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伏易子
考古學講的是實物證據,所謂實物就是相對於書本上的文字而言的。夏的概念**於文獻,它和周口店、半坡、二里頭這樣的概念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不存在考古承認不承認的問題,只存在歷史學家是否承認的問題,還有考古證據和文獻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耦合的問題。實物沒有被文字所記錄,或者有文字記錄的東西找不到(難以確定)相關實物,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即便是昨天發生的案件,要同時找到目擊者(證言)和實物證據相合尚且不容易,更何況古代。
現在的情況是,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二里頭(考古證據)可以和夏(文獻記載)相匹配,而相當部分國外學者(不一定是考古學者)對此持懷疑或否定態度。但是,這是否真的可以概括為國內外差別是存疑的,而且國外並不否認二里頭及其所代表的文明發展水平。
為什麼國際上不承認中國夏朝的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宣告以下內容為**:是關於考古為何不承認夏朝存在的,但是我本人表示不是很願意相信。
隨著二里頭等「先商」遺址的出土,有關《史記》所載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爭論也日益熱烈。儘管這種爭論已經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但就爭論水平來說,這些年來並無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術環節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說各話,全無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說能夠說服對方了。
這實在是有點悲哀的。
我一直是堅定的「二里頭=夏」理論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時期來,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幾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餘前往幾個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有幸和當地的研究人員就這一問題略作交流,結果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固有思想。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了什麼驚人的新發現,獲得了什麼關鍵證據,而是方法問題。
這場爭論的根源不在證據,而在方法,在思維模式。夏朝有無爭論的正反兩方都不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問題和百年前商的問題簡單地等同起來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學術界「發現」之前,國際上也曾經懷疑過商朝的存在。結果我們發現了甲骨文,發現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無人可以懷疑的事實。
夏朝的證明應該也是這樣:發現文物——發現城市遺址——破譯文字——證實並完善古籍的記載。夏朝的證實過程難道會與此有什麼不同嗎?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會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錯了。
因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間的區別,遠遠大於商朝和周朝之間的區別。
而且,國際和國內學界對夏朝的質疑,與他們的前輩對商朝的質疑貌似相同,性質卻很不一樣。
質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證據(雖然極少被提起),正是來自殷墟甲骨文字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經被破譯了一千餘字,其中沒有一個字可以被確定為「夏」。有些學者懷疑某些未被破譯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廣泛支援。就目前已經基本確定的甲骨文來說,不僅沒有「夏」字,也沒有「冬」字。
只有「春」和「秋」兩字。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先秦中國編年史書為什麼經常叫《春秋》——甲骨文裡沒有「夏」和 「冬」兩個字,說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兩個季節,每個季節6個月,兩個季節就是一年。不僅商朝人如此,和他們同時期、同緯度的蘇美爾人也是如此:
在此緯度區間內,氣溫要麼熱,要麼冷,一年兩個季度足夠了。不熱不冷的過渡期很短,沒必要為1個月專門設季度。
中國明明有夏朝,為什麼國際上都不承認有夏朝?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國際上不想承認夏存在。即使很多人覺得歷史沒有意義,你也不得不承認,歷史裡藏著一個民族的根基和骨骼。所以我們常常驕傲於五千年的歷史,所以西方不承認中國乃至不承認西方文化圈外所有現有文明的歷史。
西方不承認中國的夏朝理由很多,沒有文字,沒有成文史,相關流傳神話成分太多,沒有建築留下。看似合情合理,但卻暗藏著矛盾。
什麼矛盾?雙重標準矛盾,西方人自己的特洛伊、邁西尼等等文明同樣證據不全,充斥神話,然而對於這些文明的證據缺失,他們是包容的,並且是自信甚至自吹自擂的。然而對於中國,乃至東亞各國的文明,他們確實苛刻的,錙銖必較的。
那麼如果將他們看待夏的標準去衡量其他文明會怎麼樣呢?
唯一有自信經受住考驗的就只有埃及了,沒辦法,上古埃及的建築業確實領先太多了,恢巨集的金字塔是沒人能辯駁的證據。
然而埃及根本沒有被審視的顧慮,因為上古埃及早就夭折了,而羅馬對尼羅河流域的征服也將埃及拉入了西方文化圈,埃及是他們自己人。
而東亞其他國家都可以確定文明誕生晚於中國,美洲的文明已經隕落,自然回走「慈悲的」西方學者拿那裡的研究成果來裝點自己的經歷。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是幾乎沒有研究歷史的必要,直到白人扛槍移民的時候他們自然處在部落時代。
結果真正有需要證明自己的,其實只有中國,只有中華民族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卻不是西方文化圈。
在青銅鼎大量出土和殷墟被髮掘之前,西方也是不承認商的存在的。夏也是一樣,必須由我們自己的考古人去尋找。
4樓:詩經研究趙輝
真實存在的夏朝,為何一直尋找不到夏朝都城?
