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李典的生卒年問題,歷史考據達人進

2025-04-17 07:10:25 字數 5006 閱讀 3848

1樓:網友

四種說法。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種說法,但大都是終年三十六歲,具體資料如下:

辭海(歷史分冊。中國古代史)

李典:(174--209):三國山陽鉅野(今屬山東),字曼成,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從曹操鎮壓黃巾起義軍(約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確,當不足二十歲).

任中朗將,遷捕虜將軍。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擊破孫權的進攻。

資治通鑑(215年)

八月,孫權率眾十萬圍合肥。時張遼、李典、樂進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三國志張遼傳。

太祖既徵孫權還型裂,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

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曹操徵張魯是215年).

李典傳。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年三十六薨,子禎嗣。

又:典從父幹,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初平中(190--193),以眾隨太祖,破黃巾於壽張(192),又從擊袁術(193),徵徐州(194).

三點思考。思考1:辭海,資治通鑑,三國志至少有其一錯誤。

思考2:逍遙津之戰在215年,應無疑,李典應該也參加此戰。初平中(190--193)年,李典隨曹操,192年正式出場。

若李典歿於215年,他當生於180年(三國志。李典傳:年36薨).

192年李典13歲,而在此之前,"典從父幹,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

似不合理。思考3:209年,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不利,撤退。當時張遼,李典,樂進應該也在。

四種可能。可能1:李典生於174年,三國志李典"年三十六薨"誤(或為四十六,或其他),以訛傳訛,以至此後所有與李典生卒年份有關的史料均誤。

可能2:李典生於174年,三卜拍閉國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確,所指破孫權一戰為209年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這樣三國志張遼傳,資治通鑑均誤。

可能3:李典非生於174年,三國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確,逍遙津一戰正確,則李典從曹操年齡,絕不可能超過13歲。(逍遙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於賀橋215年,則生於180年,192年時不過13歲)

可能4:其他原因。

2樓:蔣山紘

李典活了36歲,這是無疑的(巧了,周瑜也活了36歲),陸掘只是由於生年不確定為174年還是180年,故而卒年也就相應有兩說。《辭海》只取其一說,鉛橋不嚴謹,應槐悉猛將兩說並取。

李典的生卒年考

3樓:旅佳煦

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種說法,但大都是終年三十六歲,具體資料如下:

辭海》:李典(174--209),三國山陽鉅野(今屬山東),字曼成,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從曹操鎮壓黃巾起義軍(約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確,當不足二十歲),任中朗將,遷捕虜將軍。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擊破孫權的進攻。

資治通鑑》:(215年)八月,孫權率眾十萬圍合肥。時張遼、李典、樂進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三國志》:(215年)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辭海》《資治通鑑》《三國志》至少有其一錯誤。逍遙津之戰在215年,應無疑,李典應該也參加此戰。初平中(190--193)年,李典隨曹操,192年正式出場。

若李典歿於215年,他當生於180年(《三國志。李典傳》:年36薨),192年李典13歲,而在此之前,典從父幹,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似不合理。

209年,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不利,撤退。當時張遼,李典,樂進應該也在。 可能1:

李典生於174年,年三十六薨誤(或為四十六,或其他),以訛傳訛,以至此後所有與李典生卒年份有關的史料均誤。

可能2:李典生於174年,年三十六薨正確,所指破孫權一戰為209年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這樣三國志張遼傳,資治通鑑均誤。

可能3:李典非生於174年,年三十六薨正確,逍遙津一戰正確,則李典從曹操年齡,絕不可能超過13歲。(逍遙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於215年,則生於180年,192年時不過13歲) 。

可能4:其他原因。

三國李典才能如何?

4樓:匿名使用者

李典,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

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去世。

魏文帝繼位後追號愍侯。

一、智謀:能識破徐庶、諸葛亮之計。

1、在樊城之戰,卻說曹仁輸了一陣,方信李典之言;因復請典商議,言:「劉備軍中必有能者,吾陣竟為所破。」李典曰:

吾雖在此,甚憂樊城。」曹仁曰:「今晚去劫寨。

如得勝,再作計議;如不勝,便退軍回樊城。」李典曰:「不可。

劉備必有準備。」仁曰:「若如此多疑,何以用兵!

遂不聽李典之言。而後曹仁丟失樊城。曹仁若聽李典之言,怎會中徐庶之計???

2、還有在博望坡之戰夏侯敦只顧趕殺敵軍。于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典謂禁曰:

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

禁曰:「君言是也。吾當往前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後軍。

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後軍慢行。"

二、武藝:與關、張、趙交手皆可全身而退。

1、曹操曾說過:「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可見李典是一員猛將。至少在曹操眼中不比許褚、張遼、樂進要差。

2、在樊城之戰中曹仁命李典出陣,與趙雲交鋒。約戰十數合,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陣。李典能與趙雲交馬十數合而且只是料敵不過,而不是招數上的失敗。這點比起于禁。

八、九合敗馬超就要強的多!

3、樊城中計後,說岸上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張飛也。曹軍死戰,李典保護曹仁下船渡河。在全軍大敗的情況下李典猶能與猛將張飛交戰並救曹仁過河可見李典武藝與張飛相差不遠。

4、博望坡之戰曹軍敗退時且說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羽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

此戰李典在孤身一人士氣低落情況,且在狹窄的博望坡中,能從關羽身旁殺出,足以見其混戰能力極強!

而在逍遙津之戰時,張遼、李典、樂進三人素不睦。遼恐其不從,李典慨然而其曰:「將軍如此,典豈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

願聽指揮。」於是李典與張遼、樂進在逍遙津大破孫權。李典在關鍵時刻,能以公費私,足見其大義也!

哀哉!曼成!痛哉!曼成!惜哉!曼成!

陳壽評價李典:「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

5樓:匿名使用者

李典是病死的。

他作戰能力算是比較突出,但是不是名將。

同時他對政治大局把握的比較好,而且為人儒雅。

6樓:原始社會好朱安

逍遙津之戰,張遼主帥!李典副帥!

誰有三國時期荊州武將謀臣的啊,誰有三國時期荊州武將謀臣的資料啊?

蔡中 蔡和 黃忠 魏延 韓玄 黃祖 自己去翻三國嘛 關羽鎮守過荊州,後來呂蒙,陸遜 蔡瑁 208?字德珪,襄陽蔡州 今湖北襄樊襄城東南老營 人。東漢末年名族之後,本為荊州牧劉表部將,劉表死後率眾投降曹操。官至長水校尉 漢陽亭侯。在 三國演義 中,他被描寫為賣主求榮的反面人物,赤壁之戰時與張允同任曹軍...

三國時期的建業現在的哪座城市,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建業是現在哪座城市?

建業是南京的古稱,歷史上是三國之一的吳國建立都城的地方。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 改秣陵為建業,同時修築石頭城。黃龍元年 公元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南京於是成為和曹魏的...

張飛 約166年 222年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20

張飛 約年 年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 年 字益德,涿郡 今河北保定涿州市 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勇武過人,與結拜兄弟關羽並稱為 萬人敵 關羽年長數歲,張飛兄事之。公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