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捕頭是幾品,清朝知府捕頭是幾品

2025-04-22 17:45:38 字數 1350 閱讀 2609

清朝知府捕頭是幾品

1樓:生活類答題小能手

清朝知府是從四品,捕頭沒有品級。

知府,官名,別稱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從四品。唐代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代時稱「知某府事」;元朝廢府設路,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明代正式把官職名改為知府;清代沿襲明制,官職變化不大;辛亥革命後,撤銷府一級行政區,知府遂廢。

在封建朝代中,官府中都是會設立衙門的,而且古代縣令的權力是比較大的,而捕頭卻不是正式官職,而是吏,吏在古代的地位並不高,只能算是**的下人而非下屬,所以人們說起吏的時候,總是帶有歧視色彩,這些最基層的執法人員,是沒有品級一說的。

知府官職服飾。

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種服飾是補服,穿用場所和時間也多。補服,也叫做「補褂」,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比褂要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或稱「外褂」、「外套」。能表示官職差別的補子,即是二塊繡有文禽和猛獸的紋飾。

根據《大清會典圖》規定如下,文四品繡雁。

補服在服飾種類劃分中屬於禮服,但補服是乙個特殊的服裝種類,既屬於禮服,又屬於吉服。它與朝服套穿時屬禮服,與吉服袍套穿時屬吉服。清代凡朝會祭祀,都要服朝衣補服,凡筵燕(宴)、迎鑾及一應嘉禮,俱服蟒袍補服。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知府。

明朝的捕頭分幾個等級

2樓:網友

古代沒有捕頭一說,只有衙役。快班衙役被稱為捕快。明清兩代有三班衙役。

衙役根本沒有官方身份,只屬於為衙門服役性質。這些人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徵糧、解押等事務。以清代州縣衙門為例,胥役分為三班,即皂、捕快、壯班。

各班均有班頭,或稱頭役,統領本班。衙役也有定額編制。

如清代大興縣衙役定額為:門子2人,皂隸16人,馬伕12人,禁卒8人,轎伕與傘扇夫7人,燈夫4人,庫卒4人,倉夫4人,民壯50人。

種類細分:站班皂隸,類似今天的法警,負責跟隨長官左右護衛開道,審判時站立大堂兩側,維持紀律,押送罪犯,執行刑訊及笞杖刑。

捕班快手,簡稱捕快,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刑事警察,負責傳喚被告,證人,偵緝罪犯,搜尋證據。這個在《水滸》裡往往被稱為「觀察」。

壯班民壯,負責把守城門、衙門、倉庫、監獄等要害部位,巡邏城鄉道路,類似今天的武裝警察。這在《水滸》傳裡往往被稱為「都頭」,比如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行者武松等等。此外還有看守管理監獄的禁卒牢頭,比如李逵,神行太保戴宗,以及鐵叫子樂和、一枝花蔡慶;

執行死刑的劊子手,病關索楊雄、鐵臂膊蔡福;

檢驗屍、傷的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倉庫的鬥級庫丁,以及報時的鐘鼓夫、養馬的馬伕、燒飯的伙伕等等衙門勤雜人員,這些人都統稱為衙役。

和珅在清朝是幾品官,清朝這幾個宰相分別是幾品官

超品。清代的公 侯 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和珅原襲三等輕車都尉,後晉爵至一等忠襄公.清朝這幾個宰相分別是幾品官 不一定 理論上來說,清承明制,不設宰相,設數個大學士組成內閣,大學士就是實質上的宰相。但是,滿清皇帝大多攬權,沒有明朝皇帝放權的胸懷和膽量,於是康熙搞出了一個 南書房行走 只有...

唐朝狀元是幾品官,古代狀元是幾品官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不是官階。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 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 元 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

清朝皇帝龍袍上的龍,是幾爪的?皇子王爺的官服上是否也繡龍

龍袍的龍有五爪,而普通 的龍只有四爪。1 皇帝的龍袍 皇帝龍袍以明黃 金黃或者杏黃一類的亮黃色為主,龍袍上繡有九條龍,以龍袍實物來看,前後加起來不過八條龍,但實際上還有一條是被繡在衣襟之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故龍袍實際上繡有九條龍。若單從正面或者背面看時,看見的只有五條龍,這也真吻合了 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