號藥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監生。乾隆十二年(1747)舉博學鴻詞,值父憂未試。
後以大理卿汪瀧薦,累官至戶部郎中。其京寓陳設雅潔,「書籤、畫卷、茗碗、香爐列置左右,几案無纖塵,四時常供名花數盎」,而常身無分文。
符曾詩脫手清便,氣韻尤高,陳撰、沈德潛皆推服之。嘗與同裡沈嘉轍、吳焯、陳芝光、趙昱、厲鶚、趙信等同撰《南宋雜事詩》,人各百首,採據浩博,查慎行稱之曰「七君子」且為之序。又著有《春鳧小稿》及《半春唱和詩》,(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3樓:匿名使用者
上元竹枝詞。
朝代:清代。
原文: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譯文。香甜的桂花餡料裡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公尺,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裡賣元宵。
上元竹枝詞》是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詩人符曾所著的一首詞。
符曾(1688—1760)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詩人。字幼魯,號藥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監生。乾隆十二年(1747)舉博學鴻詞,值父憂未試。
後以大理卿汪瀧薦,累官至戶部郎中。其京寓陳設雅潔,「書籤、畫卷、茗碗、香爐列置左右,几案無纖塵,四時常供名花數盎」,而常身無分文。
符曾詩脫手清便,氣韻尤高,陳撰、沈德潛皆推服之。嘗與同裡沈嘉轍、吳焯、陳芝光、趙昱、厲鶚、趙信等同撰《南宋雜事詩》,人各百首,採據浩博,查慎行稱之曰「七君子」且為之序。又著有《春鳧小稿》及《半春唱和詩》,(均清史列傳)並行於。
正日十五吃湯圓是什麼習俗?
4樓:小qiong說生活
是元宵節的習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
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公尺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傳承與發展。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元宵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也稱燈節。在中國,從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元宵,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元宵,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5樓:小陽同學
正日十五吃湯圓是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節日由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
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6樓:網友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湯圓即「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公尺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
元宵節吃元宵或者湯圓寓意:
元宵節吃元宵或者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
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蝦公尺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稱「五味元宵」,還寓意著勤勞、長久、向上。
7樓:秦魂始皇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乙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8樓:耿暄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中國由來已久的習俗。是我國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農曆第乙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
9樓:網友
吃湯圓 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意思。
10樓:山西萬老胖
昨天是元宵節,小夥子買了湯圓回家吃,一天過去了,摘掉樓上的燈籠年就過完了。
11樓:香菜不加辣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家人團團圓圓。
圓宵和湯圓有什麼區別?
12樓:歲山夕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13樓:網友
乙個意思 兩麻子事。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我見過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桌球小的立方塊。
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公尺(南方叫糯公尺)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公尺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公尺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公尺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糰(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公尺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
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麵杖。溼糯公尺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
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公尺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糰。做得好的湯糰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乙個尖兒,像桃形。湯糰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儲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糰才出現在商店裡。
南方的湯糰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糰。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裡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後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
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糰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公尺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
就是說,把糯公尺粒用水泡過後,連水帶公尺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乾,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糰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乙個特點。
14樓:網友
沒吃過"元宵",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是一樣的呢。
湯圓很好吃,糯糯的,餡裡還有很多汁呢。
民俗故事湯圓的來歷
15樓:老劉說金融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於網路。
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公尺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公尺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
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徘,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公尺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公尺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竹枝詞 意思,竹枝詞(其一)的意思
正是一場太陽雨後,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平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鬱地漫步在岸邊,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江上隨風飄來,仔細一聽,原來是久無音訊的情郎思戀自己的情歌.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 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平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鬱地漫步在岸邊,忽然...
劉禹錫竹枝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竹枝詞劉禹錫第九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寫的來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源 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 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 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
劉禹錫寫的竹枝詞中詩中押韻的字是,韻母是什麼
竹枝詞,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押的韻是 平聲的庚青韻 所謂 庚青韻,就是指ing eng。注意,in和ing是不押韻的,比如,親 qin 行 xing 按現代普通話來說,很押韻,但實際上韻腳是不對的,親,被歸類到 人文韻 en un in 同理,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