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別y雲j間
特點就是對仗工整,上聯是陽春白雪般的文藝,下聯是下里巴人般的家常
。對聯簡介: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2樓:匿名使用者
文雅對家常。其實鍋碗瓢盆刀叉筷對柴米油鹽醬醋柴最好
3樓:匿名使用者
很豐富,很精神層面的生活,與實際生活,充滿瑣碎而繁雜的小事,兩者的對比。
4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是古代玩時的必需品,下聯是吃時的必需品
5樓:歷綺豔韶慈
「琴棋書畫詩花酒」是一種涵養,一種文化,它是體現一個人的,是一種生活情趣,從某個角度看,可有可無;「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七味,包含了最基本的烹飪作料,也是人人皆可獲得的,普通卻不平凡,是人不可離的。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 對聯的特點是什麼?
6樓:武學陽陽
上聯七字
均為風雅器物,下聯七字均為生活所需。以雅對俗,即是大俗即大雅。
1 發展起源
對聯對聯又稱 對偶、 門對、 春貼、 春聯、 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 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 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 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 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 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 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
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 五代 後蜀主 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 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樑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 樑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 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對聯作為一種 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中國***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 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
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 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也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則認為: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
」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 周易· 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 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
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 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
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
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 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 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
而漢語「卡車」與「吉普」,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 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 語素、文字三位一體。
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 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 陰平、 上聲、
對聯去聲四聲,皆分 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 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
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效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
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 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佔有相等的空間位置。
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 疏密有致,整齊美觀。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 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2023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 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 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 斯坦因0610號 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 聲調譜》作者 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 六朝,元(原)非近體。」 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 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 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 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
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
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聯:
第二句,也稱對句; 橫額:也叫 橫批或 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上聯 琴棋書畫詩酒花 下聯 柴米油鹽醬醋茶 誰知道橫批
7樓:匿名使用者
橫批:才女之家
解析:有道是「進得廚房,出得廳堂」者也。
8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 琴棋書畫詩酒花 下聯: 柴米油鹽醬醋茶 橫批: 品味生活 優滋優味
琴棋書畫詩畫酒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什麼聯
9樓:糈豳
書架上有一冊《飲之語》,可談的全是茶,沒有一句涉及到酒。真奇怪。在我國,茶固然是重要,酒同樣重要,它們是「飲」中雙壁,少了誰都不行。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油鹽等相提,似乎檔次很低,其實,品茗是很清雅的事,由其是在古代,汲泉坐水,掃雪烹茶,三杯茗香,能銷十年塵夢,現代人若解箇中味,也不諦是仙神中人。琴棋書畫詩花酒。
酒和詩畫等並列,又是高雅得不得了,其實,文字下酒,固然喝得風流,但一包花生,一杯黃酒,板夫走卒,一樣自得其樂,樂在逍遙。
酒和茶,深入生活,更深入人心,簡直是文化和藝術。對它們,我所知真的有限,但既然名叫酒(這是我為「月光下的酒」寫的帖子),就算不懂酒,不善飲,但對懂酒者,善飲者,卻不能不知,要不我這南郭先生的身份了,就人人皆知了,甚至會被視為劣酒,假酒,豈不酒名掃地,有損酒德?
有說酒是杜康所釀,也有說是儀狄所造,不管是誰發明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不下三千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懂酒者,善飲者當然多如牛毛。我們記住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白居易的閒趣,記住了「一曲新詞酒一杯」,是晏殊的雅緻。
還記住了在「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中獨悲的范仲淹,夙夜長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求才若渴的曹操。。。。。。不論喜也好,悲也好,也不管是私情,還是大義,總是少不了酒,而且也是非酒不可,換了茶就不是那個味道了。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勾畫八人的酒態醉意,活靈活現,要是換成清醒的茶客,還會有這種妙不可言的神態和韻味?
