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原的氣候水文,阿拉善高原的沙源治理

2021-03-04 05:07:50 字數 5700 閱讀 8479

1樓:神降

阿拉善高原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較少,地表水除東緣的黃河,幾全屬內陸流域,常年河流稀少,並有大片無流地段。黃河、石羊河、黑河等較大河流均源自境外高山地區。但在三大沙漠區有許多湖泊和時令湖。

石羊河下游及黑河下游(又名額濟納河)有廣闊的沖積、湖積平原。石羊河過去曾注入淡水的白亭海,現已完全乾涸,鹽分厚積,成為重要食鹽產地之一。民勤綠洲四周為騰格裡沙漠及廣大戈壁灘所包圍,是中國著名造林固沙的樣板之一。

黑河下游平原介於巴丹吉林沙漠與馬鬃山地間,沿河有少量農田及居民。黑河最後瀦為嘎順諾爾(居延海)及蘇古諾爾。前者蒙古語意即「苦湖」,湖面海拔820米,原為鹽湖,屬氯化物(鉀)-硫酸鹽(鈉、鎂)水,礦化度10克/升以上,現已全部乾涸。

後者蒙古語意即「母鹿湖」,湖面海拔879米,湖水可向嘎順諾爾排洩,湖水礦化度為3-5克/升,但從2023年後基本乾涸。阿拉善高原古來即為蒙古族粗放遊牧的場所。

阿拉善高原的沙源治理

2樓:小可萬歲

中國沙塵暴源頭之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正在實施退牧還綠的生態恢復工程。

資料顯示,在總面積為27萬平方千米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佔三分之一,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在這裡交匯,其中巴丹吉林沙漠為世界第三大沙漠。2023年以來的多起沙塵暴源於阿拉善大漠。

阿拉善生態有三大天然屏障:賀蘭山原始森林、古弱水河畔的胡楊林、荒漠草原上的梭梭林,但經過歷年不顧後果的開發,原來的綠色屏障已殘缺褪色。 賀蘭山原始次生林僅剩35萬畝(15畝合一公頃),胡楊林由最盛時的170多萬畝銳減到50多萬畝,梭梭林由原來的1700多萬畝減少到300多萬畝。

2023年以來,阿拉善盟經過反覆調研和試驗後,提出把人口和牲畜撤出僅存的綠色,把綠色交還大自然自由延伸和擴充套件;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部署黑水河(古弱水河)分水方案,給阿拉善的綠洲以充分的滋養;澳大利亞派出了十幾人的專家組,常年在這裡進行生態意識教育及恢復生態的研究。

為找回綠色,阿拉善啟動了「五步走」退牧還草的生態恢復工程。這一工程除「三大屏障」的禁牧封育以外,還包括了騰格裡沙漠東緣200萬畝飛播封育區的退牧,最終將擴充套件至佔全盟國土三分之

一、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的荒漠草原區的全面退牧。

截止2023年,阿拉善生態恢復系列工程中的第一步——總耗資近1000萬元的賀蘭山禁牧搬遷一期工程已順利完成,15萬頭牲畜和2020口人全部搬出賀蘭山。 另外,胡楊林帶、梭梭林帶、人工飛播封育區等幾項禁牧措施的前期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有關人士**,半個世紀以後,阿拉善荒漠草原區的草場覆蓋率將由已有的6%提高到40%左右。

(22分)讀我國部分割槽域圖,結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相關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

3樓:手機使用者

(1)西北風(沙塵暴)將粉塵繼續向東(東南)方向搬運(2分),途中受太行山,秦嶺等山脈的阻擋,大量的粉塵被沉積在黃土高原(2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大量被沖刷至黃河(2分);泥沙被黃河攜帶至河口,由於流速減慢,泥沙逐漸淤積形成三角洲(2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2)自然原因:遼寧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在南部緯度較低的平原地區生長期可達200天左右。(3分)

社會經濟原因:農業科技專家進行水稻雜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等關鍵點。(3分)

(3)該地區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工業化程序加快,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業機會增加,促進城市化水平提高(2分);城鎮規模擴大,城市數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分);區域內的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2分);該區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會減少,其他地區人口遷入該區可能會增加(2分)。

試題分析:

(1)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在西北風的作用下,形成沙塵暴天氣,將粉塵繼續向東或東南方向搬運,途中受太行山,秦嶺等山脈的阻擋,大量的粉塵被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大量被沖刷至黃河,然後泥沙被黃河水流攜帶至河口,由於河口地區地形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泥沙逐漸淤積形成三角洲。

(2)結合材料三分析,遼寧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在南部緯度較低的平原地區生長期可達200天左右。為雙季稻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條件。農業科技專家進行水稻雜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等關鍵點,為擴大了雙季稻的種植範圍提供了技術的保障。

(3)根據材料二,該地區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工業化程序加快,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鎮規模擴大,城市數目增多,有利於城市化水平提高。產業轉移,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過來,導致區域內的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該區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會減少,其他地區人口遷入該區可能會增加。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4樓:浪裡小青魚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裡諾爾湖、烏樑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2023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5樓:我是龍的傳人

內蒙古(inner mongolia)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

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3]

地質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臺區。

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效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佈最少。

內蒙古土壤在分佈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慄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地形地勢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佔總面積的53.

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

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複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佔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佈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樑)、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佈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

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佈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佈,水土流失較嚴重。

氣候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

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

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河流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佈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佈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占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中國阿拉善真的那麼有錢嗎判定阿拉善瑪瑙的真實及估價?

貧富差距大,阿拉善在開發很多新專案,住宅,新區等。不過總體風貌還是比較好的,至於很有錢,就如貧富差距大一樣,有錢的有,沒錢的也沒 我深感疑惑的是,您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難道我們阿拉善的宣傳出現了什麼問題,讓您有感到 財大氣粗 的感覺?不如鄂爾多斯有錢,真的。阿拉善盟 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

阿拉善石,求鑑別真假,阿拉善石,求鑑別真假

戈壁瑪瑙,戈壁上撿的。現在的人炒作抬價,以前都沒人要。請專家鑑定一下吧!這裡都是外行,沒有專業人員。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裡撿到的一塊石頭,同事們都說很漂亮,求鑑定是什麼石頭 菩提的石頭吧 你用電筒照照 阿拉善撿石頭的話建議去瑪瑙山 那裡真的多 進去門票是 20元 人 望採納 應該是阿拉善經脈瑪瑙沙漠漆...

判定阿拉善瑪瑙的真實及估價,這串天然阿拉善瑪瑙價值幾何?

東西是對的,但就現在市場 來看,瑪瑙還是 不高,屬於中低檔寶石。您這個估計在小百中百吧 這串天然阿拉善瑪瑙價值幾何?1 你這串裡那個天珠 高。糖芯阿拉善有收藏價值 天然瑪瑙裡有花瑪瑙,價值主要取決於其紋理的好壞。草花瑪瑙,顧名思義就是瑪瑙的自然紋理畫面中有草花圖案的圖紋瑪瑙。是瑪瑙按圖分類的一種稱謂...