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資料及詩詞鑑賞,蘇軾的詩詞鑑賞

2025-04-21 07:36:56 字數 2898 閱讀 7333

蘇軾的詩詞鑑賞

1樓:雲悄悄地來了

蘇軾《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讀。

原詩】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讀】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 。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洩於詞中,因而激怒新黨,**入獄,歷時百餘日。

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線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併為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 ,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彷彿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

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裡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願寄宿於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於寒枝之上。「揀盡」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瞭孤鴻不願隨俗同汙,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

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於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徵等藝術手法,抓住「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詩歌賞析:《東坡》蘇軾

2樓:psp大戰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乙個「清」字。

謝靈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說:「密林含餘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

唯有「野人」,脫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

詩人在另一首詩裡說:「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裡,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

然而有什麼了不起呢?將柺杖著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來征服的歡欣!

沒有「犖确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乙個「莫嫌」,乙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确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麼?

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著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感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託意深遠,耐人咀嚼。

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

3樓:網友

《東坡》

蘇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這是蘇軾貶黃州後於元豐六年(1083)寫的一首小詩。

東坡是黃州山腳下的一片數畝大小的荒地,作者於此躬耕,並以此地名作為自己的別號。唐朝詩人白屆易在忠州有《東坡種花詩》、《步上東坡詩》,作者欽佩白居易,「東坡」之號,蓋原於此。 起句寫東坡之景:

雨後的月光皎潔如玉,碧空萬里,一片澄明世界。二句的「市人」是指為求名利而奔波的人們;「野人」此指淡泊名利。置身名利圈外的詩人自己。

市人」白天為名利奔波,夜晚多成倦客,無閒情享受「雨洗東坡月色清」的妙境。

有關蘇東坡的詩詞鑑賞的書籍

4樓:尋該隱

蘇軾選集、蘇軾詞、蘇東坡轉、蘇軾詞賞析集、蘇軾詞作鑑賞、宋詞鑑賞大辭典。

5樓:野果

林語堂的 蘇東坡轉。

蘇軾詩詞鑑賞 儋耳山

6樓:網友

我素質不高。

欣賞不來這些東東。

蘇軾詩詞鑑賞

7樓:夢蟻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闢了新的道路。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8樓:網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

蘇軾的詩詞蘇軾的詩詞

一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

蘇軾寫的詞,蘇軾所有詩詞

蘇軾所有詩詞 1 明月幾時 有,把酒問青天。宋 蘇軾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譯文如下 丙辰年 公元1076年 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

關於蘇軾詩詞的文章,關於蘇軾的古詩

赤壁賦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後赤壁賦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江城子 十年生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