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六歲了,因為看過一次鬼片現在每天都很怕乙個人呆,請問怎麼辦

2025-04-22 16:15:33 字數 1968 閱讀 1621

1樓:匿名使用者

轉移注意力呀給他買幾個模伏伏型拼兩天,機甲晚上會缺殲攜保改或護你的抱著睡哄哄就沒事了。我媽那時候給我塞了個大聖抱著睡就沒事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還是讓他看搞笑的鬼片吧,讓磨檔中他可以有鬼也不可怕這樣的感覺。我也很小就看,不過一開始看的瞎山都是國產的殭屍片,都挺搞笑的,也就不覺得鬼啊蠢彎殭屍啊有多可怕。

3樓:匿名使用者

多看搞笑的動畫片緩解緩解,我小時候也這樣,但是時間長了害怕的感覺就淡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小時候看少年包青天都害怕,長大了閱恐怖片無數,以後別讓他看恐怖片了,慢慢就好了。

5樓:匿名使用者

讓他再看一部 以毒攻毒。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小時候如果害怕了,我爸會一巴掌抽上來,再讓我看幾遍,別太在意。

7樓:匿名使用者

慢慢習慣就好,我就這樣。

8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還太小 不能讓他接觸太早。

9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讓你兒子回爐好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讀小學的時候,媽媽在掘明外地打工,老爸晚上出去螞散察買東西悶茄了,媽蛋,電視上正好在放聊齋志異裡畫皮那一段,嚇的我啊電視機都不敢關!!!後來看見鏡子和水井就怕!!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就地看心理醫生科。

12樓:匿名使用者

小時候柯南都怕 更不要說鬼片了。

我從小就膽子小,特別怕鬼一類的東西,因為小時候看鬼片嚇著了,就連說這是咋嫩麼怪都還嗎,我該咋辦啊

13樓:無心千羽

,我注意到你所說的膽小越來越小,怪物啊什麼的那種膽小,應該是一種心理負擔;

2,可能你是近年來遇事都不大如意,且發現社會變化極快,毫無顧忌、不顧後果的人越來越多。相反你卻是很在乎得失的人,所以在你平靜的心中,還思考著如果在未來能獲得更多的美好,但是恰恰現實中很多的事情發展與你預期不符,且你不願意拿你可能存在的美好未來來與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搏命,所以你變得膽小了。只是這種膽小從另乙個角度來說,可以稱之為患得患失,也可以叫做忍辱負重!

只是你沒把握好這個度,所以開始覺得自己膽子變小了。

3,假設真如我所猜測的那樣,其實你還是關係不大的。可以改觀的方法也多,那些普通的練膽的方法我就不說了,只建議你提公升自己的實力。無論你是在讀書還是已經走向社會了,把自己的實力提公升上去了,你獲得安全感,也就什麼都不怕了。

實力是制止害怕的根本,同時也將會是你可能轉向大膽囂張的資本與倚仗!

14樓:遙不可汲

想象一下拍攝的鏡頭,有導演,演員,不要想它多恐怖,而是想,哇,這特效怎麼做的。轉移注意力,晚上怕的時候做些容易讓你集中注意的事,聽**,玩手機遊戲,上網。或者想象更恐怖的,比如老師,考試之類。

我有一次在睡前胡思亂想不知怎麼越想越可怕,猛然想起明天要考試,那樣亂七八糟的都嚇沒了。

15樓:網友

以後別看就可以了,忍住,不要看,會忘掉的。

我小的時候也被嚇過,年沒有看了,現在想不起來什麼了,也就不會怕了。

16樓:犁庸犁庸

我的回答短了點,不過希望能幫到你: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我們沒什麼怕的地方,所以就算有鬼也不會來騷擾我們,另外膽量是練出來的。

遇到事情勇敢一點,我小時候也被嚇,可後來變的膽子很大的。相信我,你一定行的。

17樓:獸護者

以我的的理論來看,膽子和人的心臟有關,練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練出來變大的,膽子和人的性格差不多,你怕的不是鬼,怕的是不瞭解鬼。

18樓:昏黃的屋子裡

找辦法練練膽子,或者乾脆就避免這些東西。

前夫再婚生了兒子都六歲了!我女兒12歲,離婚8年了左右,估計前夫也成長了不少

主要看你自己的想法,不要管那個女人遠近,再一個看你前夫現在表現怎樣,我估計還不咋滴,如果好不好第二次離婚,你要理清自己的意願,已經離了不要因為孩子而重蹈覆轍。離婚8年了,而且前夫再婚兒子都六歲了,離婚了讓我回去復婚還能復婚嗎?雖然說離婚了,但是你前夫再婚,那麼他又離婚的話,想回去復婚那也是可以的。但...

請問我家閨女六歲了之前改過一次名字,想再改一次可以嗎?不知道之前兩個名字是不是都可以在曾用名裡?急

可以的,我都想改,只是長大了再去改畢業證書作廢了,名字我改過,只是跑腿麻煩,一個字幾塊錢吧,現在還小趁現在改吧,不然以後長大了拿到什麼畢業證想改改不了了,之前改過一次名字,想再改一次去派出所問了說不可以怎麼才能改 改名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但是隻有一次改名字的權利,改過後就不能再改了 你改來改去,誰...

我兒子今年六歲了,我想給他潮童星裡學模特,但覺得好像沒必要,

培養形體,氣質,潮童星表演機會非常多,平臺大,雖然只學七個月,但是形體步伐,每天都要做作業,形成肌肉記憶,受益終生。培養孩子的方法 1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嬰兒最初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家長應該離職地逐漸擴大孩子的生活空間,才能有利於他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