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隻汪007號
二者兼而有之:(1)、幸者自幸,無不以之為幸;不幸者自不幸,無不以之為不幸:這是寬人心的話.
是說幸運與否是種感覺,幸運的人感覺幸運是自己的感受,沒有人認為他幸運;同樣,感覺不幸運的自己感不幸運,沒有人認為他不幸運.因此,要能從現實中超脫出來.(2)、據崤函之險以之為城:
佔據著崤關、函谷關這樣的天險,並把它們作為城池.
古文中的「之」有幾種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之 zhī
①《動》到……去。《為學》:「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之利。」
⑨《助》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誌。《師說》:「句讀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之,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
3樓:精骨
強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現在通用的釋義具體如下: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助詞,
(1)結構助詞,
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④無義,用於倒置的謂語動詞與賓語之間,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⑤可譯為「得」,用於謂語動詞與補語(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之間,表示修飾關係;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
①無義,用於動詞後,表示聲音的延長,音節的補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無義,用於時間詞後,表示時間的延長,舒緩語氣;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動詞,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4樓:植羲席嘉悅
用法:(1)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3〉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我」「你」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6〉用在表示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意思:1〉到······去。
2〉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3〉指示代詞。這、此。
4〉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古文中「之」有幾種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助詞
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3.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6樓:童毅夷君昊
用法:(1)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3〉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我」「你」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6〉用在表示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意思:1〉到······去。
2〉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3〉指示代詞。這、此。
4〉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而」在古文中的3種意思分別是什麼
7樓:zero天秤
一、而(ér)的具有實義的三個解釋:
1、《名》頰毛;鬍鬚。《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意思是:鱗片的頰毛。
2、《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意思是:你的父親常叫我,去京城任職。
3、《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意思是:軍隊驚擾好像房屋倒塌。
二、「而」無實義的三個解釋:
1、《連》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意思是: 糧食多,而且錢財還有富餘。
2、《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意思是: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舍很遠啊。
3、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俄而,百千人大呼。」意思是:不一會兒,千百人在大聲喊叫。
擴充套件資料
一、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二、而——《說文解字》
1、而【卷九】【而部】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2、而《說文解字》白話版:
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 作邊旁。
8樓:文以立仁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名詞、代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鬍鬚。
2、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再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表並列關係。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係。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錶轉折關係。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係。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係。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因果關係。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如:「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祭妹文》
5、助詞。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如:「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如:「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論語·子罕》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如:「俄而,百千人大呼。」 《**》 再如:「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
古文中的冠有幾種讀音?分別是什麼意思
冠 有兩個讀音,為 gu n 和 gu n 冠 gu n 帽子 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頂端冠 gu n 戴,戴帽子 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 加在前頭冠 gu n 1 帽子 怒髮上衝冠。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2 頂端 群芳之冠 冠石 3 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樹冠 花冠 冠珥 冠 gu n 1 戴,戴帽子 ...
古文中以都可以表示什麼意思,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b 臣是以無請也 這是出自哪的?我不太肯定它的意思 c 教以書字 給 d 俯身傾耳以請 來 應該選d吧 古文知識都基本還給老師了,若有誤,請見諒 古文中以的意思 以 y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 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
古文翻譯中卒有哪些意思,卒在古文中有幾種解釋
古文中的 抄卒 有多重意思 襲 1.兵 士卒。小卒。兵卒。例句1 繕甲兵,具卒乘。左傳 隱公元年 例句2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宋 司馬光 資治通鑑 唐紀 2.舊稱差役 走卒。卒奴 奴婢 例句 卒,隸人給事者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說文 3.代表死亡 病卒。生卒年月。例句 初,魯肅聞劉表卒。資治通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