茶、可以清心,可以消倦,可以陶情,卻不能讓人酣暢淋漓,不能讓人意氣風發,不能讓人飛揚跋扈!茶讓人內斂,酒教人張狂,所以,在文學史上,著名的茶客極小留名,但出名的飲者卻是比比偕是,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李白說得大有道理。另一句話,更深得我心:
酒可當茶喝,茶不能當酒飲。茶是怡情養性,酒更能託懷寄意;心態平和,多愛茶,心中不平,自愛酒。
喝酒,至少是在我國,成了文人抒懷寄意的獨特方式。「李白斗酒詩白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醉中仙。
」真好!真妙!謫仙人的醉態,傲氣,飄逸出塵的性格,真得栩栩如生。
但是,你認為李白只是一個?酒如命的酒鬼?當然不是,李白的愛酒,李白的醉酒,只是一種對權貴的篾視,對不能一展抱負的失望,更是一種對社會現實不滿的放浪姿態,所以詩人才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顯得無比悲痛和無可何奈。李白以醉來抗爭,多少有點消極,但相對那些「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趨炎附勢之輩(不是指杜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真是雲泥之別,這醉也是其高貴品格的深刻寫照。醉得好!
還有魏晉時期的阮籍,平時就是酒不離口,終日沉迷醉鄉,還曾經連醉三月,逃避和司馬氏結親。難道,你也看不出,阮籍的醉只是一種逃避政治爭鬥的方式?在魏晉這個亂得不能再亂的亂世,除了這樣還能怎樣?
那個使三張減價的二陸中的陸機,後人稱他為太康之英,卻熱衷政治,結果怎樣?到頭來不是枉死刀下?魏晉名士多死於非命,阮籍得以善終,恐怕得益他的酒醉。
但是不管是李白的醉,還是阮籍的醉,始終是醉得讓人心酸的,他們本是最清醒者,最具才華的人,卻不得不醉,不能不醉,不可不醉。這是個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往往「書生意氣」卻是一種氣節,一種風骨,一種品格。
君不見現在諸君子為了升官發財,求名利,削尖腦袋四處鑽營,厚著麵皮到處奉迎,慣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前是一套人後另一套。酒,當然喝,喝出個燈紅酒綠,喝出個酒色財氣,喝出個。。。。這又讓人更懷念李白的醉,懷念阮籍的醉,雖然醉得讓人心酸。
酒,固然可以獨酌,更可群飲。最讓人難忘是永和九年蘭亭裡的曲水流觴,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觴一詠,豈不痛哉!雅會,詩文,還有流傳千古的書法神品,讓這曲水流觴,這一杯酒,盛載著真正的文采風流,傾倒無數後人,為之神往、沉醉。
可惜,蘭亭集會就像《廣陵散》,一出現遂成千古絕唱,更象桃花源,永遠變成了一個沒法再尋的美夢。古語云酒為翰墨膽,現在喝酒的人比比皆是,不知幾個還有膽?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柴米油鹽醬醋茶下一句是什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下一句是什麼?
柴米油鹽醬醋茶 的下一句是 般般都在別人家 原文是唐寅的 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 開門七件事 作者 唐寅 朝代 明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原文釋義 柴 米 油 鹽 醬 醋 茶,每個人家裡都是有的,等年紀大了...
求柴米油鹽醬醋茶歌詞王力巨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歌詞來點
歌名 柴米油鹽醬醋茶 歌手 王力巨集 作詞 徐若瑄 作曲 王力巨集 小時候 你想要什麼 我要一臺大大藍色的飛機 帶我環遊世界 到地球每一個角落 在藍天白雲中穿梭 而長大以後 我想要什麼 我要一臺小小紅色答錄機 和你一起錄下 喂 我們現在不在家 藍色變成紅色因為你 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點一滴都是幸福在發...
什麼是愛情難道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麼
當然不是!但你的生活離不開 柴米油鹽醬醋茶 你想要兩個人一起生活,自然也得有人承擔起這些 如果你們的愛情成了家 有了生活 當然要涉及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 物質是愛情的基本 生活就是 戀愛的時候它只是兩人的感情,如果結婚了的話,就有很多很多的瑣事,愛就變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就只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