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自題金山畫像》中的「心似已灰之木」是什麼意思?

2025-04-21 21:51:04 字數 1047 閱讀 8773

1樓:小魚今天理財了嗎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意亮明思是心好似冷卻的灰燼,對身外之事沒有任何的慾望,我的這一生就好像沒有辦法系緊的小船一樣,總是飄泊不定。

出處。宋代蘇軾寫的《自題金山畫像》

原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譯文。心靈已然寂靜無慾了,不沒鍵嫌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賞析。作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接下來的「身如不繫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飄泊不定,抒寫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如果僅限於枯手「入乎其內。

的抒寫人生的苦悶,蘇軾也就不成為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東坡老」。他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且看後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一反憂傷情調,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脫力是驚人的。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過知府)。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

真是「滿紙荒唐言」,然而這位「東坡看」最能夠「白首忘機」。失意也罷,坎坷也罷,他卻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末兩句,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詩莊中含諧,直中有曲。表現了東坡其人其詩特有的風格。讀之使人擊節可嘆,極易受感染。

創作背景。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徵),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所作。

2樓:冬熱夏寒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滲鉛中的「心似已灰之木」是什麼意思帶喊世?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心似已灰之木。

寂靜無蠢肢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燼的木頭。

3樓:要解體成分子的人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中的「心似已灰之木」意思是心似已灰的樹木。

字我的自畫像作文怎麼寫,355個字我的自畫像作文怎麼寫

我今年九歲了,是一個平平常bai常的男du 孩子.身材中等zhi,烏黑油亮的頭髮,經常梳著一個小dao平頭.濃黑濃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鼻子端正,紅潤的嘴巴.最大的特點是 白淨柔嫩,別人給起一個外號 小白 我 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這就是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評價.我不否認,我的確是一個這樣的人...

宋朝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的詩句是什麼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兩句是名句 宋代詩人蘇軾的 題西林壁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蘇軾 朝伐 著覓的文學

題西林壁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七言絕句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 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