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塗智聊璧
1、宋。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
故士人以登臺閣、公升禁從為顯宦,氏談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飢叢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併任,較唐朝時少了爛核櫻許多。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併置的。三相併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
二相併任的,首相併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
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2、元。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
2樓:容春買子
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滑悉三省成為虛職,設立中書門下行使行政權長官為宰相,設定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設立樞密院行使含晌軍權;設立三司行使財權。
元朝實行一省制,**設中書省談讓鋒,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宋朝三省六部制名存實亡的原因
3樓:哲哥聊歷史
1、 宋太祖為了防止相權威脅王權,建立一整套相互牽制、相互掣肘的文官制度。
搜源 2、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集權,在職官制度上,**集坦脊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宋代世信態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
3、 中樞官制是**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中樞官制是**集權的軸心,其特點是用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權力的。這樣,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謂「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祿而已。
唐朝開國之初設定的三省六部制是什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很多網友朋友們都非常的關注相關的歷史知識問題,其中很多網友朋友們就非常困惑,唐朝初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制度。三省六部制究竟給唐朝帶來了怎樣的幫助。面對廣大網友朋友們對於唐朝推行的三省六部制的各種困惑以及好奇,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這個制度的一些基本...
三省六部制是那個皇帝時提出的,具體機的內容是什麼
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 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作過一些有利於加強 集權的調整和補充。隋朝以前,自西漢至南北朝,基本沿襲秦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後,為加強 集權,綜合前代各種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
唐朝三省六部與丞相有什麼關係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六部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 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