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只求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要求在諸侯中出名;
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出自**?有什麼寓意?
2樓:江楓雲鶴
諸葛亮《出師表》
意思是隻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人應該低調謙虛、見機行事;
在面對複雜局面以及危難的時候,要沉得住氣,不要急於出頭。先要觀察形勢、認真分析,然後從長計議;
在實現遠大抱負的時候,切忌不要貪功求名,而是時刻都要沉思冷靜、客觀地觀察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不適合我的置為,我堅決不去謀求;而只有和我理想相近的置為,我會踏實去做、認真履行。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3樓:今生愛心
意思: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出師表 /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句子。
意思是:只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
拓展:以下是《出師表》全文介紹,原文及翻譯:
出師表介紹: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歷史上有《前出師表》。至於三國演義中的後出師表,並沒有證實。
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出師表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所以讀yòu】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師表翻譯: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以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這兩句話出自於諸葛亮的 前出師表 意思是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只要求在亂世中活下來,沒想過要在諸侯處某個一官半職 諸葛亮用這句話表達自己出茅廬之前的心態 出自諸葛亮 前出師表 意思是隻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苟活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翻
出自諸葛亮的 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種地,只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那裡揚名做官。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翻譯...
求類似於經年留影,始棄終亂的小說,謝謝哈,最好是文集
我和你的笑忘書 小情書後來我們都哭了 等不到天亮等時光 十年錦灰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 初晨,是我故意忘記你 世上每一朵哀傷的雲 不配積木城池 藍桉跑過少年時 天空不要為我掉眼淚 致長久愛你的時光 十年一品溫如言 何以笙簫默 慈悲城星星上的花 妖孽只在夜裡哭 再見薄雪草少年 求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