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相關文獻: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在《仙溪志》裡寫道:「吾郡三邑,仙遊最巨」,宋人陳堯道所撰的序文也讚道:
「莆甲七閩,分邑惟三,仙溪又甲諸邑。」。說的都是福建仙遊的山水美景。
分邑惟三可理解為分為三個城邦(縣城)。
請教:佛教中的「三稱」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三稱」是個數量詞,就是稱呼三次。
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一般誦經儀規中,佛號後都注有"三稱",就是要宣佛號三次。
3樓:李靈桑
【就是稱頌三表的意思,示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十善業道經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佈。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複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
九、住無礙見。
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稱三次,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緣覺乘又名中乘 、菩薩乘又名大乘 小乘是指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問,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 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 大乘是指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在佛教中,我們時常會提到三乘 聲聞乘(**們)、緣覺乘(自覺的人)和菩薩乘。聲聞的目標是使自己從這個苦痛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實現煩惱的熄滅;緣覺是那些通過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質而開悟的人;在菩薩乘中,你要幫助所有的人開悟。
●伊斯蘭教蘇菲派宗教功修的途徑和階梯。蘇菲派稱宗教功修為「道路」,指精神修煉必經的途徑和方式。 蘇菲教團一般將精神修煉的道路分為3階段,即尋道者在導師的指導下,在遵奉教法、履行法定的5項宗教功課的基礎上,再經歷若干特殊的精神修煉階段和狀態,循級而進,使精神昇華,最後達到對「真理」、「真知」的認識,與真主合一。
中國漢文伊斯蘭譯著中,將蘇菲精神修煉的道路稱為「三乘」、「三程」或「三道」。「三乘」的內容是:(1)教乘,系阿拉伯語「沙里亞」(shari『ah)的意譯,亦稱禮乘、教程或常道。
即在堅持六大基本信仰的前提下,遵從教法的一切規定,履行法定的念、禮、齋、課、朝五項天命功課和行為規範,命行禁止,行善止惡,作為「入道歸真之門」,達到「勤德敬業」,「修身養性」,「虔信真主」。(2)道乘,系阿拉伯語「托勒蓋」(tariqah)的意譯,亦稱道程或中道。即在教乘修行的基礎上,尋道者在導師的指引下,由外在的身體力行轉入內心的精神修煉,通過晝夜堅持和躬行拜功、齋戒、靜坐和連禱迪克爾等功修,越過7種障礙,棄絕塵世,清心寡慾,靜虔參悟,苦思冥想,「參天地化育之理,悟真主之大能之德性」,淨化心靈,去認識和接近真主,以達「窮理明心顯性」。
(3)真乘,系阿拉伯語「哈給格」(haqiqah)的意譯,亦稱理乘、真程或至道。即尋道者完滿完成道乘修持的階段,通過明心見性等修煉步驟,達到「欲盡理純,功到大定,道合自然」,「渾然無我,心不納物,唯獨一主」,「克己完真見性」,實現與真主合一。真乘是蘇菲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修煉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凡穆斯林,能達教乘者,便可以涉世,達道乘者,便能忘世,欲達真乘者,便能出世,成為聖賢之人。「三乘」的內容及各個階段的關係,中國清代伊斯蘭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中雲:「乘,載也。
載諸法義,以備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禮乘,總載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條例,此勤德敬業者所取法也。進曰道乘,總載人理物理,盡人合天之法程,此窮理盡性者所取法也。
終日理乘,又名真乘,總載無我無理,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己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業所以修身也;窮理盡性所以明心也;克己完真所以見性也。身不修。
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見性;性不見,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見,己私不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礪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則天人化矣,名跡泯矣,非語言文字可傳,待其人之自會耳矣。
」馬注所著《清真指南》謂:「道有三程,常道、中道、至道也。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
」「舍常道而言中道、至道,猶樹無根,舍至道而言常道,如夜行無燭;舍至道、常道而言中道,如紙花滿瓶;舍中道而務常道以尋至道,如鏡無光。三者相連,若身、心之與命,缺一不可」。馬復初《道行究竟》中說:
「禮乘乃聖人示眾之法,道乘乃聖人自任之功,真乘乃聖人獨踐之境。」「凡慕道者,必先習禮乘之學,而遵守其事,行之不怠,由禮乘而進於道乘。進於道乘則加工進修,功成修盡,窮究既通道,由道乘而進於真乘」。
伍遵契在《歸真要道》中說:「此道分而三條,合則為一體。其聖教為人之四肢百骸,其聖道為五臟六腑,其至道為性為命,缺一則不**。
其道亦然,必須由淺及深,內外經歷,可為正人。」在伊斯蘭教史上,有些蘇菲學者將三乘之間的關係,比喻為桔柑的「皮、瓤、核」、果樹的「種、莖、果」及「舟、海、珠」(「登舟為渡海、渡海為採珠」)。大多遵法蘇菲教團主張在教乘修持的基礎上,再進行道乘以至真乘的修持,即所謂的「先教後道」,少數非遵法蘇菲教團不完全遵奉教乘修持,注重道乘修持,即所謂的「先道後教」或「道中有教」。
在伊斯蘭教史上,蘇菲派學者對道乘修持提出了數量不等的修持階段和狀態。它是功修者克己、自制、勤修、苦煉的過程及精神修煉所達到的心理狀態。如艾布·納斯爾·沙拉智(?
~988)在《蘇菲派的聖光之書》中提出了修持的「七階段」(懺悔、禁慾、斷念、守貧、堅忍、信心和滿足)和「十種狀態」(冥想、近主、愛慕、畏懼、希望、渴望、親密、穩靜、凝視、確信)。中國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中提出宗教功修的「三品十條」。餘浩洲在《真功發徽》中綜述了修持方式「三十件」,馬復初在《道行究竟》中提出道乘與真乘當盡的「十事八德」,藍子羲在《天方正學》中也提出與王岱輿略有不同的道乘修持的「三品十條」。
邑癢是什麼意思,邑字是什麼意思?
邑癢邑 古時縣的別稱 癢 古時學校的別稱 邑癢 就是鄉學的意思,就是城裡的學校,主要指學校 邑是文人對縣的稱呼,邑庠生就是縣學生員。邑 字是什麼意思?基本字義 1.城市,都城 城 都 2.舊指縣 人 同鄉的人 庠 明清時稱縣學 宰。3.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 採 4.古同 悒 愁悶不安。詳細字義 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斯是什麼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是是什麼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 斯 是 這 的意思。釋義 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 住屋的人 品德好 就感覺不到簡陋了 出處 唐 劉禹錫 陋室銘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
惟弈秋之為聽的惟和聽是什麼意思?雖與之俱學的之和俱是什麼意思
伊蓮夏荼 一 惟弈秋之為聽 的 惟 是隻的意思,聽 是聽從的意思。雖與之俱學 的 之 指前一個學棋的人,俱 是一起的意思。惟弈秋之為聽 與 雖與之俱學 都出自 學弈 學弈 是選自 孟子 告子 上中的一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二 孰為汝多知乎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