河南的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一度被專家認為非常接近夏朝都城,是確定夏朝都城的希望。但進過數十年的考古挖掘研究,最終也只能確認為夏文化遺址。夏朝國都的確認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未解之謎。
之所以產生目前這種狀況,首先是因為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天生的缺陷,與夏朝國都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無法讓歷史研究專家毫無質疑地進行確認;其次,根本的問題是在尋找夏朝國都的地理位置上,發生了原則性的錯誤。因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中華文明的起源被定位於黃河流域或中原以西地區,夏朝國都也就自然地定位在黃河流域範圍內尋找,其他地區完全不在夏都的考慮範圍內。這種觀念上的問題,夏朝在中國地理位置上定位的侷限性,使得夏朝國都多年來一直尋找無果,無法認定與確認。
我們先從歷史文獻記載中,看看夏朝或者華夏王朝的重點統治區域應該在什麼範圍。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通過以上兩條《左傳》的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確定四千年前的華夏地區應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地盤,而且華夏族群與東夷族群是互為一體的關係。這就將二里頭遺址完全排除在華夏王朝的中心區域,排除了二里頭遺址為夏朝國都的可能性。
對於「杞人憂天」的成語故事,每一箇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時常引用,但對於杞人杞國的來歷、故事,卻並不為世人熟知。杞國,姒姓,伯爵,周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東樓公,封杞以奉禹祀。杜預曰,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以並之,遷都淳于(杞始封在雍丘,春秋之前已國於青州而近莒,或由武王改封之),又遷緣陵,襄公二十九年又遷淳于,今河南杞縣,即雍丘也,淳于廢城,在山東安丘縣東北,緣陵故城,在山東爾昌縣東南,後為楚所滅。
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國語·周語》稱:「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管子·大匡》記齊桓公語:「夫杞,明王之後也」;《世本·王侯》:
「殷湯封夏後於杞,周又封之」;《大戴禮記·少間》:「成湯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記「(衛成)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
杞人作為夏朝失國後的夏禹後裔,飽受後人的嘲諷排擠,雖然在商朝與周朝時期也被賦予祭祀夏族先人的使命,但立身生存的區域一遷再遷,四處受到排擠。《左傳》裡有許多關於杞人杞國的記載,參與許多諸侯盟會,但一直處於受歧視的地位,在諸侯列強夾縫中生存。杞人在商周時期的命運,就如夏朝的歷史一樣,變得撲朔迷離,讓今人至今為夏朝的歷史、地理位置而頭疼不已。
但杞人杞國的存在,就是對夏朝歷史的肯定,是那些疑古派的人士、否認華夏曆史的人氏無法否定的歷史事實。《左傳》中關於杞人杞國的一些記載,可以為我們尋找夏朝國都,提供一些至關重要的資訊。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傳】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十一月,杞成公卒。
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
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闢不敏也。
僖公二十七年:【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秋,入杞,責無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弗盡歸也。晉悼夫人慍曰:
「齊也取貨。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
「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
杞,夏餘也,而即東夷。魯,周公之後也,而睦於晉。以杞封魯猶可,而何有焉?
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
」從《左傳》記載中,這些為數極少的資訊中,我們完全可以確認,杞人是夏朝夏禹的嫡系後裔,百分百的東夷部落人,這樣建立夏朝的大禹也完全是東夷地區人士;大禹是東夷人,塗山氏族是東夷部落人,那麼夏啟就是百分百的東夷人。大禹與夏啟建立的夏朝國都,位於東夷區域,就是合情合理、理所應當的選擇。這樣,夏朝的建立與主要統治區域與筆者前期文章的觀點,位於東夷部落區域的塗山地區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確認。
而距離塗山北部15公里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鎮的古城遺址,就是夏朝大禹建立夏朝國都的合理選擇;也是現有條件下,可認定為夏朝國都「華夏城」的最大可能。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
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在這首歷史記載的中國最早的詩歌《塗山氏歌》中,更是明確了來到塗山氏族,並娶了塗山氏**嬌的大禹,在塗山「成家成室」,是東夷人的驕傲,將會成為新的王者。塗山氏族在大禹建立治水功績與樹立德行威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華夏王朝中「華」所代表的族群。而大禹王位的傳位者虞舜,也是歷史記載確認的東夷部落人士。
《離婁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而在距離懷遠塗山西南45公里的淮南市區,一個與虞舜毫無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的城市,竟然有一處名稱為「舜耕山」的地方,這個地名存在,是否隱藏一段中國遠古文明被曲解的歷史?東夷部落的虞舜傳位於東夷部落的大禹,不僅是對大禹治水建立的不世之功的肯定,也是對東夷部落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做出的重要貢獻的肯定與延續。這是否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初期,地域文化傳承的一種表現呢?
為什麼人民幣在國內貶值為什麼在國際上卻升級
我不是專業人士,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吧!第一呢,你所說的貶值是因為我們國家的通貨膨脹,大量的現金流入到社會中,導致了人民幣購買力的下降或者是供求關係純在這差異 第二呢,你說的國際上升值是因為國外尤其是美國要轉嫁他的金融危機,同樣的東西,如果匯率是1 8的話,10人民幣的東西摺合美元是1.25元,變成1 ...
為什麼乒乓球中國在國際上可以做到出類拔萃,而足球就不行
因為足球的話,他們有很多人都不信愛足球,所以就沒有玩他,而且足球的話要天天訓練。乒乓球在國內普及廣,場地很容易找到,而且個人能力強就能取勝,而足球國內場地很少,又強調團隊合作才能取勝,在國內很難普及。國內打乒乓球的人有幾億,而踢足球的人也就幾百萬,足球專業註冊運動員非常少。這有多方面的原因,足球拼的...
汽車為什麼要分左舵和右舵的?國際上怎麼沒標準
方向盤的佈置完全是為了符合當地道路通行規則的要求而設計的。靠右行駛的國家使用的汽車為左舵,這樣在正常行駛 超車時視線會更好。反之,在靠左行駛的國家使用的汽車為右舵,也是為了正常行駛和超車時的需要。右舵和左舵是都是根據歷史來決定的。大陸國,如中國 美國等,古代打仗時,人們使用右手持劍,從右路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